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3 12:09
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下》:“诣诣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拒人于千里之外”。
战国时,孟子门下生徒众多。一次,鲁国国君鲁平公准备任用孟子的学生乐正子主持国政。对此,孟子喜出望外,高兴得一连几夜都睡不着觉。
公孙丑看见老师如此高兴,就问他说:“鲁平公任用乐正子主持国政,难道他真的很有本领吗?”孟子明白公孙丑的意思,回答说:“不是,论本领,他的确不如你。”公孙丑说:“那么,他考虑问题很全面吗?”孟子说:“不,也不如你。”公孙丑说:“他的见闻和知识比我多吗?”孟子说:“也不是。”公孙丑说:“那么先生为什么如此高兴,甚至还睡不着觉?”
孟子微微笑了笑,沉吟了一会儿,才说:“他最大的长处是对人很好。”他见公孙丑摇了摇头,好像不同意他的说法,就继续说道:“对人很好比天下任何的事情都重要,何况一个鲁国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对人好,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会聚集在你身边,给你提出各种好的建议。如果一个人对人很差,自以为是,那傲慢的声音和脸色就会拒入于千里之外。别人说什么,他把脸一摔,说:‘我早知道了。’这祥还能听到什么好意见呢?相反,那些阿谀奉承之徒就会说长道短,搬弄是非。这样,能治理好国家吗?”公孙丑终于明白了老师的意思。
高看自己,小瞧别人,是一种低劣行为,是衰败之气,会阻止自己达到完美,会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到头来常常吃亏。骄傲的人身上长出一个丑陋的“自负的脓包”,不能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总认为自己聪明过人、本领超群,是人群中的得天独厚者,所以取得一点成绩就夸大自己的作用,轻视他人给予的帮助,主观欺侮客观,忘乎所以、飞扬跋扈、好为人师,不把同志放在眼里,不愿意听别人讲话,拒绝别人的忠告,这是一种无知的表现。一个人不可能比一切人高明,也不可能在一切事上都高明,所以只有虚心听取不同意见,做到耳听八方,才能了解真实情况,才能为人们所认可。
成文用法
“拒人于千里之外”原指自以为是,不愿听别人意见。后形容人态度傲慢、冷漠,不愿同别人接近或合作。补充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运用示例
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八八:“而当路巨公乃或谓士大夫各有司存,不当辄议朝廷事,是拒人于千里之外,而自涂其耳目也。”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二五回:“刘厚守因预先听了黄胖姑先入之言,词色之间也就和平了许多,不像前天拒人于千里之外了。”
清·曾国藩《致郭意城》:“见示各条,一一敬悉。以至交而兼姻戚.尚不宜面进箴规,欲吐还茹,岂吾固拒人千里耶。”
邹韬奋《萍踪忆语从伦敦到纽约》:“但他们每次遇到我的时候.总是用斜眼睨视,那一副面孔表现着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