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10 11:16
“把关人” 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 (1947年)一文中,首先提出“把关”(gatekeeping)一词。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把关人”既可以指个人,如信源、记者、编辑等,也可以指媒介组织。
把关人这一概念,已得到大众传播学者的普遍承认,把人的作用、性质也随之成为大众传播学的重要课题。
在传播学中,“把关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把关人”起着决定继续或中止信息传递的作用。把关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传播媒介是全社会信息流通的把关人;从传媒内部来看,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把关人,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来看,在新闻信息的提供、采集、写作、编辑和报道的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把关人,其中,编辑对新闻信息的取舍是最重要的。
把关人的把关行为可以分为疏导与抑制。前者是指把关人准予某些新闻信息流通的行为,后者则是指禁止一些新闻信息流通或将其暂时搁置的行为。
把关人“把关”的标准主要是来自于作为自身原有经验、看法、兴趣等的总和的预存立场。同时,也受到周围环境如上级、同僚以及受众反馈等的影响。一句话,把关人是根据自己对受众需要与兴趣的理解在众多的新闻信息中加以选择的。任何一个传播过程中都存在着把关人的把关行为,不管这些行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
1947年,社会心理学家卢因(Lewin)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研究分析了家庭主妇决定购买食物及向家庭成员推荐食物的过程,认为信息沿着包含着“门”的某些渠道传播,传播能否顺利进行总以“把关人”的意见作为依据。在《人际关系》的论文中,首创了把关(gatekeeping)一词。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中,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信息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 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
在卢因提出“把关”这一概念之后,许多研究者沿这一思路深入开掘,形成了一系列的把关学说,其中以怀特(D.M.White)的研究成果最为经典。他的研究成果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达:“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信息”。即通过对输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对比,考察在一个具体的把关环节上,信息是怎样被筛选、过滤的。怀特的理论采用个案研究法,聚焦于把关人,将把关行为的内核凸显出来,使把关探讨得以深入,这是怀特研究的主要价值所在。但其突出的缺点就是过分强调把关者的个人权限,忽略了各种联系所形成的必然性与社会性。
麦克内利的把关理论是对怀特研究的发展与完善,他通过对国际新闻流动过程的研究,揭示了在信源与信宿、新闻事件与最终接受者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把关环节,而绝非怀特模式所显示的一个孤零零的“门区”。此外,对把关研究有所突破的,主要还有盖尔顿与鲁奇的“选择性把关理论”、墨菲的“沉默的看门狗理论”等。这类把关研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信息传播的流动是单向的,专业的传播者掌握着对信息生杀予夺的大权,在信息流通过程中对受众发挥着重要影响。
经怀特、麦克内利等众多学者的深入挖掘研究,最终成为传播学控制分析领域最具科学性的理论之一。
报纸的编辑常常会因为文章字数的问题发愁,他们总是不得不由于版面的限制而将文章本身进行截取,加重自己的“把关”,使删掉许多内容的文章还可以成文,为改后标题和内容脱节的文章重新标题。而这种情况对于电视和互联网的“把关人”来说就好得多。由于图象和声音形成的影象片段能够涵括的内容要比单纯的文字性报道强得多,尽管同样是从海量信息当中选择,电视和网络的“把关人”需要抉择的程度就比单纯纸媒的“把关人”就要小得多。可以说,单就报纸而言,“把关人”的重要性会比其他视听媒体要大,因为受困于报纸本身出的速度和版面的限制,把关人必须并且只能选择最符合他思维方向的内容和最服务于他想法的标题在报纸上,对于同样的奥运报道,在报纸上会更多地看到节选自把关编辑思维的报道片段,而不是所有。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2002年中国互联网最新调查报告表明,截止2002年7月,中国上网计算机总数已达1613万台,上网用户总数4580万人。这就是说,在理论上讲,至少有4580万人可以在网上自由发布信息,他们都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话语权,多多少少地行使着“把关人”的权力。而且这一数字还在飚升。到目前为止,中国新闻从业人员大约为50万。4580万比50万,一比之下,就可发现,仅就中国来讲,网络上“互联网把关人”已泛滥成灾,人数的增多使以前处于垄断地位的“把关人”地位边缘化,而以前的边缘人成了新闻信息的“把关人”了。面对这种现实,难怪有学者惊呼,一时间,好像传统媒体的后院被打开了无数个缺口,“把关”一说无从谈起了,互联网时代,“把关人”下岗了。
