搔痒

更新时间:2024-04-08 15:55

搔痒,汉语词汇。拼音:sāo yǎng 释义:用指甲抓痒处。

释义

1、 [titillate]∶刺激使觉得痒

2、 [scratch the pruritus;scratch where it itches]∶用某种尖而粗糙的东西擦自己的身体以解除痒的感觉

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灯传录》:“(僧)问:‘圆明湛寂非师旨;学人因底却不明?’师曰:‘辨得未。’僧曰:‘恁么即识性无根去也。’师曰:‘隔靴搔痒。’”

例句

1、爬抓痒处。

《渊鉴类函·虫豸·虱二》引《韩子》:“ 韩昭侯 搔痒而亡一爪,求之甚急。”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这也是生活”》:“但我们一向轻视这等事,纵使也是生活中的一片,却排在喝茶搔痒之下,或者简直不算一回事。”

2、喻轻度骚扰人的举动。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一章:“不但土匪不敢来向地主家搔痒,就是连乞丐也不敢挨近大门来要饭。”

类型

羽搔

1897年,心理学家霍尔和艾林把“胳肢(即搔痒)”描述为两种不同类型的现象。一类由非常轻地扫过皮肤的动作所引起。这种类型的胳肢,名为“羽搔”,一般引起笑,有时并随着感。

硬搔

另一种类型的胳肢引起笑,是“重”胳肢,由于反复在“痒痒肉”上施加压力而引起,这就是人们知道的“硬搔”。如此感觉,可能令人愉快,也可能令人兴奋,但有时候被认为极其不舒服,特别是在不管不顾地重胳肢的时候。

搔痒机制

搔痒感涉及到与肱部和触觉相关的神经纤维

在搔痒期间,内啡肽分泌出来。内啡肽也称卡洛琳激素,它名起于卡洛琳研究所。1939年,卡洛琳研究所的左特曼(YngveZotterman)研究猫的羽搔,方法是:在用一球棉花摩轻轻擦猫的皮肤的时候,测量神经纤维中的动作电位。左特曼发现,搔痒感部分地依赖于产生疼痛的那些神经。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当疼痛神经被医生切除的时候(意在减轻剧痛),搔痒感也消失了。然而,在脊髓损伤导致失去疼痛感的有些病人中,搔痒的反应力确实还存在着。搔痒或许也依赖于与触觉相关的神经纤维。当肢体中的神经环路被切断的时候,触觉和搔痒感的丧失比痛感的丧失先发生。

明显喜欢主人触动它们的痒痒肉,而那些痒痒肉是最容易受伤的部位。我们发现,群和狗在打斗中认输的,会仰卧在地,暴露痒痒肉的部位(或者易于受伤的部位),而胜利者往往会来用嘴简单地触动一下这些部位。因此,猜想认为:在哺乳动物大脑里有一个机制,在痒痒肉被触动的时候,产生非常舒服的感觉,因此促使一个动物停止采取惯常的反应:即在这些部位可能被触动的时候,立刻采取进攻姿态。

这种大脑机制,以及动物之间的这种“统治-服从”姿态,具有一种有进化优势的作用:避免同一群体的个体发生真正具有伤害性的行为。

社会方面

查尔斯·达尔文有一个理论,把搔痒和社会性的取悦人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他论证说:胳肢(搔痒)引发笑,是通过对愉快感的预期。如果一个陌生人并无来由地胳肢一个孩子,猛然抓住这个孩子,更可能的结果不会是笑,而是退缩和不快。达尔文还注意到,为了使胳肢更有效,你一定不要事先就精确地知道刺激点在哪里,他由此推断,这就是你不可能有效地胳肢你自己的原因。

胳肢被许多儿童心理学家定义为亲子之间的一种整体性的联结活动。在这种亲子想法中,在幼儿那里,胳肢建立与被父母的抚摸相关的一种愉快感(父母与孩子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信任联结),因此,父母抚摸一个孩子,即便在方式上并不令人愉快,由于情势也应该发展出这么一种愉快感,因为需要处理疼痛的伤情,或者免于危险之害。在儿童期,这种胳肢关系一直发展,常常发展到十来岁的时候。

另一种和胳肢有关的社会关系,起于年龄相似的兄弟姐妹中间。许多案例研究以及表明:兄弟姐妹之间,在试图惩罚或者威胁的时候,常常用胳肢来代替直接的暴力。兄弟姐妹的胳肢关系,有时会发展为进了一种反社会的情况中,此即胳肢折磨,此时一个孩子胳肢另一个孩子,不加体谅。胳肢折磨背后的动机,常常是为了显示胳肢者对被胳肢者的统治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