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09 21:54
挖坑理论是西方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一个经济学理论,这个理论是指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让政府出钱请工人开工,由此而带动其他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亚当斯密有一个“看不见的手”的理论,说个人利益、是市场机制、是价格机制会自动调整经济引导经济发展。
但后来(1929年至1933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了。危机先从美国开始,股市崩盘、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工人失业、经济陷入大萧条,后来波及到全世界的很多西方国家。这时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失效了。
然后出现了约翰·凯恩斯,凯恩斯在1936年写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著名的《通论》啊,学经济的人都应该知道)。他说,那只“看不见的手”解决不了经济危机问题,经济这么萧条,股市这么低迷,失业这么严重,应该有“看得见的手”出面啦。他说的“看得见的手”主要就是指国家干预。政府没钱可以发国债,用来拉动经济,刺激经济回升。在他的书里有一个“挖坑理论”很著名,说:雇两百人挖坑,再雇两百人把坑填上,这叫创造就业机会。雇两百人挖坑时,需要发两百个铁锹;当他发铁锹时,生产铁锹的企业开工了,生产钢铁的企业也生产了;当他发铁锹时还得给工人发工资,这时食品消费也都有了。等他再雇两百人把坑填上时,还得发两百把铁锹,还得发工资。
也就是当一国经济萧条时,政府应该出来做事,用这只“看得见的手”,通过发国债的方式把经济拉起来,让经济从萧条中摆脱出来。凯恩斯的理论也的确使西方国家从经济危机中走了出来。
凯恩斯在1936年所写的《通论》曾经提出一个非常著名的“挖坑”理论。凯恩斯的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肇始,这只“看得见的手”使西方国家从经济低谷中走了出来,走向繁荣。二战以后,西方所有国家都开始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凯恩斯因此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
凯恩斯发明了著名的挖坑理论: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政府不要作别的,就直接把工人请来挖坑就行了,供吃供住,政府的钱花出去了,也就产生了消费,经济自然也就好了!
后来一个名叫黑兹利特的学者又根据这个“挖坑理论”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也称“破窗谬论”。他说,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如果一个小孩打破了面包店的窗户,那么面包店的老板就不得不拿出钱来安装玻璃,这样玻璃工人和木匠就有活干了,接下来就会使伐木场和玻璃工厂开工,从而推动社会就业。因此,自然灾害和战争都可以起到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这个理论看似符合逻辑,事实上却是建立在一个假设的基础上的——面包店老板原本不打算花掉这些钱。如果面包店的老板用于安装玻璃的钱是打算购买面粉的,那么装了玻璃就没钱买面粉,面粉厂的工人就失去了一部分收入,正好与玻璃工人增加的收入相互抵消,后面的推论自然无法成立。
中国的经济学家当然也要加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于是,他们创造了著名的“假日经济”的概念,没事就放假,让大家花钱,消费不就上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