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1 07:49
《拟咏怀二十七首》是南北朝文学家庾信的组诗作品。这二十七首诗是庾信仿拟阮籍《咏怀八十二首》而作的,大都是追述乱离、感叹身世、羁留北地、怀念故乡之作,是贯穿庾信后期北朝生活的诗歌作品。这些拟作虽然寄寓的身世之感与阮籍的咏怀诗有所不同,但抒发的内心痛苦是相似的。全诗思想内涵丰富,写得悲壮苍凉,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很有特色。
拟咏怀二十七首
其一
步兵未饮酒,中散未弹琴。
索索无真气,昏昏有俗心。
涸鲋常思水,惊飞每失林。
风云能变色,松竹且悲吟。
由来不得意,何必往长岑。
其二
乘舟能上月,飞幰欲扪天。
谁知志不就,空有直如弦。
洛阳苏季子,连衡遂不连。
既无六国印,翻思二顷田。
其三
俎豆非所习,帷幄复无谋。
燕客思辽水,秦人望陇头。
倡家遭强聘,质子值仍留。
自怜才智尽,空伤年鬓秋。
其四
楚材称晋用,秦臣即赵冠。
离宫延子产,羁旅接陈完。
寓卫非所寓,安齐独未安。
雪泣悲去鲁,凄然忆相韩。
唯彼穷途恸,知余行路难。
其五
惟忠且惟孝,为子复为臣。
一朝人事尽,身名不足亲。
壮情已消歇,雄图不复申。
移住华阴下,终为关外人。
其六
畴昔国士遇,生平知己恩。
直言珠可吐,宁知炭可吞。
一顾重尺璧,千金轻一言。
悲伤刘孺子,凄怆史皇孙。
无因同武骑,归守灞陵园。
其七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
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
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
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其八
白马向清波,乘冰始渡河。
置兵须近水,移营喜灶多。
长坂初垂翼,鸿沟遂倒戈。
的颅于此去,虞兮奈若何。
空营卫青冢,徒听田横歌。
其九
北临玄菟郡,南戍朱鸢城。
共此无期别,俱知万里情。
昔尝游令尹,今时事客卿。
不特贫谢富,安知死羡生。
怀秋独悲此,平生何谓平。
其十
悲歌渡燕水,弭节出阳关。
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复还。
故人形影灭,音书两俱绝。
遥看塞北云,悬想关山雪。
游子河梁上,应将苏武别。
其十一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
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
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
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
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
其十二
周王逢郑忿,楚后值秦冤。
梯冲已鹤列,冀马忽云屯。
武安檐瓦振,昆阳猛兽奔。
流星夕照镜,烽火夜烧原。
古狱饶冤气,空亭多枉魂。
天道或可问,微兮不忍言。
其十三
横流遘屯慝,上墋结重氛。
哭市闻妖兽,颓山起怪云。
绿林多散卒,清波有败军。
智士今安用,忠臣且未闻。
惜无万金产,东求沧海君。
其十四
吉士长为吉,善人终日善。
大道忽云乖,生民随事蹇。
有情何可豁,忘怀固难遣。
麟穷季氏罝,虎振周王圈。
平生几种意,一旦冲风卷。
其十五
六国始咆哮,纵横未定交。
