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忏

更新时间:2023-11-24 20:46

拜忏的意思就是忏悔,忏就是忏除我们过去所有的业障,悔就是悔改,未来更不再造诸多的业障。忏悔其实是我们至诚恳切地礼佛念佛、称念佛的名号,由佛菩萨的慈悲摄受,发露自己过现的罪业,誓愿未来永不重做如此恶业,并在忏悔后复不再造。

词语概念

基本解释

[religious ceremonies of worship and confession] 旧时请僧道念经礼拜,为人忏悔罪过,消灾免祸。

也称“礼忏”。依照忏法礼佛诵经、忏悔自己罪过的一种作法。

他们家为这小长毛鬼拜忏念佛烧纸锭,记不清有多少次了。——茅盾《春蚕》

引证解释

指僧尼为信徒拜佛诵经以忏悔罪业,或超度亡灵。

南朝梁武帝在 郗皇后 死后,集录佛经语句为《梁皇忏》十卷,命僧众拜诵祈祷。相传这是拜忏之始。

明吴炳《画中人·旅衬》:“不须另请男众,小尼原会拜忏的。”

《儒林外史》第四回:“众和尚喫完了斋,洗了脸和手,吹打拜忏。”

洪深五奎桥》第一幕:“乡下迷信的事太多了,吃素念经是迷信,拜忏打醮是迷信,坟地风水也是迷信。”

义理

古来大德曾说‘念佛一声福增无量,礼佛一拜罪灭河沙’。那怎么样才能‘礼佛一拜罪灭河沙’呢?因为在造恶业的时候,是依我们的身、口、意三业而有;做诸多善事,也还是运用我们的身、口、意三业而造诸善业。在七佛偈子中,有一个四句偈说:‘起诸善法本是幻,造作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从这偈中,可以知道:善业是从我们的身、口、意三业中生起、造作。恶业也是从我们的身、口、意三业中,生起。由于意业起了贪、嗔、痴三毒,三毒趋役使我们的身业,就会造作杀、盗、淫等种种恶业,三毒起便役使我们的口业,就会造作妄言、绮语、两舌恶口等种种恶业。反之,造作善业也是经由我们的身、口、意三业,譬如今天参加法会就是修习善业,身业的修习就是恭敬礼拜诸佛菩萨、口业的修习就是称念诸佛菩萨的圣号、意业的修习就是忆念诸佛菩萨的功德,这样就造作了诸多善业。

过去造诸恶业本是幻,现在造诸善业也是幻。幻是幻化,是假有、不是真实有的。我们过去造诸恶业已经过去了,我们现在造的诸善业,在今天的法会圆满之后也要过去。什么理由呢?从无到有是‘生’,从有到无是‘灭’。我们今天的法会以前没有,从今天早上开始,它就‘生’起来了,到了今天晚上全部圆满之后也没有了。但善与恶的行为所留的习种会在八识田中。如今天至诚礼拜诸佛菩萨留下的善法之因会在八识田中。而杀盗淫也会在八识田中留下习气种子,将来待缘成熟会受果报。所以恶业是我们必须要忏除的,这就是所谓‘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再谈我们拜佛的时候,会有一种忆念,这种忆念就如礼佛观想偈,共有六句偈——‘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药师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皈命礼。’什么是能礼呢?能礼就是我们能礼佛的人,所礼的就是佛菩萨。由于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和佛的身、口、意三业差别太大,那是佛的身、口、意三业是完全清净、一点染污都没有,而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完全是由染业所造成的,今生来受果报。

虽然佛的三业和众生的三业有净染的不同,但是佛和我们的三业都是‘性空寂’的。什么叫做‘性空寂’的?我们来说个比喻:今天的法会是因缘所生、众缘和合而组成的,所以有比丘众、比丘尼众、近事男众、近事女众,时间、地处等,即是众缘组成法会,除了众缘之外,实无主体自性可得,然而其众生界恒存不灭,真如之实体跃然而显,即依空而显之实性,谓为空性,名曰自性空寂。

又以我们每个人的身体来说,在父母生我以前,世上没有我,我死了以后,世上也没有我。我们的身体是假借父母因缘和合而生,出生之后,日子一天天、一个月一个月、一年年地过,过去了就是无常。以我个人来说,我八十三岁,过去一年年、一个月一个月、一天天在呼吸之间一刹那的过了八十三年,这是个无常岁月,有生必有死。

