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6 13:42
以物易物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购销活动,是指购销双方不是以货币结算,而是以同等价款的货物相互结算,实现货物购销的一种方式。以物易物双方都应作购销处理,以各自发出的货物核算销售额并计算销项税额,以各自收到的货物核算购货额并计算进项税额。应注意的是,在以物易物活动中,应分别开具合法的发票,如果收到的货物不能取得相应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或其他合法发票的,不能抵扣进项税额。
以物易物或以物换物顾名思义,就是指用自己已有的物品/服务与别人交换,以换取别人的物品/服务,是一种现有贸易模式出现之前已有的交易方式。早于人类会使用货币作买卖之前,人类已经懂得以物易物。以物换物不同于买卖,并没有使用任何金钱作交易的工具,所以以物易物不一定是一场等价交换。
而在现今社会,以物易物是一种视同的销售行为,它是指销售双方不是以货币结算,而是以同等价款的货物相互结算,实现货物购销的一种方式。
在实务中,以物易物的双方都应作购销处理,以各自发出的货物核算销售额并计算销项税,以各自收到的货物按规定核算购货额并计算进项税额。应注意,在以物易物活动中,应分别开具合法的票据,如收到的货物不能取得相应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或其他合法票据,不能抵扣进项税额。
在远古时代,以物易物便是最原始的交易方式,面对面的来获取商品或者食物,各取所需,互蒙其利。但这种以物易物的概念随着货币的诞生而慢慢式微,人类开始利用货币来进行交易,购买不同的商品。
现代的物物交换以需求决定价值为原则,重在实现物尽其用。金融危机下压缩生活成本的要求使得原本非盈利的交换平台迅速商业化,物物交换网站成为互联网行业中新的增长点。
前几年以曲别针换别墅的故事让许多人第一次接触到个人网上物品交换的概念。与原始的满足生活需要的物物交换不同,现代的以物易物并不追求等值交换,而是提倡需求决定价值,重在提高物品的利用效率,利用网络技术将闲置物品的使用价值进行有效整合。然而金融海啸以来,既不需要支出真金白钱又能够实现物尽其用的交换网站开始重受垂青,而其性质也从最初的非赢利向商业化发展,成为互联网行业中受益于金融危机的一个细分增长点。
金融危机加大以物易物需求
作为非盈利交换平台典型代表的Freecycle成立于2003年,单纯地以促进旧物资的循环利用为目的,主要从事的是个人之间的以物易物。会员首先把自己不需要的物品当作礼物发布到本地群组的邮件列表,一旦有其他会员对此物品感兴趣,则可以直接回复信息给发布者免费索取。出于环保的目的和节省成本,在Freecycle进行的物物交换仅限于以城市为单位的社区内。因此,Freecycle更像是一个免费大卖场,会员把自己不需要的物品都堆放在一起,然后按区域各取所需。
这一创意在上线的前两年为Freecycle吸引了180万会员,遍布全球的社区数量达到3200个。而Freecycle的成功推广也让物物交换的概念重新流行起来,这一现象经由金融危机的推波助澜而愈发明显。2007年,Freecycle每星期的新增会员数量为2.5万人,进入2009年这一数字突破了4.5万人。以此粗略计算,在金融危机爆发后,Freecycle每天新增的会员人数比危机爆发前增加了50%,而到了2009年,增速进一步提升至80%。Freecycle已经在全球建立了4801个社区,共吸引657万名会员。社区内,会员罗列的闲置物品包罗万象,涵盖了代金券、校服、自行车、洗碗机和电视各个门类,每天转手的物品多达2万件。
商业化交换网站兴起
近两年,美国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实现交换的物品总金额年均高达1900亿美元,巨大的市场需求促使商业化的个人交换网站纷纷崛起,他们在运作上基本与Freecycle类似,不仅有简单的以物易物,还可以直接把交换的物品当二手商品出售。同时,除了摘掉了“非盈利”的帽子之外,商业化的交换网站也出现了明显的细分和差异化特征,如以时尚服装类物品交换为主的Swapstyle和交换二手汽车的carswappers等。
2007年7月在美国上线的Swaptree则以图书、CD、DVD以及视频游戏为主要交换物品,会员在网上不仅列出自己拥有的物品,也同时标明希望交换得到的物品,然后由Swaptree的系统进行统一的匹配协调。
以2到3美元的开销再加上对个人失去使用价值的物品就可以交换到市场价格为数十美元的图书和音像制品,上线第一年,Swaptree就大受急需勒紧裤腰袋的美国中产阶级欢迎,当年促成10万笔交易,并且每隔3-4个月,网站上陈列的可供交换的物品数量就会增加一倍,有待交换的物品总量已经高达200万件,而会员人数更是在2008年一年之中激增10倍以上。Swaptree的逆市成长为其在2008年9月赢得了第三轮330万美元的融资,而三轮融资的总金额则高达560万美元。不过,迄今为止,Swaptree的主要收入来源仍然局限于互联网模式的“万灵丹”—广告。
