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8-25 15:01
拟人论研究将人类(或称“智慧体”)的形态、外观、特征、情感、性格特质套用到非人类的生物、物品、自然或超自然现象(或称“非智慧体”)。拟人论常出现在对动物、自然力量或是所谓“命运的主宰”之描述或理解上。拟人论又称拟人观。以人的能力、行为或经验的术语来解释动物或非生物的有关特性。在比较心理学史上曾占一定地位。该理论源于达尔文的人猿同祖的结论,继而由G.T.罗曼尼斯所发展,并成为动物心理学的拟人倾向,即把动物心理设想得与人一样复杂。此理论后被W.冯特和L.摩尔根提出的节约律加以纠正。
达尔文提出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心理机能可能具有基本的连续性的看法,尽管他提
出的证据大多来自解剖学,但是他明确地提出在行为以及心理过程的发展方面也有相似的连续性。他宣称:“在心理感官上人类和高等哺乳动物之间并没有根本差别。”并认为:(1)情感。即使低等动物也会像人那样感到快乐和悲伤、幸福和苦恼。(2)好奇心。所有动物都有惊异感,有许多动物还显示出好奇心。(3)模仿性。许多动物的双亲依靠其幼儿的模仿性,特别是依靠其本能的或遗传的倾向,对它们进行“教育”。(4)注意力。动物也有注意力的特性。(5)记忆力。动物对于人与所处的环境有优越的记忆力。(6)想象力。动物也有想象力,动物的梦境就是想象力最好的证明。(7)理性。现在只有少数人对动物具有某种推理能力还有疑问。动物会踌躇、审慎和下决心的情况随时可见。(8)抽象概念。动物也有一类和高等动物之间的心理差异是巨大的,然而,这种差异只是程度上的,并非种类上的。他认为,人类所自夸的感觉和直觉,各种感情和心理能务,如爱、记忆、注意、好奇、模仿、推理等等,在低于人类的动物中都处于一种萌芽状态,有时甚至处于一种十分发达的萌芽状态。 达尔文的观点影响着后来的心理学研究,可以这样讲,比较心理学是达尔文的连续性概念的产物。对心理进化问题更系统更直接的研究是由达尔文的朋友罗轻尼斯进行的。1883年罗曼尼斯出版了《动物的智慧》,这是第一本致力于比较心理学研究的专著。在这一专著中他还没有直接涉及动物和人的心理连续性问题,而是运用轶事手法论述了动物行为的许多素材,为日后的讨论奠定了基础。在《人的心理进化》一书中,罗曼尼斯开始涉及动物和人的心理连续性问题。他认为:“简单的观念”,如感觉的印象、知觉以及知觉的记忆乃动物和人所共有;“复杂的观念”,联想的混合物,如联想学派所讨论的,乃人和少数动物所共有;“抽象的观念”,如概念则为人所独有。因此,他常以人的心理比拟动物的心理,欲求种种关于动物的最高水平的智力的传说以示动物和人的心理的连续性。由于罗曼尼斯总以人类自我理解的眼光看待和说明动物的活动,用一种“拟人”的观点进行写作,又偏重奇闻轶事,因而他的观点招致许多抱有严谨态度的学者的批评。
针对动物心理研究中的拟人观倾向,冯特于1892年、摩尔根于1894年提出了动物心理研究中的节约律原则(或经济律、摩尔根原则),力求制止拟人观点。摩尔根认为,假如一个动物的行为可以用低级的心理过程来解释,那么就不应该把它解释为高级心理过程的结果。摩尔根还把实验法大规模地引进动物心理学。虽然这种方法还没有达到实验室实那样的控制程序,但是这种方法远较罗曼尼斯的轶事法进步。
节约律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后来为机能主义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从另一极端加以曲解,把人的心理降低到动物的水平,形成了美国心理学中一股人兽不分的机械主义倾向。
将非人的事物比拟作人并赋予它们包括心理特点在内的人类的特征的理论。拟人论涉及的范围很广。人类最原始的世界观即表现出广泛的朴素拟人论思想,用想象的人去解释种种未曾认识或认识不清的自然现象,例如臆想的女娲补天和雷公电母。宗教思想中也充满着拟人论,例如以人化的神去说明自然事物,给神以喜怒哀乐、爱恶和智愚、善恶的品格,设想天堂地狱中存在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结构。东方塑造的神形似或部分形似于东方人,西方的则似西方人。这些都是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有联系的。在文学艺术和人民的语言中,也不乏拟人论思想的痕迹。例如喜雨、狂风、怒涛、骄阳、严冬、天怒、海啸,星星眨着眼睛,花儿绽开笑脸,“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是以拟人的手法来生动地描写自然现象和客观事物,或借以抒发或寄托作者的思想情感。
比较心理学中,有时将动物混同于人,用人类的心理特征去解释动物的行为,从而陷入错误。
拟人论产生的心理学根源是人总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和体验去认识世界,或者说,客观世界总是通过人的心理的折射而被认识。所以,特别在儿童的认知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包含拟人论。例如,幼龄儿童将小动物看成与自己同样会说话、会思维、有好和坏的道德标准、有与人类似的社会生活;他们甚至对非生物(如玩具娃娃)也是如此,为适合这一特点,儿童读物、戏剧、电影等往往有意采取将其他动物人化的方式。随着科学知识的增加,拟人论就逐渐减少它的作用。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医疗卫生事业日益先进的今天,在民间和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存在着许多诸如占卜、招魂、驱邪及各种巫术之类的民间传统医术,医学人类学中把这些东西成为拟人论医学。这些在现代人看来是非科学的或迷信的东西,为什么能够长时期的存在于广大的民间和少数民族地区呢,为什么它们能够使人们相信它并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交给它们,诸如此类的问题,作为文化人类学之分支学科的医学人类学有责任对其进行回答、解释和分析。
