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尾乞怜

更新时间:2023-10-19 10:52

摇尾乞怜是一则成语,拼音是yáo wěi qǐ lián,出自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

成语出处

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俯首贴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

后人据此总结出成语摇尾乞怜。

成语故事

南海的北岸,长江的南边,人们说这里有一条龙,与一般鳞甲类动物不一样。如果它得到水,便可以在风雨中变化,在云空上下腾舞并不困难;如果它离开了水,也只是七八尺之间的身量而已。虽然没有高山、长坡、大道以及绝对险阻的障碍,但它的处境却十分尴尬。因为它不能自己引来水,如果被水獭之类讥笑,也是正常的。

这条陷于干枯的龙,如果遇见有力量的人,怜悯它的困境并改变它的命运,不过是“一举手一投足”之劳罢了。但是,这条龙与一般物不一样,它为此很自负,说:“我宁可在泥沙中枯烂而死,也是快乐的。如果俯首贴耳、摇尾乞怜的话,就不是我的志向了。”由于这条龙不肯屈已求人,所以有力量的人遇见它,“熟视之若无睹”也。如此一来,这条龙是死是生,当然也就不可能知道了。

如今,又有一位有力量的人出现在这条龙的面前,暂且试着抬起龙头长啸一声吧。怎么知道有力量的人不怜悯它的困境,只是忘记“一举手一投足”的劳力而送它到江河去呢?

有人怜悯,是命;有人不怜悯,是命。知道是命,还要向人长啸,也是命。韩愈如今的处境,与这条龙相似。所以,我忘记了疏慢愚笨的过错,写下了这篇文章。

成语寓意

有唐一代,尤其是盛唐,朝野上下有着浓郁的荐贤风气。士大夫以举荐贤才为荣耀,不少贫寒士子也通过献诗献赋吸引上层统治者的注意,进而得以施展怀抱。盛唐士人的干谒行为,尤其是其中流传下来的诗文,大多写得光明磊落,风骨超然,展现了他们对个人才能的自信和对功名的渴望。但是中晚唐以后,官场和考场风气日渐腐败,荐贤和干谒之风也变质了。

该故事讲述了作者生活在那个时代,只有在一定地位上才能施展济世抱负,走援引之路也不得不然,再说作为一个长期受封建儒家思想的熏陶,不愿屈膝与急切求援引的内心矛盾也可以理解的,对于那种穷通利达,戚戚于心,也应从历史时代上来加以掂量了。寄寓了怀才不遇的悲愤和亟望援引的希望,实际上也反映了在封建时代有识之士往往受困,才华得不到施展的严峻现实。

成语运用

成语用法

摇尾乞怜的意思是狗摇着尾巴向主人乞求爱怜。比喻装出一副可怜相向人讨好。偏正式;在句中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运用示例

(元)陶宗仪《辍耕录》卷十五:“稍遇贬仰遽若丧家之狗,垂首帖耳,摇尾乞怜,惟恐人不我恤。”

(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回:“你等造下弥天大罪,....今日却来摇尾乞怜,希图逃脱刀斧。”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