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7 16:03
泰国斗鱼(学名:Betta splendens)是丝足鲈科、搏鱼属鱼类。泰国斗鱼体长7-8厘米,体色鲜艳美丽,色泽有红、紫、蓝、绿、白等,白色中混有红或蓝色,背鳍、臀鳍、尾鳍特别宽大。雄鱼发育完全,尾鳍、臀鳍、背鳍等发育得又大又长,舒展时像扇面一样雄伟壮观。
词源:属名Betta:马来/爪哇血统。Bleeker(1850,1858)表示Ikan Wadder Bettah是1849年Ambarawa爪哇方言中Betta trifasciata Bleeker的当地名字(后来的Betta picta,Valenciannes,1846年)。Ikan Wader是爪哇语中小型淡水鱼的常见名称,尤其是鲤科鱼类(已在古爪哇语中使用)。
鱼体侧扁,呈纺锤形。野生的鱼体长约5-6厘米,人工饲养的鱼体长可达8厘米。各鳍长而大,尤以背鳍、臀鳍和尾鳍特别宽大。尾鳍呈圆形。暹罗斗鱼的体色一般呈棕红色,具蓝绿虹彩。在兴奋时,遍体散布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红色或蓝色的斑纹,体表发出金属光泽,通常为成排的绿点。各鳍绿中透蓝,上有红色图案,但图案位置、大小和颜色深浅,几乎每尾鱼都不一样。
泰国斗鱼的雌雄鉴别相对容易。雄鱼背鳍臀鳍和尾鳍比雌鱼的要长要大,体色也更鲜艳,个头较大。另一点雌鱼在臀部、前端有一圆形“肚脐好似一,颗鱼卵附着在上面雄鱼则没有。
泰国斗鱼生活在杂草丛生的池塘中,并且只生活在流淌非常缓慢的水域中,例如浅水稻田、死水池、受污染的溪流以及水含氧量低的其他类型的区域。在30℃左右的高温环境下,斗鱼生活于水流量极小的沼泽、泥塘等较浅水域的荫蔽环境中。泰国斗鱼对水质的要求并不严格,一般20-30℃都可以成活,水温在24-27℃时最为适宜;水的酸碱度以中性水(pH值为6.5-7.2)较适合;溶氧量最好保持在5毫克/升。
原产于泰国,从湄卡运河(Mae Khlong)到曼谷湄南河(Chao Phraya)盆地、豆蔻山脉的东坡和克拉地峡。已被引入多个国家,主要是由于从观赏鱼养殖场逃脱,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西、哥伦比亚和多米尼加共和国建立了已知的野生种群。其作为驯养鱼在世界各地的宠物店找到。
当两条雄鱼相遇时,有如仇人狭路相逢,其斗势宛如世代宿仇,非斗到头破血流、鳍翅撕烂才肯罢休。在展开决斗之前,双方全力张开鳃盖和胸、腹、背、臀、尾鳍,并发出有规律的颤动;在充分展示自己威武的体态后,来回摆动身体,伺机攻击撕咬对方。其中一尾首先发动攻击扑向对方,另一尾奋起反抗,敌对双方互相紧紧地接触冲撞、展开激烈搏斗,你咬我的头,我咬你的嘴,或头对头顶撞,或嘴对嘴紧衔。它们时而左右追逐,时而上下翻滚,直斗得水花四溅,宛如游龙戏凤,水中芭蕾,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其打斗的激烈程度,无不使观者瞠目结舌。经过几个回合,两尾鱼也许感到疲劳,各自把头伸出水面吸氧。稍歇片刻,再继续激斗,愈斗愈烈,难解难分。
泰国斗鱼生活的特殊环境,使其进化出了一种呼吸器官——褶鳃,其独特之处在于,当斗鱼处于溶氧量极低的环境中时,褶鳃便能作为特殊的呼吸辅助器官,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来进行气体交换。因此,当水中溶氧量减少时,也能正常生存。
泰国斗鱼的食性为杂食性偏肉食性,主要摄食鱼虫、孑孓、水溞、昆虫幼体,短期内可食用配合饲料。泰国斗鱼需要经常吃一些小的“零食”,例如藻类,以保持它们直到下一次大餐。
雄鱼开始吞吸空气,一口一口地吐出一个个带粘稠液、不易飘散的小气泡,筑造浮性泡沫鱼巢。这种泡沫巢比较松弛,其原因是缺少杂枝或碎叶。当雄鱼开始构筑气泡巢时,可将玻璃隔板轻轻提出水面,此时雌鱼一般在旁静止不动,等气泡浮巢筑好后才不时游近泡沫巢。构筑泡沫巢一般需数小时才能完成。
筑巢后,雄鱼会改变自己的模样:各鳍充分展开,色彩异常鲜艳、闪烁耀眼,鱼体也变得五彩缤纷,从头到尾遍体金光焕发,并时近时远地围绕雌鱼来回游动,以各种姿态招引雌鱼游近浮巢。一般来说,在雄鱼的全力追求下,雌鱼都会乐意地跟随雄鱼游至浮巢附近,双双贴近并旋转游动,雄鱼频频从下方将身体弯曲成“C”形,“搂”住雌鱼的腹部挤压卵子。经几次激烈的“拥抱”翻滚之后,雌鱼在兴奋中将卵产在浮巢里,雄鱼则随即射精,使卵受精。