关于拟人论医学
首先有必要弄清楚拟人论医学是什么。拟人论医学是医学人类学中的一个范畴,它是民间医学的一个部分。民间医学就是广泛流传于平民大众中的一些土生土长的传统的非科学的医疗保健方法。拟人论医学就是通过一些诸如占卜、招魂、驱邪等具有宗教性质的手段来达到治疗疾病能够,保健身体的民间医学。它以唯心主义哲学的指导,与宗教和巫术有密切联系,在此体系中,即并被认为是自然的灵魂、神、祖先的灵魂或恶灵或具有超自然能力的巫师所带来的。据此,拟人论医学就有三种最基本最常见的医疗手段,即:招魂术、占卜术和驱邪。这些医疗手段在平民百姓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拟人论医学与宗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在于两者所希望达到的目的不同。前者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治疗疾病,恢复健康,保持人的生理机能协调运行和协作,其前提条件是疾病的存在和发生。后者强调的是一种心理作用,它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某种愿望而向超自然超意识的虚无的神灵祈求帮助,她的前提是人无法把握自己,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但二者又有一定的联系。拟人论医学的治疗手段往往是一些宗教性的活动。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能满足人民的心理需求,两者作为文化集合体的组成部分,在人们的意识形态里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因此,既要看到两者的区别,又要看到两者的联系。
从文化的适应性看拟人论医学存在的原因
从人类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在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中所体现出来的各个方面的多种要素的集合体。一个文化的集合体是由无数个即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文化物质所组成的。文化是一个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它又会对这个社会产生影响。一种文化之所以能够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存在和发展,延续下去,就在于文化本身是一个适应系统,它具有适应性,它能够适应所处社会的固有的文化体系,社会状况以及社会中的人的心理需求。拟人论医学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的医疗手段:招魂术、占卜术、驱邪等都是构成文化集合体的文化特质,作为文化特质的这些手段也应该具有适应性的特点。正是这一特点使其能够存在许多社会中,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我将试着从上面提到的三个方面谈到一点我个人的浅显思考。
(一) 人论医学能够适应特定社会的文化系统
每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一套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系统。每一个民族现有的文化很多都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许多传统文化的构成要素引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而依然保存于现实社会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在新的能够真正适应社会的文化要素没有产生之前,传统的旧有的文化要素将占据着人们意识形态的主要领域,并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
各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社会发展进程比较缓慢,即使在今天高度开放的社会里,其传统的封闭性依然存在。人们在长期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一套固有的传统模式,无法在短期内放弃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传统,而重新接受一种全新的东西。因此许多传统文化中的特质仍然能够适应这样一种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化的转型时期的文化系统。拟人论医学使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生产中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是各族人民世代智慧的结晶。在过去那种极端落后的社会条件汉下,它们对各族人民的生活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保障,保证了民族的延续和发展。这些东西在人们的意思形态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祖辈的经验是他们无限的财富。他们相信祖辈们使用或采用的东西是有利于自身健康的。于是在没有充足的完备的现代医疗体系的广大民族地区及偏僻的农村,传统的拟人论医学正适应了这种客观的文化事实。它承续着传统的优势,又能适应现代人的文化需求,因此它的存在也就变得很符合特定社会文化系统的需求及“时代”的需要。
