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廷教堂

更新时间:2024-02-15 14:17

拜占廷教堂是黑龙江旅游景点,始建于1907年3月,建筑特点为为正方的希腊式十字架形。

风格简介

拜占廷,这种建筑风格至查斯丁尼一世时有了明显改变。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堂的建筑格式即这一时代的典 型,8世纪后,拜占廷教堂建筑由长方形发展为正方的希腊式十字架形(十字架的四臂等长)。俄罗斯正教会的教堂建筑仿自拜占廷,内部装饰则更为富丽堂皇。

穹顶与帆拱

东罗马又习称拜占廷帝国,其建筑也称拜占廷建筑。拜占廷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4个或者更多的独立支柱上的结构方法和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教堂格局大致有三:巴西利卡式;集中式,即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中央有穹窿;十字形,即平面为等臂长的希腊十字,中央有穹窿。

东正教宣扬信徒之间的亲密一致,因而多采用集中式布局。拜占廷建筑在古西亚的砖石拱券、古希腊的古典柱式和古罗马的宏大规模技艺的基础上发展了别具特色的穹顶技术,即在穹窿覆盖立方体空间中创造了鼓座及用抹角拱或帆拱作为过渡的方法。

帆拱的结构方式不仅使穹顶和方形平面的承接过渡在形式上自然简洁,同时由于把荷载集中到四角的支柱上,完全不需要连续的承重墙,使穹顶之下的空间得以开敞。比起古罗马必须用圆形平面、封闭空间的穹顶技术来说有了非常重大的进步,创造了穹顶统率之下的灵活多变的集中式形制。帆拱、鼓座、穹顶这一套拜占廷的结构方式与艺术形式,以后在欧洲广泛流行。

圣索菲亚大教堂

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是皇帝举行重要仪式的场所。平面为长方形,上以穹窿覆盖的巴西利卡式。大厅高大宽阔,适宜于隆重豪华的宗教仪式和宫廷庆典活动。结构系统复杂而条理分明,中央大穹窿通过帆拱支承在4个大柱墩上,其横推力由东西两个半穹顶及南北各两个大柱墩来平衡。15世纪后,土耳其人将此改为礼拜寺,在其四角加建邦克楼,教堂的墙和穹顶都是砖砌的,穹顶外表覆盖着铅皮,其延展、复合的空间,比起古罗马万神庙单一、封闭的空间来说,是结构上的巨大进步。可以说,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廷建筑最光辉的代表。

位置

圣索非亚教堂就在哈尔滨繁荣的商业区上,过去被民房包围,许多哈尔滨人都不知道它。后来,哈尔滨政府拆掉了周围的民房,建了一个广场,才使教堂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 圣索非亚教堂内部是一座建筑博物馆,过去教堂的设施大多已经破坏,仍然可以看到保留下来的美丽的吊灯和木制地板,除此就是破损的墙壁和新补的壁画了。

历史沿革

圣索菲亚教堂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始建于1907年3月,是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的随军教堂。同年,由俄国茶商伊费赤斯嘉科夫出资,在随军教堂基础上重新修建的一座全木结构教堂。

四年以后,人们又在木墙外部砌一层砖墙,从而形成砖木结构式教室。1923年9月27日,圣索菲亚教堂第二次重建,历时9年,于1932年11月25日落成。建成后的圣索菲亚教堂深受拜占庭式建筑风格影响,富丽堂皇、典雅超俗、宏伟壮观。整个教堂分成四层,教堂通高53.25,建筑面积721平方米,可容纳2000人。该教堂是由俄国建筑师克亚西科夫主持设计。

样体为砖石结构, 建筑平面呈希腊十字方式布置。主穹顶、钟楼又有俄罗斯传统的“帐篷顶”、“洋葱头”的造型。

文化

索菲亚教堂以它恢宏气势矗立于哈尔滨,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1986年,市政府将其列为一类保护建筑;199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圣索菲亚教堂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1997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对教堂按原设计进行了全面整修,辟建广场7000平方米,光大了这一重点保护建筑的艺术风貌。如今它作为建筑艺术博物馆,它已成为哈尔滨一处独特的景观,成为市民和国内外游人欣赏建筑艺术和休闲娱乐的场所。

建筑风格

圣索非亚大教堂的特别之处在于平面

采用了希腊式十字架的造型,在空间上,则创造了巨型的圆顶,而且在室内没有用到柱子来支撑。更仔细的说,君士坦丁大帝请来的数学工程师们发明出以拱门扶壁、小圆顶等设计来支撑和分担穹隆重量的建筑方式,以便在窗间壁上安置又高又圆的圆顶,让人仰望天界的美好与神圣。