受精卵呈圆形,直径约1毫米左右,比重稍大于水。产卵过程中必然有部分卵子沉向箱底,雄鱼立即会用嘴衔起并将其送进浮巢里。这一切做完后,雄鱼又开始向雌鱼发情,重复上述交配过程。每次产卵大约可持续2小时并有15-60次的“搂抱”现象,每次“搂抱”交配大约可产卵1-13粒。根据亲鱼个体大小及鱼龄不同,一对亲鱼可产卵50-500粒。受精卵2天孵化后可孵出仔鱼。
当产卵接近尾声时,雄鱼将雌鱼赶离浮巢,雌鱼便藏身于水草丛中。此时应将雌鱼捞出另养,否则它会吞食鱼卵;同时要往产卵箱中添加青霉素,以预防卵子腐败变质。尽管雄斗鱼在相斗时非常凶猛,然而它对自己的后代却关爱备至,承担起守护浮巢和卵子孵化的责任。此时雄鱼不断在浮巢旁用胸鳍轻微扇动水流,为受精卵发育孵化增加溶解氧。当个别鱼卵从浮巢里掉下来时,它会立即用嘴将其衔起送回浮巢,而且还不断择食未受精的卵子,以免死卵霉变殃及受精卵。
像海马一样,雄性斗鱼照顾它们的幼鱼。一旦雌性产卵,它通常会离开。然而,一些雌性试图吃掉它们的卵,如果雄性认为雌性构成威胁,雄性可能会杀死雌性。然后,雄性将卵收集在嘴里,将它们吐入巢中,并看管它们长达48小时,直到幼鱼(称为鱼苗)孵化。雄性还将为保护卵免受敌对雄性的侵害而战。鱼苗孵化几天后,当它们能够独立游泳时,雄性就会离开它的幼鱼。
根据泰国斗鱼的饲养用途,可以分为观赏型斗鱼和搏击型斗鱼。
观赏型斗鱼是由野生泰国斗鱼经过不断的人工杂交选育而成的观赏及饲养价值较高的鱼种。依据斗鱼鳍色与体色间的变化,可以将其分为3类:①鳍色与体色一致,鱼通体呈现出单一色彩;②鳍色与体色分别呈现出两种颜色变化;③体色与鳍色交错渲染形成的花纹。依据斗鱼鳍型和体型的不同将其分为马尾斗鱼,将军斗鱼、三角尾斗鱼、半月斗鱼和冠尾斗鱼等。
搏击型斗鱼,顾名思义就是专门用来搏斗,供人们把玩娱乐的泰国斗鱼。搏击型斗鱼主要以将军体形为主,此类斗鱼身体壮硕,体力好,吻部大而有力,身体各个鱼鳍短小但爆发力极强。
泰国斗鱼的颜色表现多样化,且可以稳定的遗传给下一代。颜色不同的斗鱼进行杂交,可以产生出新的色彩,使得斗鱼在颜色上出现了许多野生状态下无法表现出来的色彩。
按鳞片的色层叠加顺序,可将泰国斗鱼分为彩虹层、金属层和拓展层颜色。
根据泰国斗鱼鳍膜的颜色变化——现阶段有嵌套,过度,斑点,分界等几种表现形式,研究色彩变化规律,目前主要有:①蝶翼色,鱼体的颜色花纹由内至外散出,最外面的边色必定整齐包围鱼体的颜色,两种或3种颜色有明显的分界线,似蝴蝶花纹,常见的蝶翼颜色以白色或透明为主,白色蝶翼为佳品,颜色分界线清晰整齐,各占比例以1∶1为好,泰国出品的泰国国旗色的泰国斗鱼被称做蝶翼表现的巅峰之作;②芥子色,黄色或者橘红色嵌套在蓝色或者绿色鱼体中,芥子色中色彩的对比更加柔和,在蓝色的鳍条中透出的黄色或者橘红色、黄色或者橘红色嵌套在金铜色或黑金铜色中后来也成为芥子色。
根据泰国斗鱼鳞片的覆盖方式分类,有面具和黑头两种。面具是鳞片的分布形式,指斗鱼头部和身体的颜色一致。面具基因是由泰国斗鱼与英贝利斯斗鱼杂交产生的,控制头部与躯干鳞片的一致程度。后经过改良使得面具部分逐步扩大,进而覆盖整个头部,此种鳞片颜色的特殊表现形式称之为全面具(full mask)。面具表现一般只针对于蓝色、绿色、铁锈蓝色和金铜色来讲,对于红色、黑色、白色等其他颜色并不能用面具来表示其色彩形式。其中,头部的鳞片粗大而明显,鳃盖上覆盖大块鳞片的表现称之为蛇面。其余颜色不一致的统称为黑头。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1年 ver 3.1)——易危(VU)。
由于栖息地的退化和污染,泰国斗鱼的数量锐减。
栖息地消失和污染:栖息地面积减少使得泰国斗鱼失去食物和住所;污染物进入泰国斗鱼的栖息地会影响栖息地本身和邻近水域的健康。
农药的使用和硬底化:农药的使用使得农田里的泰国斗鱼大量死亡;而农田硬底化则使食物的获取变得困难。
强烈建议从野生种群中圈养繁殖。还需要对已知的栖息地进行管理。
泰国斗鱼是常见的热带观赏鱼之一。也是泰国民间的一种娱乐观赏活动。泰国几乎每个县内都设有斗鱼场,一般每年5月至12月为斗鱼的季节。泰国斗鱼尤是斗鱼中的饺饺者,形态各异、色彩绚丽。虽好斗,但生活力强,饲养容易,也是风靡世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