欲竞连城玉,翻征缩酒茅。
折骸犹换子,登爨已悬巢。
壮冰初开地,盲风正折胶。
轻云飘马足,明月动弓弰。
楚师正围巩,秦兵未下崤。
始知千载内,无复有申包。
其十六
横石三五片,长松一两株。
对君俗人眼,真兴理当无。
野老披荷叶,家童扫栗跗。
竹林千户封,甘橘万头奴。
君见愚公谷,真言此谷愚。
其十七
日晚荒城上,苍茫余落晖。
都护楼兰返,将军疎勒归。
马有风尘气,人多关塞衣。
阵云平不动,秋蓬卷欲飞。
闻道楼船战,今年不解围。
其十八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其十九
愦愦天公晓,精神殊乏少。
一郡催曙鸡,数处惊眠鸟。
其觉乃于于,其忧惟悄悄。
天下有情人,居然性灵夭。
其二十
在死犹可忍,为辱岂不宽。
古人持此性,遂有不能安。
其面虽可热,其心长自寒。
匣中取明镜,披图自照看。
幸无侵饿理,差有犯兵栏。
拥节时驱传,乘亭不据鞍。
代郡蓬初转,辽阳桑欲干。
秋云粉絮结,白露水银团。
一思探禹穴,无用鏖皋兰。
其二十一
倐忽市朝变,苍茫人事非。
避谗应采葛,忘情遂食薇。
怀愁正摇落,中心怆有违。
独怜生意尽,空惊槐树衰。
其二十二
日色临平乐,风光满上兰。
南国美人去,东家枣树完。
抱松伤别鹤,向镜绝孤鸾。
不言登陇首,唯得望长安。
其二十三
鬬麟能食日,战水定惊龙。
鼓鞞喧七萃,风尘乱九重。
鼎湖去无返,苍梧悲不从。
徒劳铜雀妓,遥望西陵松。
其二十四
无闷无不闷,有待何可待。
昏昏如坐雾,漫漫疑行海。
千年水未清,一代人先改。
昔日东陵侯,唯见瓜园在。
其二十五
怀抱独惛惛,平生何所论。
由来千种意,并是桃花源。
自知费天下,也复何足言。
其二十六
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
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
其二十七
被甲阳云台,重云久未开。
鸡鸣楚地尽,鹤唳秦军来。
罗梁犹下礌,杨排久飞灰。
出门车轴折,吾王不复回。
其一
其二
其三
其四
其五
其六
其七
其八
其九
其十
其十一
其十二
其十三
其十四
其十五
其十六
其十七
其十八
其十九
其二十
其二十一
其二十二
其二十三
其二十四
其二十五
其二十六
其二十七
其四
楚国的人才正好被晋国利用,秦国的大臣戴着赵国的帽子。子产废晋墙争来对郑国的礼遇,陈完投齐国受到桓公的厚爱。黎候把卫国当成了自己的家,重耳被迫离开了安闲舒适的齐国。孔子留恋不舍离开了鲁国十四年,张良疏财舍身为韩国雪耻报仇恨。只有阮籍绝路恸哭的无助,才能够形容我活着的艰难与痛苦。
其六
从前梁国给了我国士的待遇,那恩情一辈子也忘不了。说是像灵蛇吐珠一样报萧梁,谁知道如今却像吞炭的豫让。帝王的眷顾使我身价珍贵如尺璧一样,而今却不能像季布一样兑现报主的承诺。痛惜凄惨的梁敬帝好比汉末的刘孺子,伤心梁朝子孙就像刘家的史皇孙。可叹我不能像司马相如一样,回到故土为先帝守陵看墓。
其七
榆关断绝了音信,汉朝的使者再也不会经过这里。一听到胡笳、羌笛等异域音乐,就好像听到了落泪曲和断肠歌。因思念故国故君,纤细的腰身已消减得好像一束素绢;因永远别离,悲痛的泪水长流,以致哭坏了眼睛。由于内心离恨不止,悲伤过度,以致青春红颜很快就衰老了。我想要南归故国的愿望就像用枯木填平大海,被河水隔断的华、岳两山重合为一那样不能实现。
其十八
寻思自己已经身处显位,夜半却忽然愁绪满怀。悠悠琴声在屋内回响,,累累书卷铺满床头。虽然想在梦中化作蝴蝶飞去,自己却不能做到如庄周一样潇洒无羁。如今残月和当初新月一样形状,这个秋天也和故都的秋天仿佛一样。泪水如连珠般流下,飘零的萤火虫像破碎的火星般飞舞。虽说乐天知命就可以忘忧,但是我又何时能够不再忧愁呢?