职业把关人。如新华网、人民网、千龙新闻网、四川在线等,这些网站一个共同点是几乎都有传统媒体作背景。新华网依托我国最大的通讯社新华社,人民网背靠人民日报,千龙新闻网依赖北京市多家新闻媒体,四川在线借力四川日报,它们都具有传统媒体的品牌优势,拥有丰富的新闻资源——人才、经验、设施等硬件和软件。最初传统媒体纷纷上网之时,这些新闻网站上的内容差不多都是原来媒体的翻版,没有多少创新。随着专业新闻网站的逐步成熟,现在这些网站都大为改观,只需打开上述网站与它们依赖的传统媒介比较一下,就会发现,网上的内容丰富,时效性强。这类网站实际上是传统媒体在网络上的延伸,因此同它的母媒体一样,它们天然就具有新闻与信息的采访和发布权。它们是网络中严格意义上的“把关人”,我们可称它们为职业把关人。
二级把关人。网络上数以万计的商业网站。如网民们熟悉的新浪,搜狐,网易等,它们的新闻中心当仁不让的行使着第四媒体的功能——以最快速的方式发布着新闻。现在有许多网民把新浪设置成自己电脑的默认主页,平时不买报,不看电视,不听收音机,想了解新闻时事就上几大商业网站上去浏览,并且已养成习惯,这足见商业网站的巨大吸引力。在我国,商业网站大规模提供新闻类信息服务始于1998年“网络门户”概念的提出,众多商业网站在激烈竞争中为问鼎门户,纷纷增大新闻类信息的提供,开设新闻频道,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但直到现在,我国的商业网站也仅仅获得了发布新闻的权力,这一点只需看看上述商业网站的新闻,几乎大多来自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传统媒体网站,特别对于政治时事等硬性新闻莫不如此。新闻采访权遥遥无期,对于没有采访权,却“天经地义”要发布新闻和信息的尴尬,有研究者指出,这使商业网站难免陷入两难境地,既不能怠慢网民,也不能违背相关政策法规,因此几乎所有商业网站都采取了“强化编辑力量,弱化记者队伍”的政策,这一方面是接受规定动作的无奈,一方面是借鸡下蛋、借船出海的策略。同时应看到,面对日益突显的网络霸权,国家将会在政策上给商业网站以一定的倾斜;加之商业网站自身技术和资金的优势,商业网站必定不愿意久居他人篱下,甘心扮演新闻整合的角色。就目前来说,商业网站只是新闻信息的“二级把关人”。
影子把关人。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网民借网络交互式的便捷性发布了大量信息。这是互联网向“把关人”理论发起的最大挑战,网络技术的个人化、交互性使得个人第一次在大众媒体上有了自由发布新闻信息的权力,这在传统大众传播时代是不可想象的。但千万不要沾沾自喜,尽管网民人数众多,而且还在飞速攀升,他们在网络上的声音还是很弱小。根据CNNIC2002年的最新报告,中国目前4580万网民上网主要为获取信息的占47。6%,占居上网目的的第一位。由此可见,有约一半的网民还是以受众的身份上网的。CNNIC没有统计4580万网民中有多少人上网主要是为发布新闻和信息,但可以预计的是,人一旦获得话语权,岂有不用之理,于是CNNIC的报告中网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是:电子邮件92。4%,聊天45。5%,BBS论坛、社区、讨论组18。9%,个人免费主页8。6%。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所谓网络时代网民们享有完全的自由,也只不过是在BBS、聊天室、讨论组、电子邮箱等网络提供的服务上可以发布自己的言论、想法罢了,从未见过有网民个人把自己的观点发布到新华网、新浪网的新闻上去过。不可否认的是,正是通过这些渠道,一些网民含沙射影地攻击党和国家领导,赤裸裸的漫骂现行政策,散布谣言,恶意中伤等。这一切都使网民发布的信息缺乏权威性,可信性。因此,网民只是网络上部份信息的“影子把关人”。
最终把关人。在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社会,政府总是最重要和有力的控制者和把关人。著名传播学者麦克鲁汉曾预言的“地球村”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到来了,但他不是政治家,没有指明对这个“村子”管理。互联网的全球性让国家的行政“把关”变得无能为力,对于国内的网站可以通过立法来控制,但对国外的就只有生出望洋兴叹、鞭长莫及的感慨了。就是针对国内,人数众多,流动匿名的网民也叫人防不胜防。对此,有学者建议:“技术上产生的漏洞,最终也只有从技术上来控制,”笔者怀疑这种控制的可能性。报纸我们可以不让它入境,电视可以不让它落地,广播可干扰其波段,可对于网络,先不说能不能从技术上实行控制,就真能做到,也需先权衡利弊得失才可做决定。由此看来,政府是网络时代的“最权重也最乏力的把关人”。
可见,在互联网时代,把关人和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把关人”并没有消失,虽然在一定情况下“把关人”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但他们仍然是我们获得权威信息,真实新闻的重要来源。
“把关人”理论认为,媒体在传送信息过程中,有重大的过滤功能,从政治、经济、文化、审美及自身利益价值等出发,对新闻信息进行层层把关、筛选与编码,从而决定最终面向受众的新闻信息内容,并通过发出的新闻信息影响受众。因此,在传统媒体运作过程中,“把关人”的作用极其重要,体现出权威性、规范性和专业性的特点。
从新闻传播的流程来看,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程序大致是:记者发现新闻事实→媒体把关(审稿)→传播给受众。在这个传播过程中,传统媒体可以说几乎垄断了信源,把关比较容易。但是,网络媒介的兴起,人类信息传播的方式及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网络中,每个人都有可能不受政治、意识形态、技术、文字和逻辑能力、经济能力的严格限制,真正实现个人的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①因此,“把关人”理论能否还站得住,引起人们的深思。
