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发吐哺

更新时间:2024-01-30 17:33

握发吐哺,是汉语的一则成语,语出西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三。

成语出处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其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西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三)

后人据此提炼出“握发吐哺”这则成语。

成语故事

商朝末年,商纣王屡屡对外用兵,导致苛捐杂税丛生。作为边陲小国,西周人民深受其苦。周文王、周武王作为国家的领导者,看在眼里苦在心中。他们要让人民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周武王面朝东方,不止一次地暗下决心。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周武王所图之事太大,更需要有人帮忙,还好,他有个好弟弟周公。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因其采邑在周太王所居之周地(今陕西岐山县东北),故称周公,是中国西周初年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被历代儒学家称为“元圣”。周公自幼天性聪慧,德才兼备,文王时他就在政治上崭露头角。武王即位后,周公作为太宰极力辅佐他,共同策划灭殷建周大计。牧野大战前,他代武王起草誓师之词,在推翻殷商王朝的战斗中起了关键作用。随后,武王还采用周公之谋,将殷商畿地分而治之。周武王积劳成疾,临终时由于太子姬诵年仅十三岁,曾提出“兄终弟及”的主张,让弟弟周公继承王位,考虑到夏、商继承制混乱,容易出现“兄弟内战” 等弊端,周公执意不答应。于是周武王把年幼的周成王托付给周公,由周公辅政。

周公深知兹事体大,在无数个日夜苦思冥想之后,周公抓住了办事的重点:人才。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帮助西周王朝改变天下,强盛起来。

于是,周公为政,励精图治。他的礼贤下士,尤为人所称道。《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有一段周公教育儿子伯禽的一段话:虽然我地位高,但仍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从中可以看出,周公对人才非常重视,对前来求见的贤士无不是迫不及待地接见,唯恐错过。有时,正沐浴着,或是正吃着饭,恰逢贤士到来,就立刻起身,一次次地把头发握起来,一次次地吐出口中的食物,去诚心接待贤士。“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二首》其一中的这一名句,表达的就是后人对周公的无限敬仰。

成语寓意

握发吐哺这个典故表明了人才的重要性。谁能得到人才,并能正确发挥人才的作用,谁就会由衰而盛,由弱变强;如果失去人才,则会由盛而衰,由强变弱,直至灭亡。管子说:“争天下者, 必先争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引才的关键是引心。引心,首在知心。要赢得人才的信任和向往,先得贴近人才,了解人才,懂得人才的心愿与需求,尊重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个性,主动与人才交朋友。这种情感上的投入,往往要胜过千金万银。贵在诚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周公“握发吐哺”,凭的就是诚意和真情。对人才若虚情假意,将敬才爱才仅挂在嘴上,把人才只当作招牌和摆设,真正的人才是不会来的,即使来了也还是要走的。引心,重在用心。成事之道,在于用心。只有用心为人才打造事业发展的平台,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人才的聪明才智才能发挥出来。也惟有如此,人才才能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握发吐哺比喻为国家礼贤下士,殷切求才。这则成语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

运用示例

南朝·梁·沈约宋书·张畅传》:“周公握发吐哺,二王何独贵选?”

唐·陆贽《兴元论解羌公辅状》:“陛下握发吐哺之日,宵衣旰食之辰,士无贤愚,咸宜录用;言无大小,皆务招延,固不可复有忤逆之嫌,甘辛之忌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