其二十六
远远的亭子,看去十分萧条,感慨身离故土,展转漂泊。关门的时候看见了白狄,整个城市倒影在黄河水中。忆起当年秋风中李陵送苏武,易水中燕太子丹为荆轲践行。谁在这里感叹,言语豪迈?原来是我在清晨起来在帐中吟唱。
《拟咏怀二十七首》创作于庾信入北朝仕周之后,主要表现的是“乡关之思”,是庾信后期的代表作。
《拟咏怀二十七首》是庾信仿阮籍五言诗《咏怀八十二首》之作。《咏怀八十二首》写阮籍生当改朝换代之际的内心痛苦;庾信的拟作,虽然寄寓的身世之感有所不同,但抒发内心的痛苦是相似的。这些诗大都是追述乱离、感叹身世、羁留北地、怀念故乡之作,写得悲壮苍凉,很有特色。
开篇第一首《步兵未饮酒》从竹林七贤的阮籍和嵇康写起。起笔便有一种悲伤的情绪,这种情绪为全诗定下悲壮苍凉的基调。
《楚材称晋用》一首叙写流落异域,思念乡国的悲愤感情。通篇用典,目的是借历史人物的故事来说明自已远离父母之邦的梁朝而被羁留在北方做官,实在不是自己的本意,而是无可奈何,他对于有恩于他的梁主是耿耿不忘的。开篇说:楚国的人材被晋国重用,秦国的臣子戴上了赵国君王的桂冠。毁坏了离宫才迎接子产入晋,羁旅的陈完被齐国优礼接待。这两句是说自已在北方受到北周诸帝的重视和优待。黎侯寄寓在卫国不是自己的安居之地,重耳想要安居在齐国偏偏不能安居。上二句是说自己被留于北方是出于不得已。孔子因为要远离鲁国而悲伤拭泪,韩国被秦所破,张良想起自已的先人是韩国五代的宰相,因而以全部家财求客刺杀秦王。庾信与其父肩吾均曾仕梁,深念旧恩,故以张良五世相韩为比。只有那阮籍驾着车子走路,遇到没有路径可通就痛哭而返,才知道我的处境的艰难。
《畴昔国士遇》一首写梁朝对自已有知遇之恩而不能报答的苦闷。过去在梁朝受到国士的待遇,这是我平生以来所受的知己之恩。自已本意认为可以像大蛇含珠报答隋侯那样极答梁朝,哪里知道事情发生了变化,现在自已的处境和心情有些像豫让那样了。昔日梁主对自已的礼遇:顾遇之恩,重于尺璧;重视实践自已的诺言而轻视千金的财产。可悲的是梁敬帝也像刘孺子和史皇孙一样有着凄惨的遭遇。本来自己是梁朝的文学之臣,像司马相如做汉景帝的武骑常侍一样得到重用,却不能回到故乡去看守梁帝的坟墓。
《榆关断音信》一首写诗人远在异国怀念故国故君的思想感情。此诗塑造了一个为乡国离恨折磨而消瘦憔悴、悲痛欲绝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栩栩如生。感情强烈激楚而又悲回婉转,风格苍凉老成而又清新绮丽。前二句点出了自己稽留北朝,而故国的音信、使节均已断绝,流露出思念之情。三四句写作者听到的皆是胡地悲哀凄凉的音乐,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更不仅落泪断肠。五六句写作者离别了祖国,非常悲伤,听到胡笳而落泪,闻羌笛而断肠,自己原本纤瘦的腰,更加消瘦如束素,伤别的眼睛,因流涕而损伤。七八句说自己离恨之心终不能尽,以至于很快就衰老了。以上四句,作者表明上是写满怀离恨的闺中思妇,而实际上是以此来自喻。末二句言虽抱希望实际是无聊的空想。
《悲歌度辽水》一首起首便云“悲歌度辽水”,直抒胸臆,犹如给全诗定了调子,整首诗便是一首悲歌,所引用的典故,李陵和荆卿本身的事迹亦都是一曲悲歌。作者点出自己出使西魏不久,西魏便派兵攻陷江陵,元帝被害,梁朝灭亡,自己亦如李陵和荆轲一样,再也无法回归故国。这首诗内容并不复杂,诗中只用了人们所熟知的李陵、荆轲的典故,全诗的主调非常清楚——无法回归哀伤。结尾用李陵送别苏武诗的典故,表明自己永远也不能回国了,正如此诗开头相衔接,显得全诗很紧凑。此诗在韵上与《拟咏怀》其他作品不同,中间换韵,前两联用“关”、“还”为韵脚,平声;后三联改用“绝”、“雪”、“别”为韵脚,入声。此诗由平声转入声,读来有种心情低沉压抑之感。而韵脚的转换,也正将本诗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为出使西魏的慷慨悲歌,后部分则为不能回归的“绝”、“别”之曲。
