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泉八云

更新时间:2024-10-17 14:42

小泉八云(KOIZUMI YAKUMO,1850-1904),爱尔兰裔日本作家,原名拉夫卡迪奥·赫恩(Lafcadio Hearn)。小泉八云写过不少向西方介绍日本和日本文化的书,是近代史上有名的日本通,现代怪谈文学的鼻祖,其主要作品有《怪谈》《来自东方》等。

人物经历

1850年6月27日,拉夫卡迪奥・赫恩生于希腊爱奥尼亚群岛中的圣毛拉岛(Santa Maura),父亲是驻扎希腊的英国军队中的一个爱尔兰血统少校军医,先世据说是吉卜赛人,母亲是一个以美貌闻名的希腊女子。

1852年,赫恩两岁时被父母带回爱尔兰的都柏林生活。不久父母因故离异,母亲回希腊,父亲很快再婚去印度,又因病先后去世。年幼的赫恩自此成为孤儿,不得不跟着姑祖母生活。

1863年,赫恩进入萨利郡达拉姆市郊外的圣卡斯帕特神学院(现在的达拉姆大学)学习。在一次游戏中被飞来的绳结误伤左眼以至失明,这在他一生中都留下了阴影。不久姑祖母破产,赫恩曾被送往法国学习,由此打下了法文的基础。

1869年,赫恩搭乘移民船只身赴美,在到达俄亥俄的辛辛那提三个月之后,结识了一家印刷店主人华德金。赫恩在华特金的店里住下,帮忙整理稿纸,抄写文件。在这期间他受到华德金的辅导,学到了不少新闻知识,不久便在辛辛那提的一家报馆担任新闻记者。他曾与一个黑人有过一段持续时间不长的婚姻。

1877年,赫恩前往新奥尔良,在那里待了下来,撰写系列文章;随后翻译或改写法国小说,主要是泰奥菲尔·戈蒂埃、居伊·德·莫泊桑、古斯塔夫·福楼拜和彼埃尔·洛蒂的作品。同时自己也写作小说和收集当地的民间传说。

1887年,哈恩为纽约哈帕出版公司所雇用,被委派去西印度群岛。

1890年,步入中年的赫恩作为纽约哈帕出版公司的特约撰稿人乘坐阿比西尼亚汽轮前往日本,4月4日抵达横滨。经语言学家、《古事记》的英译者张伯伦推荐,赫恩在岛根县松江市普通中学及师范学校得到了一个英语教师的职位,从此开始了在日本生活、写作的后半生。

1890年12月,赫恩与松江当地的一位出身于武士家庭的英语教师小泉节子结婚,不久长男一雄出生。

1891年底,赫恩告别松江,移至熊本第五高等中学任教,那里过了三年的时间,完成了他的两卷本著作《陌生日本的一瞥》。

1894年10月,赫恩成为神户的一家英语报纸《纪闻》的记者,期间,他完成了两部重要著作《来自东方》和《心》。

1896年,为了使自己去世后,遗产能够留给在日本的妻儿,赫恩决定入小泉家为养子,入籍日本,取名小泉八云。同年,经好友张伯伦的推荐,小泉八云应邀赴东京帝国大学担任文学部讲师,教授西洋文学。

1903年,小泉八云被东大解雇,此后曾准备赴美讲学,但因故未能成行。

1904年初,小泉八云接到早稻田大学的招聘,讲授英国文学史。

1904年9月26日,小泉八云因心脏病发而去世,终葬在日本。

主要作品

以上参考

出版图书

创作特点

主题

生活里的小泉八云由于历经了曲折的人生之后,先后遭遇了父母离世、缺乏信仰、孤苦漂泊的生活,这一转变过程使得其心灵深处历经了从神圣的灵魂落魄到灵异的灵魂、从西方奇异色彩到本国神鬼的重重精神折磨。他的生活起居以及人格培养工作自然缺乏悉心栽培与关心,即使是生活在亲戚家里仍然填补、抚慰不了他内心对家庭的渴望与奢求,致使小泉八云心理上的紊乱、焦躁与不安,他恐惧黑夜、鬼神、基督教,甚至是看到类似灵异的建筑都会联想到可怕的梦魇,以致自身确定曾遇到表妹的灵魂。小泉八云自始至终都没有停止过写作和探究,他认为,“灵”在再现文学和其余文学创作存在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自身受西方文艺色彩的熏陶,在小泉八云的创作中也会时不时地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以此将两个地域的灵异加以磨合、碰撞,形成独具一格的创作理念,帮助快要被人类遗忘的古典文化以东西方相结合的方式复苏于世人眼前。比如,在小泉八云的《怪谈》中谈及了东西方思想文化的融合,包括爱情能够超过死亡、植物的灵异和佛教理论等。在爱情超越死亡里,《雅歌》的诗句众人皆知,受浪漫主义色彩的影响,小泉八云十分喜爱它,也曾多次在自身的创作里提及浪漫主义思想,例如,《鸳鸯》文中将这一浪漫主义色彩表现得淋漓尽致。《鸳鸯》作为《怪谈》作品里的浪漫主义故事,取材于佛教的集册《古今著闻集》里的《马允射杀某陆奥国赤沼鸳鸯出家的故事》一文,小泉八云的二次创作从题目开始,从原古典的人文主义、佛教色彩为出发点,将中心从人类转移到鸳鸯上,此举既将中心思想加以转换,又示意主题由佛教转换至鸳鸯的爱情故事,诠释了爱情能够超越死亡的思想。此外,在《怪谈》里,涉及几篇关于植物存在灵异的桥段如《十六樱》、《乳母樱》、《青柳》,由于小泉八云对植物饶有兴趣,所以,他成为了一位信仰万物有灵论的推崇者。当小泉八云身处美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推崇、钻研印度的佛教思想,以致日后铸成了一部记载着关于佛教轮回思想认定的书籍。