我们的六识心是由虚妄,但是它们能造作善业恶业。可是这些六识心也是一念一念的生、住、异、灭的,当我们的身体没有了,六识心也跟着离去了。所以说‘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然而,这些六识心所造的善恶业的业种会含藏在真心种子识里面而不漏失,待因缘和合的时候,业种就现行,我们的五阴就受报。所以,《大宝积经》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际会时,果报还自受。”

我们拜忏时要好好体认‘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的意义,了解忏悔功德的重要,忏悔之后,过去所造的恶业,以后不要再犯。六句偈中的后四句:‘我此道场如帝珠,药师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皈命礼。’这是形容礼拜忆念的身心形状,不论阿弥陀佛也好、释迦牟尼佛也好、药师佛也好、日光菩萨也好、月光菩萨也好,一代一代的佛弟子都是这样的观想。若能做到这一点,就能体解每位佛弟子的身心及诸佛菩萨的身心都是自性空寂的。这样礼拜观想,灭罪最多,增福最广。希望大众,能这样的观礼佛念佛,智慧开发,功德无量,阿弥陀佛!

南朝 梁武帝 在 郗皇后 死后,集录佛经语句为《梁皇忏》十卷,命僧众拜诵祈祷。相传这是拜忏之始。 明 吴炳 《画中人·旅衬》:“不须另请男众,小尼原会拜忏的。”《儒林外史》第四回:“众和尚喫完了斋,洗了脸和手,吹打拜忏。”

大乘佛教中,拜忏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就是在小乘佛法中,忏悔也是很重要的。忏悔被看做是菩萨四大法门之一(参考《观佛三昧海经》),一切菩萨皆因忏悔而得善知识摄受。所以,有过即忏。

关于忏悔的经文,可以参考《金光明最胜王经》等经典。

慧律法师著述

诵经源自佛陀时代,其时无纸张、印刷术,听经闻法采口耳相传方式。佛弟子代佛说法,即为背诵熟记之经文。欲熟记某经,亦须靠背诵,故诵经即成学佛及宣扬佛法之先决条件。于佛前诵经,其目的有二:一者,犹如亲聆佛教,以鉴察自身思想行为。二者,代佛说法。六道众生皆有佛性,诚敬专一诵持佛经,可感得各道众生听闻信受,为亡者诵经,以其灵性较高,或可得度。

据《地藏菩萨本愿经》所载,地藏王菩萨生生世世救度其母,故此经又名《孝经》。家属可于头七、二七、三七诵《地藏经回向亡者。

他如:《心经》、《弥陀经》、《金刚经》等,皆可用于荐亡

仪轨

地藏经》云:‘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是故,我辈凡夫当时时反省求忏,惕励修行。

诵经拜佛,为己或代人忏悔,称为拜忏,又名礼忏,始于南朝梁武帝,结集之《梁皇宝忏》。求忏非为规避业报,乃坦诚认罪,誓不再犯。拜忏即在洗涤心垢罪业,获清净解脱。

目前通行忏法仪轨,系由历来祖师依佛经所成,修忏法获感应者,亦不乏其人。盛行至今者,如:

梁皇宝忏

梁武帝为皇后郗氏所集,以其后生前嫉妒嗔恚,死后堕而为蟒,苦不堪言,帝遂延揽高僧,搜索佛经,录其名号,共成十卷,为其忏礼。郗氏蒙此功德得度,生忉利天。自古迄今,虔礼此忏,所为所祈者,皆有阴骘感应,为我国流传最久之忏法

水忏

又称慈悲三昧水忏,唐悟达国师以三昧水洗人面疮,濯除累世冤业,遂依宗密所撰《圆觉经道场修证仪》,辑成此忏法,至诚虔修,可解宿世冤业。

大悲忏

又名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系据大悲咒所作之忏法

药师忏

又称药师三昧行法,系依《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所作,祈消灾延寿,多礼此忏。

净土忏

又名往生净土忏愿仪,系采《大无量寿经》及称扬净土诸经所成。

地藏忏

又名慈悲地藏忏法,所成年代较晚,凡报亲恩或祈父母冥福,多拜此忏。

其他信息

此外,如:金刚忏八十八佛洪名宝忏、千佛洪名宝忏等,今皆盛行。眷属延僧礼忏,家人亦当斋戒精诚,始能有感,倘能亲自礼忏,功德更形殊胜

世俗以诵经拜忏可转为冥钱,供鬼魂于阴间受用,此见不合佛法。诵经拜忏乃在消除亡灵业障,超荐其往生极乐,非愚民迷信之作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