《摇落秋为气》一首悼念梁朝遭兵败而致覆灭的悲剧。全用典故隐喻史实,展现了江陵沦陷时血流遍地、哭声振野的悲惨景象。尽管西魏攻梁时,庾信已被羁留在长安,没有目睹当时的场面,然而他本人一生的不幸正是由于这次变乱所致,又亲眼有到梁朝臣民被掳到长安沦为奴婢的情景,因而他还是能以悲痛的感情,记下这段真实的历史,创作出这首珍贵的史诗。
《日晚荒城上》一首结构十分别致:本来北周将军们征服异域全胜而归的场面,是在沌口大战前几年陆续发生的,而诗人却把这些时空分散的事件集中于一时;从出征南朝到“楼船”“不解围”,也有一个较大的时间过程和空间距离,但诗人却用“闻道”一转,巧妙地缩短了时空距离,从而将凯旋——远征南朝——陷入重围这时空迥异的三部曲,一脉贯穿起来。其次是多用典故和比喻,诗意十分隐微含蓄。“楼兰”“疏勒”皆用典,“阵云”“秋蓬”皆隐喻。再次,此诗意境雄浑阔大,风格苍凉沉郁,尤其是每联平仄多合律句,除首尾联外,余皆对仗精工,实开唐代五言排律之先河。
《寻思万户侯》一首前二句诗人忽发中夜之愁的复杂心理。次二句的言下之意自己造诣不浅,但是徒有教养学识,而无补于救国。接着用庄周梦蝶的典故与“中夜”相照应,构成了中夜梦醒的意象,从而又强调了琴书不能使自己解脱精神苦闷的由来。然后四句写景,景物无不含愁。“露泣连珠下”二句兼用比喻和拟人写法,刻画冷露与流萤两种初秋特有的典型景物,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的心境。最后诗人在哀叹中以无奈的自问结束全篇。此诗以愁起,以忧结,忧愁之情是全诗的主线。作者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自己感伤时变,魂牵故国的凄怨之情,含蓄而又细腻的展示了诗人的内心苦闷,表现极为别致。
《日色临平乐》一首用长安的日色风光起兴,亦点明自己争羁留在北国,但长安的景色虽好,却不是赏心乐事,而今令自己触景伤怀,作者没有明言,但三、四句一转,就联想到南国的故主和自己的乡关。“美人”已去,“东家枣完”,本当“王阳妇还”,然而自己仍如弃妇,不得还家。三、四句与一、二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益显出作者怀念故国的深情。第四句尤为隐曲。“东家枣树完”,可是自己却不是“王阳妇还”,这里用典很巧妙,明用是歌谣中的“东家枣完”,可实际上却暗指自己不能回归。全诗最后二句非常含蓄,不说登上陇首,望不见南国的乡关,而是说只能望得见长安,再向南望,是望不见了。乡关之思,尽在不言之中。结句仍归结于长安,又与开头相呼应。全诗显得紧凑而完整。另外,用“别鹤”、“孤鸾”来比喻自己远离家乡故国,也很生动形象。
《无闷无不闷》一首起笔二句,便突出一片痛苦的心态。次二句进一步展开心灵的苦闷已呈何种状态。接着暗伤己之身仕敌国,己之一身,便在此“一代人”之间,意脉由此遂转出结笔二句。此二句托意用典,言己本梁臣,今梁亡而留于长安,若东陵侯。故国之恩,绵绵无尽,见于言外,结笔之精神,实有所振拔。此诗突出的艺术造诣,在于直凑单微,呈现悲剧心态。诗人并未具体描写亡国辱身的种种现象,而是以极概括的语言、善巧的比喻,突出悲怆的心灵状态,进而更以极典型的成语和典故,暗示出悲剧心态的深刻根源。全诗笔墨极为简练,而包蕴极广大,实为诗歌艺术的极高造诣。
