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30 08:27
抗(拼音:kàng)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字形从手,亢声,本义为举起、支撑,引申为抵御,抵抗;又引申指不顺从,违抗,不妥协,刚正不屈。又表示匹敌、对等。
形声字。“抗”字以“手”为形旁,表示本义与手的动作有关;“亢”为声旁,表示读音与此接近。《说文解字》中还收录了一个异体字“杭”(图3),以“木”为形旁。这个“杭”字后来被用作“杭州”的“杭”,而与“抵抗”的“抗”意义有别了。
《说文解字》中说:“抗,扞也”。“扞”是“捍卫”的“捍”的异体字,因而有学者认为“抗”本义是保卫、抵御的意思。也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抗”本义应是“举起”“支撑”的意思。《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有“大侯既抗,弓矢斯张”句,毛传:“抗,举也。”意思是举起靶子,拉开弓箭,行“燕射之礼”。曹植《洛神赋》:“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抗罗袂”是说举起袖子。又有“抗手”一词,扬雄《羽猎赋》:“是以旃裘之王,胡貉之长,移珍来享,抗手称臣。”李善注:“抗手,举手而拜也。”古人行礼,双手合抱举至胸前,故可称“抗手”。
另一方面,“举起”之物应有所支撑,这就是许慎用“扞”释“抗”的原因。《说文》:“扞:忮也。”段玉裁辨正说:“当作枝。”是“支撑、支持”的意思。“抗”字可指古时的一种墓葬用具,是用来保护棺木的。《仪礼·既夕礼》:“抗木横三缩二,加抗席三。”郑玄注:“抗,御也。所以御止土者。”“抗木”是一个木架子,棺椁入穴以后,把抗木放在上面,使泥土不与棺椁直接接触,等于是在棺椁周围撑起一个空间。这也许就是“抗或从木”写作“杭”的原因。《国语·晋语四》:“未报楚惠而抗宋,我曲楚直。”晋国在楚宋交战时感到矛盾,若去帮助宋国反击楚,因为受了楚国的恩惠还未报答,觉得有点理亏。“抗宋”就是“支持、帮助宋国”。
“抗”字的引申义一是从“举起”引申开,有“高的、高尚的”意义,如《礼记·乐记》:“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孔颖达疏:“上如抗者,言歌声上响,感动人意。”又《楚辞·九辩》:“尧舜之抗行兮,瞭冥冥而薄天。”王逸注:“圣迹显著,高无颠也。”
“抗”字的引申义二是从“支撑”义引申,如“支持”义。凡有“支撑”的地方,往往有相对的两面,并且这两面要达成平衡,因而“抗”就有了“匹敌”义。如贾谊《过秦论》:“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又或引申指针对某种压力的反向力量,即“抵御”义,如“抗灾”“反抗”“负隅顽抗”。由于保卫、抵御也就是对外物、列力的一种排斥,所以“抗”由“抵御”义又引申为拒绝或违抗,诸如“抗拒”“抗命”等词皆是。
也有的引申义与这两方面都有关系。如说某人品性“抗直”,不仅指此人品德高尚(与“举起”义相关),而且也指他勇于对抗不好的东西,能够坚持自己的品格(与“支撑”义相关)。如《墨子·亲士》:“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比干是因反对商纣王的暴虐而死,孙诒让《墨子间诂》引苏时学说:“抗,犹抗直也。”
《集韵·唐韵》中有:“掆,举也。或作抗、扛。”可作为“抗”字本义为“举”的佐证。此义今读为káng,意为用肩扛东西,又引申为“承担、承当”,如《官场现形记》第十一回:“各式事情,兄弟都替他抗了下来。”当代这个读音及意义均由“扛”来承担,不再用“抗”。
(参考资料:《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卷十二】【手部】苦浪切(kàng)
抗,扞也。从手亢声。
杭,抗或从木。
“扞也”注:《既夕礼》注曰:“抗,御也。”《左传》曰:“以亢其讎。”注云:“亢犹当也。”亢为抗之叚借字。《周礼》“纲恶”,马注云:“纲读为以亢其讎之亢。书亦或为亢。亢,御也。禁也。”纲亦亢之叚借字也。引申之义为高抗。《既夕》注曰:“抗,举也。”
“从手,亢声”注:苦浪切,十部。
“杭,抗或从木”注:若《既夕礼》“抗木横三缩二”,其字固可从木矣。今人用此字,读胡郎切,乃𣃚之讹变。地名馀杭者,乃秦政舟渡处也。
胡郎切,平唐匣 ‖ 亢声阳部(háng)
抗,举也。又苦浪切。
苦浪切,去宕溪 ‖ 亢声阳部(kàng)
抗,以手抗举也。县也。振也。苦浪切。十二。
【卯集中】【手部】 抗;部外笔画:4
亢《唐韵》苦浪切。《集韵》《韵会》《正韵》口浪切。并音伉。《说文》:扞也。《仪礼·既夕》:抗木横三缩二。注:抗,御也,所以御止土者。
又《广韵》:举也。《礼·文王世子》:周公抗世子法於伯禽。注:举以世子之法,使与成王居而学之。又《乐记》:歌者上如抗,下如坠。疏:歌声上响,感动人意,如似抗举也。
又以手举物也。《淮南子·说山训》:百人抗浮,不若一人挈而趋。
又振也,蔽也。
又《增韵》:抵也,敌也。《前汉·货殖传》:子贡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又扬子《方言》:县也。山之东西曰抗,燕、赵之郊,县物于台之上谓之佻。
又《集韵》居郎切。音冈。与掆同。亦举也。《诗·小雅》:大侯既抗。笺:举鹄而栖之於侯也。《毛传》苦浪反。《朱传》居郎反。
又《唐韵》胡郎切。《集韵》寒刚切。并音杭。义同。蔡邕《释诲》:九河盈溢,非一𠙽所防。带甲百万,非一勇所抗。
《说文》:抗或从木。徐铉曰:今俗作胡郎切。别见木部。
“扌”窄“亢”宽,顶部“扌”高,底部“亢”高。“扌”,横笔在横中线上侧。“亢”,第二笔横从竖中线左侧起笔;“几”,竖撇从田字格中心起笔,撇尖伸向“扌”下侧;乙(横折弯钩)的横段在横中线下侧,钩部超出上部。
(参考资料:汉典)
(参考资料:汉典)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2021年11月19日,“抗”在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等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21”活动启动仪式上,入选年度推荐字词的国际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