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7 22:26
抱(拼音:bào)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字形从手为形,包为声。“抱”字基本义是怀抱、用手臂围拢,引申为环绕、隐藏、心里存有等义。根据《说文解字》,“抱”是“捊”的异体字,读póu。现代讲的怀抱的“抱”古代写作“袌”,读bào。后来“抱”代替了“袌”,指怀抱。
“抱”是一个形声字,左部的“手”作形旁,表示与手的动作有关;右部是声旁“包”,表示读音与此接近。
《说文·手部》:“捊,引取也。……抱,捊或从包。”从《说文》的注释看,“抱”是“捊”的重文(即异体字),其本义是“引取”(一作“引聚”),但“抱”的这种用法在文献中罕见。文献中引取(或引聚)的意义通常写作“裒”或“掊”,“捊”字亦少用。捊(抱),今音póu。段玉裁在“抱”字下作注解说:“(抱)后人用抱为褱袌(怀抱)字。”是说后世用表示引取(或引聚)的“抱”来代替表示怀抱的“袌”字。“袌”是怀抱之“抱”的古字,指用手臂围住。“用手臂围住”是古今汉语中“抱”字最常用的意义。
“抱”由手臂围住引申为胸怀,即人体胸腹之间的部位。《仪礼·士相见礼》:“凡与大人言,始视面,中视抱,卒视面,毋改,众皆若是。”胡培翚正义:“抱在袷下带上。”若是。”胡培翠正义:“抱在袷下带上。”“袷”音jié,指古人衣服上相交的衣领,“带”指衣带,故“袷下带上”指胸腹之间的部位。
“抱”由怀抱义又引申为怀藏,心里藏着。《汉书·王嘉传》:“故死者不抱恨而入地,生者不衔怨而受罪。”现代汉语中这种用法也经常使用。如抱着一线希望,抱着积极的态度。又如抱负、抱恨、抱歉、抱不平。
“抱”由上述基本义又产生出许多引申义。
第一,由“围住”引申出“环绕”的意义。如北周庾信《奉报穷秋寄隐士》诗:“秋水牵沙落,寒藤抱树疏。”杜甫《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第二,引申出量词的意义,即表示两臂合围的量。如晋代葛洪《抱朴子·博喻》:“睹百抱之枝,则足以知其本之不细。”
第三,指领养孩子。因孩子非己所生,从别人那里抱来,故称领养为“抱”。如《汉书·外戚传下·孝元傅昭仪》:“太子小,而傅太后抱养之。”
“抱”还有几个特殊用法。
第一,初次得到儿子或孙子称“抱”。如:老张已经抱孙子啦。这种当代常见于口头的用法,早在《诗经》中就可见到。《诗经·大雅·抑》中就有:“借曰未知,亦既抱子。”马瑞辰通释:“此诗‘抱子’……犹言生子也。”段玉裁认为这个“抱”的本字应是《说文》的“勽”字。《说文·勹部》:“勽,覆也。”《唐韵》注为薄皓切,今音bào。段玉裁注:“此(勽)当为抱子抱孙之正字,今俗作抱。”当然,段氏之说只是一家之言,当代的“抱孙子”与《大雅》中的“抱子”未必一脉相承,如果把“抱孙子”理解为手上抱了孙子,即“生了孙子”的一种形象的说法,也许更符合现代汉语的实际。
第二,指鸟孵卵。此“抱”字(旧时也作菢)与孵、伏为同源字。抱(菢)、孵在上古音中为並滂旁纽(均为双唇音)、叠韵(同为幽部),两字的读音小有差别,是当时不同地区的方言。汉代扬雄《方言》卷八:“北燕朝鲜溯水之间,谓伏鸡曰抱其卵。”《通俗文》:“鸡伏卵,北燕谓之菢。”伏卵即孵卵,亦即抱卵。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卷十二】【手部】步矦切(bào)
捊,引取也。从手孚声。
抱,捊或从包。
【注释】徐铉等注:“今作薄报切,以爲褱袌字,非是。”
“抱,捊或从包。”注:古音孚声、包声同在三部。后人用抱爲褱袌字,盖古今字之不同如此。
《唐韵》薄浩切。《集韵》《韵会》簿晧切。《正韵》蒲晧切,并袍上声。怀也。《说文》:袌,俗作抱。司马相如《上林赋》:长千仞,大连抱。夸条直畅,实叶葰楙。注:楙音茆。
又《广韵》持也。《增韵》挟也。
又《集韵》《韵会》薄报切。《正韵》蒲报切,并音暴。与袌菢同。◎按《说文》:捊,步侯切,或从包作抱,徐铉曰:今作薄报切,以为怀袌字,非是。广韵,集韵去声止有袌菢,而无抱。《正字通》:云:怀袌之袌亦作抱,转为去声,即怀抱之义。今考经史抱字多无音切,读从去声亦可,义与上声同。《书·召诰》:保抱携持厥妇子。《诗·大雅》:亦既抱子。《礼·儒行》:抱义而处。《仪礼·士相见礼》:凡与大人言,始视面,中视抱。
又气向日也。《前汉·天文志》:晕适背穴,抱珥虹蜺。注:凡气向日为抱,向外为背。
又扬子《方言》:北燕朝鲜洌水之闲谓伏鸡曰抱。
又《唐韵》薄交切。《集韵》蒲交切,并音庖。《集韵》房尤切,音浮。蒲侯切,音裒。并与掊捊同。引取也。
又《集韵》《韵会》《正韵》并披交切,与抛通。弃也,掷也。《史记·三代世表》:姜嫄生后稷,抱之山中。皮日休诗:季春人病抱芳杜。
“扌”窄“包”宽,顶部“扌”低,底部左右旁齐平。“扌”,横笔在横中线上方。“包”,“勹”从上、右包围“巳”的头部。“勹”,撇的撇尖伸过竖中线,𠃌(横折钩)的竖钩段略向左斜,过横中线出钩。“勹”的头部在竖中线右侧;乚(竖弯钩)的竖段在竖中线,弯钩段在右下格,钩部超出上部。
(参考资料:汉典)
(参考资料:汉典)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