由于地震和叛乱的烧毁,圣索非亚大教堂经历过数次重修,尤其公元532年查士丁尼大帝投入一万名工人、32万黄金、并花费六年光阴将圣索非亚大教堂装饰得更为精巧华美。

神圣的教堂是当时的城市中心,而统治者对教堂所投注的心力不难看出统治者藉由对宗教的奉献、夸示帝国的权力与财富,而对周遭地区施与影响力的用心。圣索非亚大教堂的大圆顶离地55米高,而且在17世纪圣彼得大教堂完成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教堂内壁画

圣索非亚大教堂内部的装饰,除了各

种华丽精致的雕刻之外,也包括运用有色大理石镶成的马赛克拼图。从公元4到6世纪开始,教会逐渐对教义与救赎的观念有渐深的认知,同时希腊罗马文化圈重视肖像与肉体美的传统也逐渐对基督教产生影响,信徒除了透过传统的谕言故事与象征手法来理解教义,也逐渐产生将圣母圣子、圣徒等人物画像化的需求。教会中认为圣人的人物画像就等于触犯圣经中不得膜拜偶像的规定的一派,与另一派认为人物画像可以让信徒更容易理解神的精神、有助传教,两派间的歧异日渐加深。

公元692年教会会议中授与基督人像化的合法性,但公元730年罗马皇帝里奥三世(Leo III)颁布禁令,禁止圣母圣子圣徒天使以人物形象出现,自此揭开了两派人马长达二百年间的血腥斗争,教堂里的画作遭破坏,画像的持有者和作画的工匠们也都遭到各种形式的迫害,更糟的结果是造成人与人的信赖关系瓦解,社会动荡不安。一直到9世纪中叶,教会重新解释,愿对画像给予敬意、信仰崇拜,这才逐渐消揖两派间的纷争,而这个日子也被称为“正统的胜利”(The Triumph of orthodoxy),每年在信仰东正教的国家里被盛大庆祝。

然而雕刻艺术从来不曾得到教会的认可,因此可以说拜占庭艺术里,雕刻艺术并不存在。公元7世纪之后,阿拉伯半岛上出现新兴势力伊斯兰文明,接着十字军东征来到君士坦丁堡,但此时统治者已无力阻止联军与战争对城市的蹂躏。接着是土耳其人的登场,东罗马帝国正式宣告结束。公元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堡,并将圣索非亚大教堂改为供奉阿拉的清真寺。今天,圣索非亚大教堂做为一座雄伟壮丽的建筑古迹,冷眼旁观过政治兴迭、宗教斗争与历史的沧桑,而她的美丽庄严,依然撼动每一个参观者的心。

奥运

圣索非亚大教堂将成为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在伊斯坦布尔的起跑点。作为世界上十大令人向往的教堂之一——圣索非亚大教堂与蓝色清真寺隔街相望。虽然从外观上似乎不及清真寺壮美秀丽,然而这座饱经沧桑,见证了文化和宗教战争的圣地所蕴含的历史积淀却非蓝色清真寺所能比拟。此次北京奥运会火炬的境外传递第二站就将从这里启程。

作为世界上唯一从6世纪保留至今的古代建筑,圣索非亚大教堂也是唯一一个由教堂改为清真寺的建筑。公元330年时,君士坦丁大帝斥巨资修建了这座当时世界上最为宏伟且精美绝伦的教堂。奥斯曼帝国时期,圣索非亚大教堂被改建为清真寺。伊斯兰教世界最负盛名的建筑师锡南在圣索非亚旧有的架构中增添了新的奥斯曼风格。他的精心打理使得经历了十字军东征破坏的圣索非亚教堂重新恢复了生机。1932年,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将大教堂改成博物馆,长期被掩盖住的拜占庭马赛克镶嵌艺术瑰宝也得以重见天日。

步入大教堂,它的雄伟和庄严一览无余地展示在来者面前,震人心魄。直径32米,20层楼高的拱顶竟然没有任何支柱支撑。站在这巨大的穹顶下,仰头望去,好似茫茫苍穹笼罩人间,不禁感悟到自身的渺小。阳光透过玻璃窗直射进来,洒在斑驳的墙壁上,照亮了耶稣基督的脸庞,那一刻,仿佛听到天使在歌唱,内心如同经历了洗涤般纯净平和。教堂墙壁上显眼的地方悬挂着6个直径约10米的大圆盘,绘以阿拉伯文字的“万物非主,唯有真主”,据说是伊斯兰教主穆罕默德和他弟子的象征。古老墙壁上模糊的圣像以及伊斯兰风情石柱上精美的雕刻在无声地诉说着这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战争。而如今,两者奇迹般地融为一体,向后世昭示着这一宗教圣地历经易主,饱经风霜的过去。

环顾一周,左边过道上一根矩形大理石石柱旁有一个拇指大小的洞,人们将拇指塞在里面,并费力地旋转,令人第一时间想起了电影《罗马假日》中男女主角开玩笑时的情景。原来这叫做“哭泣的石柱”,据说将大拇指插入潮湿的石洞,并以平面旋转360度,便可以实现自己当时许的愿望。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