在这里强调一点,文化的适应性并不等于文化的适用性,文化的适应性是文化本身的一种内在机制。而文化的适用性则是一种人为的对文化的价值判断。由于人们所具有的价值系统因文化的差异而多种多样,在一种文化中看似有适用性的东西,也许在另一种文化中则是毫无价值的。适用性是一种带有人的价值取向的评判标准,用它来说明拟人论医学的存在原因不太合适。所谓“神奇”是你不知道它如何发生的而已。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对的作用,而一种理论的产生也本无过多原因,例如马哲的相对论,与华夏的阴阳学说。但凡文化,都有触类旁通的一面,而医术的存在也就是为了解决部分人一生中的部分问题。
(二) 人论医学能够适应特定的社会状况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是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各类关系的集合,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文化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它能够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使社会处于一种良好的状况。在当今社会中,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如此复杂,靠现代的科技手段是无法解决的,需要一种其他的因素来补充。
拟人论医学的治疗手段:招魂术、占卜术和驱邪就带有一种协调作用。在许多民族地区,人们认为得病是因为得罪了某些具有神力的东西或人,或是自己做了某些不可饶恕的错事而受到了祖先或神灵的惩罚。还有的人认为得病是因为灵魂被罪恶的人所夺走,这些东西都是社会中存在的无形的精神枷锁。于是人们想要除掉病魔,就要调整个人的行为,要向主观认为是被自己得罪的人赔礼道歉,规范自己的为人处世态度,反省自我的所作所为;要么向神或祖先祈求,按照神或祖先的旨意去做,这样一来,在人的心里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影响,在日常生活终究会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当然,如果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这些东西是迷信的,未必能真正解决问题。但在少数民地区和广大民间,由于缺乏科学的熏陶,科学意识淡薄,同时也由于人们文化水平的低下,无法认清疾病的根源所在,往往把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偶然关系所致的某些现象,看成是一种普遍规律。其次还因为在落后地区,医疗卫生体系不是很发达,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为了能够活下去,于是在没有科学医疗的帮助下,只能把生命的希望寄托于祖辈传下来的招魂术、占卜术和驱邪之上。正是这种特定社会状况的存在,拟人论医学才具有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这种社会现实使它具有发挥作用的空间,它也正适应了这种落后的社会状况。
(三) 拟人论医学能够适应和满足特定社会中的人的心理需求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在物质需求还是在精神需求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和享受,尤其在物质方面,也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但在精神方面,人类的发展虽然达到了极高的程度,精神方面、生理方面,都比原始人类及历史上的人类进步了许多。但人的心理、生理、精神是一种无法终极的领域,即使科技再发达,人类再进步,人类也无法彻底的认识自我。更何况世界上具有如此众多的人口,如此众多的民族,各个民族,各个人的心理素质、生理机能各有特点,要依靠统一的科学原理或手段来解决如此众多人口的心理、生理问题,是不可能的。
在现代人的心里存在着一个极大的“空洞”,很多人在物质上是富翁,在心里、精神上却是“流浪汉”,他们在享受着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希望得到精神、心理上的安慰。当人们受到某种挫折和不幸时,就把希望寄托于虚无地神灵,把一切的灾难、疾病和祸害归因于神灵的怪罪、惩罚,于是,为了平安幸福,只能祈求神灵的帮助,拟人论医学正是迎合了这种心理。
拟人论医学借助招魂、占卜、驱邪等手段来达到医疗的目的,虽然我们无法肯定它是否具有实效,但它的存在却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招魂、占卜和驱邪其实也是一种类似宗教性质的活动。宗教的存在正是为了填补人们心理上的“空洞”。拟人论医学正是借助宗教的手段来达到异曲同工的目的,它就象现代的心理医生一样,把握住了人们的心理特点,给人们以“独特的价值”。总之,它适应和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这使它能长期存在于人们的视野里并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
文化本身并无优劣高低之分。任何一种文化的存在都具有其独特的价值。人们对文化所做的判断都是基于自身的文化基础上的,是站在自我文化立场上的客位态度。每一种文化也具有其特殊的历史发展和历史价值。拟人论医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它的存在具有其特殊的功能,我们对它的评价也只能从文化相对论的眼光出发,站在主位的立场上以一种客观、现实的态度去评价它们。将文化真正视为一种适应系统,将拟人论医学的存在看成是文化适应性的结果,是理解其存在原因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