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2-12 00:26
春季是青蛙的繁殖季节。每到四月的夜晚、郊外的田野里一片蛙鸣。蚝蛙、黑斑蛙、金线蛙、虎纹蛙等各以自己特有的音调和旋律,参加这部混声合唱。但参加合唱的,却都是雄蛙。它们这样起劲地高唱是在召唤自己的异性同类,而这正是抱对的前奏。雌蛙循声会向正在高声鸣叫的雄蛙跳过去,到了雄蛙的面前,相视片刻后,雄蛙就会跳在雌蛙的背上。然后,雌蛙驼着雄蛙,爬到稻田的浅水中,进行产卵、受精。这种特别的行为,生物学上称作“抱对”。
蛙类的生殖特点是雌雄异体、水中受精,属于卵生。繁殖的时间大约在每年四月中下旬。在生殖过程中,蛙类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抱对。需要说明的是,蛙类的抱对并不是在进行交配,只是生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研究表明,如果人为地把雌雄青蛙分开(即没有抱对的过程),那么即使是在青蛙的繁殖期里,雌蛙也不能排出卵细胞。可见抱对的生物学意义,主要是通过抱对,可以促使雌蛙排卵。一般蛙类都在水中产卵、受精,卵孵化后变成蝌蚪,在水中生活,然后变成幼蛙登陆活动。
每当春夏之交,在近水边的草丛中,常可看到进入生殖期的雄蛙趴在雌蛙的身体上,并用前肢紧紧地抱住雌蛙,这种现象叫抱对。雄蛙前肢的拇指基部,有棕黑色的隆肿突起,称为婚瘤,为抱对之用。青蛙的卵是体外受精,抱对是青蛙产卵和排精时的行为。抱对时,雌雄蛙的泄殖腔(动物体的消化管、输尿管和生殖管共同开口处的总腔称)孔相互接近,有利于精液直接排在卵上,这样就会提高卵的受精率,增加了精卵结合的机会。
蛙类的生殖都要经过“抱对”这一过程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我们知道,生物的行为都要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这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蛙类是水陆两栖动物,生活环境在水边,受水中和陆上动物的双重侵扰;蛙类又是体外受精的动物,一年一度产卵,其产卵量大大低于鱼类。产卵量如一只黑斑一次产卵800一5000粒,而一条2斤重的鲤鱼一次产卵可达10万粒,相差20多倍。为了繁衍后代的需要,蛙类必须提高其卵的受精,而抱对行为有利于生殖同步化,雌雄蛙抱对,雌蛙排卵,同时雄蛙排精,精、卵即在水中完成受精作用,避免了时间差,大大提高了受精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两栖动物的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