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30 15:30
损本逐末(拼音:sǔn běn zhú mò)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唐·魏徵《隋书·李谔传》。
唐·魏徵《隋书·李谔传》:“故文笔日繁,其政日乱,良由弃大圣之轨模,构无用以为用也。损本逐末,流遍华壤,递相师祖,久而愈扇。”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损本逐末”。
在隋唐初期的时候,文风受到了南北朝时期那种华美浮艳风格的严重影响,过分追求词句的华丽感,只注重使用一些好听的辞藻,却不重视文章的实际内容,那些吟风嘲月的人因此受到重用。治书侍御史李谔担心这样的文风会影响到社会风尚,于是便针对时下文风的弊端,上书给隋文帝,要求明令禁止。
李谔在奏折中这样说:“魏国以前的君主,在写诗作文方面非常喜欢使用华美的辞藻,从而忽视了君臣之间应有的礼仪大道,经常玩弄一些雕虫小技,使当时的文风华而不实。今天我们也面临着这样的危险,贵者、贱者、贤者以及愚者,不管什么样的人都附庸风雅,互相攀比诗文词句的华丽。
这些文章都在追求押韵、奇特巧妙,在微枝末节上加以精雕细琢,无非就是些什么月啊、露啊、风啊、云啊之类的,根本就是无病呻吟,损本逐末呀!然而在社会上这样的文章却被人们以为高明,在朝廷上选拔人才也根据这个标准来进行选拔,所以现在写这种文章的人简直越来越多了。
现在自我夸捧的人都被当作了人才一样来提拔,然而踏踏实实,不会弄虚作假的人反而被冷落在了一边,因此在皇上的面前他们才会如此大张旗鼓地吹嘘自己多么多么厉害,一直都在举荐自己,从而提高自己的声誉。他们却丝毫都感觉不到羞愧,因为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了。这样下去的话只会使朝政一天比一天乱,一天比一天衰败。所以说这种情况必须要有所改变。”
李谔写的这篇文章在当时的影响力非常大,社会也都为之震动。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精炼准确的词语可以更好地表达文章的内容和主题,过分追求辞藻的华丽而忽视了内容,实际上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造成的是根本的损失。古有买椟还珠之笑事,今亦有之。古人被今人耻笑,今人复做后世人笑柄。成语告诉人们,看问题、做事情要抓大放小,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切莫抓不住重点,颠倒了主次矛盾的关系,那就真的要贻笑于人了。
“损本逐末”指本末倒置,比喻放弃根本,追求枝节。
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现代·巴城《中华成语典故》:“无非就是些什么月啊、露啊、风啊、云啊之类的,根本就是无病呻吟,损本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