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14 13:38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是模拟天然除虫菊素由人工合成的一类杀虫剂,有效成分是天然菊素。主要用于防治农业害虫。
由于其杀虫谱广,效果好、低残留,无蓄积作用等优点,近30年来应用日益普遍。除防治农业害虫外,并在防治蔬菜、果树害虫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对蚊、蟑螂、头虱等害虫,亦有相当满意的灭杀效果由于其使用面积大,应用范围广、数量大,接触人群多,所以中毒病例屡有发生。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药对昆虫的毒性比哺乳类动物高,有触杀和胃杀作用。主要用于杀灭棉花、蔬菜、果树、茶叶等农作物上的害虫,是一种广谱高效的杀虫剂。
醚菊酯、苄氯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杀灭菊酯、氰戊菊酯,戊酸氰醚酯,氟氰菊酯、氟菊酯,氟戊酸氰酯,百树菊酯、氟氯氰菊酯,戊菊酯、甲氰菊酯、氯氟氰菊酯、呋喃菊酯、苄呋菊酯、右旋丙烯菊。
本类农药多不溶于水或难溶于水,可溶于多种有机溶剂,对光热和酸稳定,遇碱(pH>8)时易分解。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黏膜进入人体。但因其脂溶性小,所以不易经皮肤吸收,在胃肠道吸收也不完全。毒物进入血液后,立即分布于全身。特别是神经系统及肝肾等脏器浓度较高,但浓度的高低与中毒表现不一定平行。
进入体内的毒物,在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MFO)和拟除虫菊酯酶的作用下,进行氧化和水解等反应而生成酸(如游离酸、葡萄糖醛酸或甘氨酸结合形式)、醇(对甲基羧化物)的水溶性代谢产物及结合物而排出体外。
主要经肾排出,少数随大便排出。24小时内排出50%以上,8天内几乎全部排出,仅有微量残存于脂肪受肝脏中。大量动物试验证明,拟除虫菊酯类无致癌、致畸和突变作用。亟也有人(Bhunya)认为溴氰菊酯有诱变作用。
生产性中毒主要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吸收,中毒后2—6h发病,口服中毒发病较快,可在10—30min内出现中毒症状。
一、轻度中毒有头痛、头晕、乏力、视力模糊、恶心、呕吐、流涎、多汗,食欲不振和瞳孔缩小。
二、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加重外,尚有肌纤维颤动。
三、重度中毒可有昏迷、肺水肿、呼吸衰竭,心肌损害和肝、肾功能损害,一次接触氨基甲酸酯类杀虫药中毒后,血胆碱酯酶活力在15min下降多最低水平,30—40min后已可恢复到50%—60%,60—120min后胆碱酯酶基本恢复正常,随着胆碱酯酶活力的恢复,临床症状逐渐好转和消失,反复接触氨基甲酸酯类杀虫药,血胆碱酯酶可抑制到50%,而临床可无中毒症状。
a、阵发性抽搐;
b、重度意识障碍;
c、肺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