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18 17:17
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依方格为单位,分工发掘,这些正方格叫“探方” 。探方法的分布方法是,先在选定的发掘区域,划好方格网,在每个十字线交叉点打下1根木橛。方格的大小,依遗址文化堆积的厚度而定。探方法适合于发掘整片遗址,优点较多,是最常用的发掘遗址的方法。
普遍使用的探方由主体、隔梁、关键柱三部分组成。探方的方向一般为正方向,即磁针指向。这样既便于测量,也有利于以后的发掘。一般探方的规格是边长 5 米,面积为 5 × 5 米。其中主体部分面积为 4 × 4 米。隔梁面积为每个 4 × 1 米,关键柱的面积 1 × 1 米。探方西南角为探方测量的坐标基点。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发掘对象的实际情况,探方亦可适当增大或缩小。
田野发掘的总要求是能够根据收集到的实物标本和记录资料,恢复发掘对象在发掘前的原状。探方发掘要达到这—要求,就必须遵循下列基本原则:平剖面结合,根据土质土色区分堆积,确定早晚关系。先挖晚的,后挖早的。按原貌揭露遗迹。按单位收集全标本。及时、客观、全面做好记录。野外发掘的过程是由辨识、挖掘、揭露、收集、记录五个基本环节往复循环构成的。只有坚持上述五原则才能做好发掘工作。
垂直发掘也叫纵向发掘,它是在地层或遗迹的某—局部范围内,向下发掘,挖掘的深度透过地层或遗迹。垂直发掘有三种情况,—是对地层的垂直发掘。如各探方主体同时向下发掘到生土,而隔梁及延伸到发掘区之外的地层仍然保存着。二是对单个遗迹的垂直发掘。如跨探方的灰坑或延伸到隔梁内的灰坑,其在探方主体部分内的部分,在清理完坑内堆积,画完图之后,便挖掉;灰坑的整体形状是在发掘完隔梁之后,拼图才能得到。若灰坑一部分延伸到发掘区之外,则该部分不发掘,对遗迹的解剖也是垂直发掘。三是对一组遗迹的垂直发掘。多层遗址的每一层面上的同时代的遗迹群是一个有机整体,发掘完一批探方,就把其中的一部分挖掘掉了,这也是一种垂直发掘。
横向发掘也叫平面发掘,是把某一地层全部揭掉再挖下一层,或把遗迹的整体面貌清理出来。也有三种情况,—是对地层的横向发掘。如洞穴遗址内地层分布面积小,可以采用横向发掘法,分层揭露。二是对单个遗迹的横向发掘。如在探方发掘中,没有延伸到四壁的灰坑、墓葬都是把其整体面貌揭露出来,然后才挖掉。像房子、墓葬、陶窑等重要遗迹操作都要求用横向发掘法,揭露出整体面貌,若伸入到隔梁内,就应打掉隔梁,若跨几个探方,则要会同有关探方,共同揭露;若延伸到发掘区之外,则要扩方发掘。三是对—组遗存群的横向发掘。既把同一层面的同时代的遗存群全部揭露。如对一个石器制作场、一个聚落址做整体全部揭露。虽然也是各探方分工发掘,但是都停留在一个层面上,最后打掉隔梁,并保留现场。
垂直发掘和横向发掘各有利弊,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垂直发掘有利于纵向观察遗址堆积的历史,有利于准确区分堆积和确定层位关系。它适合于重点要解决分期,遗迹地层难以分辨,层位关系复杂的发掘。横向发掘能展现遗迹和遗迹群全貌,利于大面积整体观察,有利于分析遗存的空间联系。适合于单个遗迹、或小型遗址、或层位关系简单易定、或同一层面遗迹容易判定的发掘。如果不能有把握地分清不同层面的遗迹,就不能使用大面积横向揭露方法。
一般多层遗址的探方发掘是以垂直发掘为主、横向发掘为辅。堆积层次极为简单的聚落址,陶窑场,制石场,大型建筑址群则往往采用横向发掘为主,垂直发掘为辅。具体采用哪种方法发掘是根据遗存实际情况和发掘所要解决的首要课题决定的。
诸探方都设置专业人员负责处理本探方的具体作业任务,在逐层下掘的发掘过程中,必须重视重要遗迹的完整性和遗存之间的横向关系,发掘工地负责人要统观全局,控制好探方发掘进度的节奏。协调好各探方的相互配合工作,保证发掘质量。此外,工地要绘制作业进度图,即随作业进度画出探方 ( 探沟 ) 的位置,勘探位置,揭露和勘探到的遗迹。令全体人员观察分析,以增强全局意识,讨论下步工作方案。
横向发掘时,全面揭露大型遗迹或遗迹群需要很长时间,为了保护已经发掘出来的遗迹遗物现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现场。有的大型遗迹采用搭设工棚的方法,既避免风化雨淋的自然破坏,又有利于安全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