《萧条亭障远》一首共八句,前四句集中写边关的景物:亭障远而萧条,风尘多且凄惨;关门外即为白狄(异族)之地,城近黄河,影入河中。勾勒出关河冷落的景象。面对如此肃杀的景物,五、六句又联想到古人秋风中别苏武,寒水上送荆轲,对照自己不得南归的身世和遭遇;结尾二句更加令人感到作者的孤寂与悲伤。此诗由景入情,融情于景,触景伤怀,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这主要是得力于前四句景物的描写。庾信诗歌很注重对仗之美,此诗亦然,“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尤为精美。对偶句古人本来就讲究“抽黄对白”,而“白狄”对“黄河”,色彩鲜明,对比强烈。这首诗格调苍劲悲壮,虽然萦绕着一股浓郁的感伤情绪,但却不显得笔力平弱。尤其是结尾二句,很有慷慨沉雄的气韵。诗歌的语言洗练,遣词造句颇具匠心,开头六句两两对仗,极其工稳,显示出圆熟的技巧。
最后一首《被甲阳云台》的含义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来理解。对任何一个古代读者来说,只要对古典文本传统有基本的了解,则诗的字面意义不难解读;而现代读者在注释的帮助下也能够获得基本的理解。然而,在更深的层面上,这首诗是对一起发生于梁代宫廷的历史事件和文本事件的回应。如果不熟知庾信所“引用”与重写的特定诗歌文本,那么个中妙处也就无从领会。诗一开始便与既有的文学传统格格不入,对典雅的宫廷风格构成一种挑战。“阳云台”早已因《高唐赋》而成为欲望场所的代称,楚王在此与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神女在离开之前说:“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在五世纪,“阳云台”或“阳台”随着汉鼓吹曲辞《巫山高》在南朝的复兴而变得流行。江淹的诗句可以说最为言简意赅地概括了该意象与情思欲望之间的关系:“相思巫山渚,怅望阳云台。”但在庾信笔下,浪漫的阳云台和“被甲”出现在同一句诗之中却让人感到非夷所思、惊讶震撼,而宫廷诗歌的审美趣味是不允许惊讶震撼的。
《拟咏怀二十七首》是庾信后期诗文创作思想的集中体现,其内容丰富,情感多样,具有思念故国的惆怅,贰臣身份的惭愧,物是人非的感慨,身不由己的无奈,壮志未酬的失意,故国将灭的忧虑等多元主题,对隋唐诗人如陈子昂、张说、李白、杜甫等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庾肩吾子。梁时,任湘东王萧绎国常侍、安南参军,迁尚书度支郎中、通直正员郎,出为郢州别驾。出使东魏,文章为邺都人士所称。还朝,任东宫学士,领建康令。萧绎承制,任御史中丞。及萧绎称帝,任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常侍,出使西魏,拜抚军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大都督,不久进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入北周,封临清县子,官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还朝,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封义城县侯。又拜洛州刺史,征为司宗中大夫。北周末,因病去职。其前期诗风类于宫体,入北朝后,变为萧瑟苍劲、感情沉挚。其后期诗作集南北风格于一体,对后世诗人有很大影响。有集二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庾开府集》,清人又有《庾开府集笺注》《庾子山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