而受日本自古以来形成的悲剧意识的影响,感动人的主题更倾向于哀伤的情绪。在《怪谈》中,悲伤之感在“执念”与“无常”这两 大主题的鲜明对立中显现,也使内容之美显得异常浓重。论及爱情,《怪谈》多痴情怨女:《阿贞的故事》中为与丈夫长相厮守而在死后即刻转世再为女子的阿贞;《和解》中痴怨等待抛弃自己的丈夫,变成鬼而不自知,只为享受片刻良宵的武士之妻;《痴女冈目的故事》中死后依旧往返与阴阳之间,只为与丈夫共赴黄泉的冈目;《毁约》中因不希望丈夫再娶而成化为厉鬼杀死丈夫新宠的妻子……诚信和忠义之士也被写入传奇:《守约》中为赴菊花之约而切腹,魂驾阴风、日行千里的赤穴;《梅津忠兵卫》中为守住与氏神的约定而超越生理极限的梅津忠兵卫;《人鱼报恩记》中为报答恩情而恸哭,泪水化为一万颗宝珠的人鱼;《无耳芳一》中化作冤鬼却依旧追随主上的平氏一族……“无常”即表示世事无常,现实不可预见和难以控制是情感爆发的原因,因“无常”的干扰,执念可能无限增强,并最终幻化为鬼怪。《怪谈》中“无常”主要表现为“死亡”和“背叛”。

风格

传统的日本文学及艺术大都表现出一种审美意识:物哀。小泉八云成功地将这种意识吸收进他的《怪谈》中,从而使美的传递在不经意中深入人心,显出纤柔而细致的特征。《怪谈》这部作品无论是放在东方还是西方世界都似乎和时代并不相容――整个世界都处于风起云涌的时期,而小泉八云却陷于神奇诡异的怪谈之境无法自拔。《怪谈》对古典文学及民间传说故事的再话就是作者“知物哀”的结果,因此全书的故事虽不成体系,也没有统一或相近的中心思想,却每一则都有打动读者的魅力。例如《鸳鸯》讲述了一位猎人在赤沼川射死了一对鸳鸯中的雄鸳鸯,当晚他便梦到一女子悲声恸哭,猎人因梦中所见而烦恼万分,第二天去了赤沼,看到前日的那只雌鸳鸯在他面前用喙将自己活活啄死,猎人因此而剃度为僧。又如《因果的故事》中,大名的正室因嫉妒侧室雪子,在死前设计抓住了雪子的双乳,死后其双手便粘附在雪子身上,一直将雪子折磨致死。再如《屏风里的少女》中,青年儒士迷恋上了屏风中的少女,坚持不懈地呼唤少女,终于将她唤出屏风,两人终成眷属。以上故事悲喜、善恶分明,正符合物哀精神:“好的就是好,坏的就是坏,悲的就是悲,哀的就是哀,就是要让读者感知这些事物的况味,“感知 ‘物之哀’,感知‘物之心’,感知‘事之心’”。小泉的目的是让读者感知,尽管这种感知是细致入微的,但读者在阅读后定为之所动。爱情人间最美好的情怀,诚信和忠义则是美好的品德:“执念”大多都是正面的积极的情结,这本就是美丽的事物。死亡是谁也无法阻拦的事,背叛则揭露出人性的弱点:“无常”是负面的消极的情感,使人无奈、惋惜,只觉世事难料,但却是悲剧之美的显现。“执念”因“无常”的阻隔而爆发出超越阴阳之隔、化为鬼怪却愈发强大的力量;“无常”被强大的念想所打破,却愈加导致了执念的异化。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美冲撞在一起,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的同时也诞生了新的美感――凄迷、幽深的美。这般灵异的美是由“哀”而生的,因而令人惊异、战栗的审美体验也往往引发心底浅浅的哀思。

