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4 14:12
摩洛哥危机是20世纪初期法、德两国为争夺摩洛哥所引起的战争危机。摩洛哥北临地中海,西接大西洋。它的重要港口丹吉尔扼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的门户直布罗陀海峡,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成为欧洲国家争夺的要地。进入20世纪以来,法国迅速向摩洛哥扩张势力,大举进行经济渗透,控制摩洛哥财政,并同西班牙划分在摩洛哥的势力范围,与德国发生冲突,导致两次国际危机。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1905~1906)
1904年4月英法签订协定(见三国协约),法国承诺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行动;英国则承认摩洛哥是法国的势力范围。但这侵犯了德国在摩洛哥的利益。
1905年2月,法国要求摩洛哥在法国监督下进行改革,企图使摩洛哥为法国的保护国。德国立即进行抗衡。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城市丹吉尔,宣称德国要维护摩洛哥的独立,外国在摩洛哥的地位绝对平等。接着德国宰相B.H.M.K.von比洛向参加1880年《马德里条约》的所有国家建议,把摩洛哥问题提交国际会议讨论。
《马德里条约》规定,所有外国及其公民在摩洛哥所享有的通商权利和其他权利均应一律平等。德国给法国的照会以战争相威胁,法国外长T.德尔卡塞采取强硬态度,并得到英国的支持。局势顿形紧张。
6月6日,法国内阁会议发生激烈争论,德尔卡塞被迫辞职,总理M.鲁维埃兼任外长,同德国继续谈判。
7月8日达成协议,双方同意召开《马德里条约》参加国的国际会议讨论摩洛哥问题,即1906年1月召开的阿尔赫西拉斯会议。由于英、俄支持法国,会议结束时签订了有利于法国的条约。承认摩洛哥独立,但又承认法国和西班牙对摩洛哥的警察控制权。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1911)
阿尔赫西拉斯会议后,法国加紧了对摩洛哥的控制。
1907年3月,法国占领东摩洛哥的乌季达;5月又在卡萨布兰卡强行登陆。
1911年春,摩洛哥首都非斯爆发反对君主和法国的人民起义。5月,法国乘机以保护侨民为由,占领非斯及其他城市。同月,德国向法国要求分割一部分法属非洲领土给德国作为补偿。
7月1日,又借口保护德国商人的生命财产,派遣炮舰“豹”号开往摩洛哥大西洋岸的港口阿加迪尔。史家称这次战争危机为“豹的跳跃”。
德国的行动震惊了世界。英国认为德国军舰停泊在阿加迪尔是对英国海上霸权的威胁。
7月21日,英国财政大臣D.劳合·乔治发表了暗示英国不惜因摩洛哥问题与德国一战的演说,并进行相应的海军作战动员。面对英国的强硬态度,同时又适值国内发生金融危机,德国被迫退让,与法国就较小规模的补偿问题进行谈判。
11月4日,法、德达成协议,德国承认摩洛哥受法国保护,法国则给予德国一部分法属刚果领土作为补偿。
1912年3月法、摩签订《非斯条约》使摩洛哥沦为法国的保护国。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纷纷瓜分非洲。摩洛哥地处非洲西北部,北扼直布罗陀海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法德帝国主义因此对摩洛哥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1902年,法国与西班牙缔结瓜分摩洛哥的秘密条约。同年,法、意签订条约,规定不妨碍各自在摩洛哥和利比亚的计划。
1904年法、英两国秘密交易:法国承认埃及完全属于英国,英国则承认摩洛哥属于法国。德国反对这笔交易,认为摩洛哥不应为法国所有。
1904年5月,法国以控制摩洛哥重要港口的关税、聘用法国军事教官和开矿筑路为条件,向摩洛哥提供巨额贷款,促使其实施“改革计划”,与德国发生矛盾。
1905年3月,德皇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时,声称摩洛哥苏丹是“独立君主”,外国在摩洛哥“地位绝对平等”,公开反对法国把摩洛哥变为其保护国。法、德关系紧张。