挑战一:把关人的角色被弱化
传统媒体的信息控制通过各个层级的把关人来完成,“把关人”在传统媒体中处于决定媒介内容的支配地位。网络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新型互动媒介”,在网络传播中并不存在着一个固定的传播者的概念,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区别在减小。网络传播使昔日的把关人失去了信息传播中的特权,“把关人”这一传统角色在逐渐弱化。
网络论坛传播更是一种典型的“去中心化”的信息流动。在网络论坛里,把关人角色被弱化的现象更严重。网民在论坛上获得信息时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即可以自己控制以何种方式获得信息,还可以随时就自己接收到的信息作出反馈。在网络论坛传播中,人们更多的是采取讨论交流、评价质疑等十分便捷及时的交互方式接收信息。这种交互性方式使“把关”角色被弱化。
挑战二:把关的可行性降低
网络传播信息的迅捷性和无障碍性大大降低了“把关”的可行性。网络论坛的网民可以自由地发布信息,导致无数个体化的传播主体浮出水面,无数个信息发布点在世界范围开放。这就给谣言借助各种先进的传播手段进行快速、广泛的传播提供了条件。由于传播的迅速,论坛把关人可能根本来不及作出反应,一些帖子就已经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把关人处境尴尬。
其次,网络论坛的海量信息也导致把关难度加大。海量的信息常常混淆受众的视听,使其目不暇接,甚至会对信息的真假慢慢丧失基本的判断能力。而对于把关人,每天发布千条信息以下的中小型网站的审核工作就能将工作人员累垮,更别说再审核网站的互动社区里的帖子。所以论坛信息的海量存在这一事实又进一步降低了“守门”的可行性。
挑战三:把关权的分化
网络是一种没有中心的“蜘蛛网”,传者和受众都是这个网上的一个个节点。也就是说,网络论坛中,传播权几乎已经完全被大众所分享,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在网络论坛中就分解为以下几个层面。
1.网民个人。网络论坛中的广大网民拥有信息采集和发布的权利,他们可以向全世界发言,享受着高度自由的传播权。所以网络论坛的传播让每一个网民可以自己充当传播的把关人。也正因为这样,信息的真实性与意见的可靠性首先是由网民自己来“把关”。网民通过论坛发表意见或信息,就是进入了公共舆论空间,因此网民对自己所发布的信息要把好出口关,不能信马由缰。首先网民要把自己管好,不制造虚假信息,不传递虚假或可疑的信息;其次要帮政府管好,发现虚假或可疑信息,及时举报,主动验证和辟谣。网民既是谣言的传播者,也是阻止谣言传播的主力军。有不少网民拥有揭露谣言的知识、能力和意愿,或者掌握着戳穿谣言的事实,网民应该自己在网络论坛上提供真实信息,揭露谣言。
2.网站编辑。网络媒介带进来一大批新的媒介从业人员,那就是网站编辑。由于目前我国网民的素质普遍不太高,所以网站编辑的“把关人”角色发挥着很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对信息的真实性、伦理道德、社会公德等进行审查,保留修改甚至删除的权利;另一方面,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过滤掉不该出现的“糟粕”词汇。
3.版主角色。网络论坛还存在着一群较为特殊的“把关人”——版主,即网站论坛的管理人员,其职能是推动该版面的讨论风气,并尽可能经常发表与该版内容有关的文章或回答论坛网民的问题。从“把关”的过程看,他们居于网民与网站编辑之间,处于第二道关卡的位置。从本质上看,他们仍属于网民,但又不同于一般网民。版主的管理是引导网络论坛最直接的方式,版主有责任及时删除有明显失据的言论、含不雅文字、有人身攻击倾向、与该版内容无关以及其他违反该论坛有关规定的信息。
主持论坛的版主是不可忽视的网络“把关人”。版主与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职能相近,但两者在一些方面还有差别。版主在论坛传播中扮演的不是传统媒体中的绝对主导者角色,而是相对的管理和引导者角色,他们要在健康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自律的约束下,为网民提供一种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的标准,以使网络论坛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
4.媒体外部组织及环境。这里主要是指媒介制度。其表现形态主要是国家政府或相关行业组织制定的法律法规及职业守则等。法律法规通常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职业守则则是较为软性的自律规范。这一层“把关人”虽然不居于“把关”工作的“第一线”,却是最后也是最强有力的一道关卡,它能保证社会各种传播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不至于逾越法律和道德的底线,网络论坛当然也不例外。2003年12月,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等30多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共同签署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自律公约》,承诺自觉接受管理和公众监督,坚决抵制有害信息。这体现了政府对网络媒体“把关人”的约束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