从内容上来说,《怪谈》中确实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整部作品却没有显出令人毛骨悚然的阴森氛围,相反,有几分寂寞,有几分幽怨,甚至还有几分唯美。这是因为小泉八云很好地接受了日本的“和精神”,在叙事中让不同形态的美的因素通过中庸调和显出“婉转”的总特征。《怪谈》的故事情节中,对立的元素主要表现为:缺憾与完满、幻灭与永恒。在叙事过程中,对立的两者因为巧妙的情节安排而反复交替,最终相融合。缺憾与完满具体所指的内容很多:分离是缺憾,相守是完满;食言与背叛是缺憾,兑现诺言是完满。传自中国的故事《牡丹灯笼》便是两者调和的典型。小泉八云的“和”单纯地体现了美的追求,没有道德教化的偏见,即便是“因果报应”也只遵循世间自有的规则,不让任何一种美的因素达到极端。因为“和”精神的渗透,《怪谈》中人鬼交缠、阴阳相通,凄厉与温润、萧索与瑰丽、幽深与清雅共存,没有至真至善,却是至美。《怪谈》的美由“物哀”意识中诞生,经过悲剧情感的浸润以及形式上的调和,最终沉淀为“纤细哀婉”的审美结晶。这种“美感经验”其实是日本古老而传统的鬼怪文化中特有的,千百年来未褪其色,而小泉八云的再话艺术,穿越国界和时空,将读者带入那个弥漫着诡丽、幽玄和淡淡哀愁气息的世界。

小泉八云自始至终都没有停止过写作和探究,他认为,“灵”在再现文学和其余文学创作存在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泉八云认为即使人们不认同真正有“幽魂”存在,但是针对生存着的人们来说,幽灵存在的真实感是不需要被质疑的,就算是不相信有关幽魂的悠久故事,但是人类是不能忽视自身即幽灵的观点,这是一个不容争议的话题。因为人类自身已经默认了幽灵存在的真实性,所以每当看到童话故事或者是民间悠久故事的时候,没有人会否认灵异存在的合理性与真实性,所以这样痴迷在灵异世界的小泉八云在回到本土之后,就立刻吸引了众多的听众与信仰者,同时也同样被日本的灵异事件吸引。同时,由于自身受西方文艺色彩的熏陶,在他的创作中也会时不时地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以此将两个地域的灵异加以磨合、碰撞,形成独具一格的创作理念,帮助快要被人类遗忘的古典文化以东西方相结合的方式复苏于世人眼前。比如,在小泉八云的《怪谈》中谈及了东西方思想文化的融合,包括爱情能够超过死亡、植物的灵异和佛教理论等。在爱情超越死亡里,《雅歌》的诗句众人皆知,受浪漫主义色彩的影响,小泉八云十分喜爱它,也曾多次在自身的创作里提及浪漫主义思想,例如,《鸳鸯》文中将这一浪漫主义色彩表现得淋漓尽致。《鸳鸯》作为《怪谈》作品里的浪漫主义故事,取材于佛教的集册《古今著闻集》里的《马允射杀某陆奥国赤沼鸳鸯出家的故事》一文,小泉八云的二次创作从题目开始,从原古典的人文主义、佛教色彩为出发点,将中心从人类转移到鸳鸯上,此举既将中心思想加以转换,又示意主题由佛教转换至鸳鸯的爱情故事,诠释了爱情能够超越死亡的思想。此外,在《怪谈》里,涉及几篇关于植物存在灵异的桥段如《十六樱》、《乳母樱》、《青柳》,由于小泉八云对植物饶有兴趣,所以,他成为了一位信仰万物有灵论的推崇者。当小泉八云身处美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推崇、钻研印度的佛教思想,以致日后铸成了一部记载着关于佛教轮回思想认定的书籍。

小泉八云从迥异的灵异文学创作风格及叙事方式出发,使其成为现代怪谈文学的鼻祖,在小泉八云的作品中,作家通过对“灵”的描写,将东方古典文学、西方文化色彩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和宗教信仰展现出来,形成了其将东方与西方文化加以融洽合一的创作特点,达到了东方古典和西方色彩有机结合的最终目的。

人物评价

他(小泉八云)是对于西方的“东方的解释者”,他是从情绪方面解释东方,而不是单从物质方面解释的。所以到了后来,连他自己也东方化,变成了一个慈祥文秀的小泉八云了。(胡愈之评)

拉夫卡迪奥·赫恩不像对于他的陈腐的评论所说的那样,仅在日本发挥了他随笔家的才能,写出了凝聚其思想的散文,他不仅是写出了这部作品的作家,不光是作为一个新闻记者,作为小说家、评论家、翻译家、民俗学者、英国文学家和日本佛教的阐释者,他都留下了辉煌的业绩。(《徘徊的魂灵》的作者乔纳桑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