技术赋权

更新时间:2024-09-10 16:51

《技术赋权》是2014年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郑永年。本书作者对中国互联网的历史做了一次突破性的研究,细致又全面地观察了中国互联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发现互联网给中国的社会—政治变革带来了新的动力。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政府权力和社会力量在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公共领域中转换。从大量的数据梳理和事实分析中,作者得出了四重的研究结论。首先,互联网给政府和社会都增加了权力。互联网在促进政治自由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使政府更加开放、透明和负责任。第二,互联网产生了大量的影响,高度分散和超越了政府权力的限度。第三,互联网为政府和社会彼此间的契约和分离创造了一个新的基础结构。第四,互联网创造了一种政府和社会的回归关系。政府和社会之间在互联网上相互作用,最终重塑了政府和社会。

图书目录

“IPP文库·中国研究译丛”总序

译者序

英文版序言

致 谢

第一章 技术赋权的政治学:科学与民主

老问题,新答案

社会科学中的技术和政治

国家—社会关系背景下的互联网

本书结构

第二章 信息技术、民族国家建设和社会运动

信息技术和民族国家建设

现代中国的“科学”思维观念和技术民族主义

后毛泽东时代的政治合法性和新技术民族主义

信息社会的形成

经济、政治和社会

信息技术和社会运动

小结

第三章 监管机制

艰难的双重任务

信息产业部的崛起:监管机制

政治性管理

有关互联网的法律法规

实施互联网控制

小结

第四章 互联网、政治自由化和政治民主化

信息技术和政治变革

信息技术和公民参与

信息、集体行动和政治自由化

第五章 互联网、公民参与和公信缺失

公民参与和集体行动

数字鸿沟、社会接受和公民参与

作为公共领域的互联网

公共机构的信任缺失

作为民众表达工具的互联网:案例分析

小结

第六章 互动战略、集体行动和政治结果

集体行动的成与败

互动战略的重要性

网络集体行动

小结

第七章 信息技术、国家-社会关系转型和政治变革

信息技术和政治变革

政权变革

精英的政治变革观

政权变革的三种方案

信息技术和政权变革的外部力量

信息技术和自下而上的革命

政治自由化与国家和社会的相互改造

从不可能到无可避免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索 引

译后记

作者简介

郑永年(1962—),浙江省余姚人。中国政治、社会问题与国际关系专家,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中国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国际中国研究杂志》(国际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东亚政策》主编,罗特里奇出版社《中国政策丛书》主编和世界科技书局《当代中国研究丛书》共同主编。历任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助教、讲师,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资深研究员,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先后获得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麦克阿瑟基金会和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2003-2005)研究基金的资助。

其主要从事中国内部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研究,主要研究兴趣和领域包括民族主义与国际关系;东亚地区安全;中国外交政策;全球化、国家制度和社会转型;技术变革与政治转型;社会运动与民主化;中国政治与中央地方关系。本书卖点 网络问政、网络参政和网络反腐等已成为中国政治领域的关键词。

互联网起到了打破“城堡政治”的作用,迫使官员开始回应社会的需求,增加了政治透明度和政治开放性。超越简单的政策分析思路和简单的二元对立思路,作者在这部著作中,对互联网对国家—社会关系的影响建立起一种政治学的分析。国家与社会之间在互联网公共领域的互动,并非全然是一种零和博弈,在双方的互动中,有时候是国家胜出,有时候是社会胜出,而还有一些时候,是双方得到了双赢的结局,这时候,作者所称之为二者“相互改造”的结局就出现了,国家得以借助网络推动型社会运动来推动政治变革,改变现存的不合理制度和政策,改善自己的公众形象,提升执政能力和水平;而社会群体也从这种变化中受益,得到了发展与进步的新机会。

编辑推荐

网络问政、网络反腐……互联网在中国人民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了越来强大的辅助角色。网民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博弈,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和后果?互联网,会改变中国政治吗? 是媒体评论 “如果你只有时间来阅读一本有关中国互联网的书,那么这本简明扼要且可读性极强的书将会是一个好的选择。” ——马凯特大学(Marquette University)中国问题专家麦康勉(Barrett McCormick)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