收入单一与信用问题的困扰
事实上,早年的交换网站曾火热一时,但导致昙花一现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稳定的盈利模式。交换网站的再度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环境的恶化,然而,如果仅仅依靠单一的广告收入,能够实现盈利的交换网站依然寥寥无几,即便是Swaptree也仍处于烧钱的阶段。Freecycle能从2003年一直坚持,依托的是它的慈善机构性质,日常运营都是依赖志愿者的免费服务和从会员手中获得的捐助。在个人交换网站的现行模式之下,会员数量是其生存的基础,只有网站的高流量才能吸引到更多的广告投放。一旦经济回暖,以物换物的方式是否还能一如既往地受到如此多的追捧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不确定因素。
同样是提供免费交换服务的平台,国内最大的闲置物品处理网站舍得网提供包括预订服务和网站内抵押贷款等7项增值服务来增加收入,尝试摆脱单一依靠广告收入的模式。成立不到两年时间,舍得网就聚集了200万注册会员,成功交易量超过100万笔,并先后获得空中网400万元投资和美国海纳亚洲创投基金(SIG)400万美元的注资。依托其所打造的增值服务,舍得网有望在获得SIG的注资一年时间内实现收支平衡。
除此以外,交换网站能否长久发展的另一个关键点在于是否能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交易保障制度。大多数交换网站都是网上联系,然后进行线下交易活动,交易的过程完全脱离作为第三方的交换网站的监督,不仅双方信用缺乏有效监管,且交易的安全性也无法得到保障,使欺诈行为时有发生。即便交换网站引入类似淘宝和eBay的评价系统,但二手商品的特性也让如何正确评估物品的真实价值成为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
最著名的换物故事新闻:别针换别墅
2005年7月14日至2006年7月12日,加拿大小伙凯尔·麦克唐纳德以一枚红色大曲别针为资本,经过16次物物交换,最终不仅实现了换别墅的梦想,而且还与兰登书屋公司签订了出
他成功换物的主要流程如下:
一个红色曲别针→一支鱼尾形圆珠笔→一件骷髅头把手饰品→一台野营微波炉→一台旧的家用型发电机→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啤酒桶+一张欠单(要装满啤酒)→一辆雪橇摩托车→一个免费度假安排→一辆旧的两用货车→一份录音棚的合同书(50小时录音、50小时混音制作)→美国凤凰城免费租用一年的双层公寓→与著名摇滚歌星艾丽斯·库珀一起喝下午茶→电视演员科尔宾·伯恩森在新片中提供的一个演员角色→一幢别墅的一年使用权
英国一男子两年不花一分钱 生活完全自给自足
2010年8月18日,据《每日电讯报》报道,英国一名男子从2008年11月开始没有花费一分钱,并且还过着安然闲适的生活。据悉,这位名叫马克·博伊尔的男子现年31岁,他是“免费经济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所谓“免费经济运动”就是崇尚不花一分钱的自给自足和以物易物的生活模式。
马克·博伊尔近两年来一直居住在英国布里斯托尔附近小镇蒂姆斯伯瑞的一辆破旧宿营拖车里。在这里,马克利用木材燃烧炉和太阳能板供热洗澡,并为自己的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充电(其中的太阳能电板是在他开始这种生活方式之前花费360英镑安装的)。他以自己种植的土豆和从超市垃圾箱捡到的快过期食品为食。他的手机也只能接听电话不能打出。至于无线上网,马克则靠在附近餐厅或是工厂打零工来换取免费上网的时间。
马克还在网上建立了自己的博客,鼓励人们参与“免费经济运动”,并在网上互相交换所需的生活物品。马克的博客成员已有超过1.7万人。
德国一妇女坚持15年
2011年8月,69岁的德国老太太史维梅从未想过,自己可以在不花分文的情况下,度过这么长的一段时光。15年前,史维梅展开为期12个月的实验,之后就开始过着不花钱的日子,成为“换客”代表。
上了点淡妆的史维梅,穿着淡粉红棉质毛衣,脖子上带着一串假的珍珠项链。她说,几乎想不起来上次花钱是什么时候。
1996年开始,史维梅靠着以物易物的独特计划过活,这种生活方式让她获益良多。
史维梅不是虔诚的苦行者,也不是公社居民,她是生活在物质享乐主义社会的都市人。她说自己没有计划回到欧元的世界。
她说:“舍弃掉金钱让我生活过得有质量,获得内在财富及自由”。
史维梅亲身经历过战乱,因此背弃消费主义对她有极大的吸引力。史维梅出生在世界第二次大战期间的东普鲁士,孩提时代的她和大批难民一同遭到俄罗斯军队驱逐。她们全家抵达德国时,身上连一毛钱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