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购食盐

更新时间:2023-08-27 11:39

抢购食盐,是一种社会事件,曾在2003年非典疫情(SARS事件)、2011年3·11日本地震、2023年8月日本福岛核污水入海计划等时期多次发生。

典型事件

2003年,受非典型肺炎疫情影响,黑龙江省大庆市等地区曾一度出现食盐抢购现象,凡经营食盐的商场、门市部的食盐库存均告罄,有些个体经营户乘机大涨价,也有的人转手倒卖,加剧了人们恐慌心理。非典疫情期间的抢购食盐事件在短时间内很快得到平息。

2003年2月中旬,中国南方十省区市发生了大范围的食盐抢购风潮。三四天时间波及100多个市(地)、600多个县;2003年4月22日至28日,北京等17个省区市150多个地市、1300多个县发生小袋碘盐抢购现象。

2011年3月11日,日本以东海域发生9.0级地震(3·11日本地震),受此影响,福岛核电站出现核泄漏。中国不少人大量抢购、囤积食用盐,有的人家所购食盐竟足以让全家吃30年。部分城市轰轰烈烈的抢购场景经媒体报道,迅速蔓延至多个省市。在此过程中,某些经销点哄抬盐价,据国家发改委通报,部分商家将平时1元一包的食用碘盐抬高至10元;另据媒体报道,有的地方一袋食盐竟被炒至20元以上。

2011年3月17日11时21分,新华网发表文章《中盐总公司回应食盐抢购现象:确保市场稳定供应》;3月17日16时04分,新华网发表《中盐:各地食盐储备充足,能够满足群众需求》;3月19日19时20分,新华网发表《中盐总公司:大部分地区食盐出货量仍高于正常情况,盐业公司将全力保障供给》;3月20日20时58分,新华网发表《中国食盐价格回落至正常水平,销量大幅减少》。

2023年8月,日本宣布于24日下午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引发全球持续广泛关注和热议,部分海外市场出现食盐抢购现象。

据扬州新闻广播报道,2023年8月24日早上,在超市购买食盐的市民明显增多。不少购买食盐的市民表示,虽然知道食盐保质期只有3年,但是看到其他人买了,也就“跟风”囤一些。市民的恐慌一部分是来自微信群,一些微信群已经开始分享“囤盐”信息。而在一些团购群,一些“团长”已经开始推销起食盐。

2023年8月24日,中国盐业集团有限公司发布关于保障食盐市场供应的声明:中国对食盐实行定点生产管理,中国食盐来源主要分为三类:井矿盐、湖盐、海盐。当前中国的食盐产品结构占比为井矿盐87%、海盐10%、湖盐3%,井矿盐和湖盐生产均不受日本核污染影响。中盐集团是世界最大的食盐生产企业,食盐产能超过1000万吨/年,其中井矿盐占比95%、湖盐占比4%、海盐占比1%。中盐集团在全国有完善的产销企业布局,食盐储备供应充足。中盐集团具有完备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和食盐安全风险评估体系,食盐产品可以做到源头可追溯,质量安全有保障。近期,部分区域市场发生食盐抢购,电商及部分商超渠道有短时缺货现象,我们正在加班加点生产、配送,全力以赴保障市场供应。请社会各界理性消费,不要盲目抢购。

负面影响

囤盐行为可能带来一些潜在的危害和负面影响,包括:

1. 资源浪费:囤盐会导致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因为大量囤积的盐可能无法被充分利用,过期或者变质。

2. 价格上涨:囤盐行为可能导致供应紧张,进而推高市场价格。如果大量人群囤积盐,会造成需求激增,对供应链产生压力,可能导致物价上涨。

3. 社会恐慌:囤盐行为会引发社会恐慌。当人们看到他人囤积日常生活必需品,会产生恐慌心理,进而引发类似抢购的行为,加剧市场紧张程度。

4. 食品浪费:过度囤积可能导致食品浪费,特别是当囤积的食用盐过期或变质时,不但导致经济浪费,还增加了环境负担。

因此,我们应该遵循实际需要购买和使用食品,包括盐,合理规划消费,避免恶性囤积现象产生的不必要负面影响。同时,政府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民众的正常生活需求。

社会评价

食盐抢购风出现,与老百姓脆弱的市场心理及不明真相有关。在平息食盐抢购事件中,直面市场,直面百姓,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也是一条成功的经验。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食盐宣传工作都不可忽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