1906年在西班牙阿尔吉西拉斯举行1880年《马德里条约》参加国会议,由于英、俄支持法国,德国被迫让步。会议宣称摩洛哥独立,同时又承认法、西对摩洛哥拥有警察权。随后法国在摩洛哥的势力日益扩大,引起当地人民的强烈抵抗。
1911年摩洛哥首都非斯居民起义。4月,法国借口护侨和平定骚乱,出兵占领非斯。德国迅速作出反应,派遣炮舰“豹”号到阿加迪尔示威,准备夺取摩洛哥。战争一触即发,英国不能容忍德国在直布罗陀附近建立海军基地,11月14日,两国签订条约,德国承认摩洛哥为法国的保护国,但以获得法属刚果一部分(面积27.5万平方公里)作为补偿。危机虽告结束,但危机加强了英、法结盟,却加剧了法、德的对抗。
1912年法国宣布摩洛哥为其被保护国。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又称为阿加迪尔危机,在1911年发生,是一宗国际危机。该年的7月1日,德国派出豹号战舰到摩洛哥港口阿加迪尔,宣示德国在摩洛哥的利益。
英国与德国之关系,早已因军备竞赛而变得甚为紧张。在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领导下,德国由1890年代开始大量制造无畏舰,而英国则视之为企图挑战她海上霸权的举动。当英国发现德军舰只到达阿加迪尔后,误以为德国想把该港转为德军在大西洋的军港。结果,双方关系更为紧张,而英国则根据英法协约而倾向支持法国。德国之举动,其实是为了向法国追讨赔偿。根据1906年阿尔赫西拉斯会议之决议,法国得到不少在摩国之利益。是以这次危机可被视为另一宗因殖民主义而起的纷争。
7月9日,法德两国开始谈判,最后在11月4日达成协议。德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地位,并把喀麦隆北部部分领土让与法国(今乍得南部);法国则把法属赤道非洲辖下的法属刚果中南部(今刚果共和国北部)及邻近地区转让给德国,以作赔偿。得到德国之同意后,法国于1912年3月30日把摩洛哥转为她的被保护国,正式把它转为殖民地。英国在危机时支持法国,强化了《英法协约》以及《三国协约》的紧密关系。由于她们对德国的扩张更为敏感,所以三国协约渐渐从殖民地协定变为军事联盟。其后,英国更与法国协定,让英国海军防卫英吉利海峡,法国则保卫地中海。此次事件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危机之一。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访摩洛哥南部重要港口丹吉尔时宣称将会保护摩洛哥的独立及其领土的完整,使其与欲在摩洛哥扩张的法国关系变得紧张,这就是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6年1月16日,欧洲国家在阿尔赫西拉斯举行会议,达成了《阿尔赫西拉斯决议》,决议承认摩洛哥的独立,但是由法国和西班牙两国负责摩洛哥的警务。法国控制摩洛哥的海关及警察。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发生反苏丹的部落起义,法国借机派兵攻占其首都非斯。德国则要求法国割让部分法属非洲作为补偿,并于该年7月1日,以保护本国商人为借口,出动炮舰“豹”号驶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尔,战争一触即发,这次行动被史家称为“豹的跳跃”。英国因惧怕德国挑战其海上霸权,因此支持法国,态度强硬。德国被迫退让,与法国在该年11月4日达成协议,以一部分法属刚果为代价,德国承认摩洛哥为法国保护国。
1912年3月,法、摩两国签订《非斯条约》,摩洛哥正式沦为法国的保护国。德国与英、法两国在这两次摩洛哥危机里结怨更深,而德皇更扬言不会再退让,这使战争危机益大。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出现,说明了自维也纳和会以来的欧洲均势时代已正式经寿终正寝,一个新的结盟时代降临了。表面上,这种变化似乎也是走向一种平衡,而实际上国际和平是在走一段危险的钢丝,一个不小心就可能堕入深渊。这也就使得1905到1913年的国际关系很有那么一点惊心动魄的味道。“每一次危机都种下猜疑和怨恨的种子,使的战争逾发可能。”
在北非爆发了两个摩洛哥危机,每次都表现出德国统治者的大胆敢为,而谋划不足的特点。德国每次都是旨在威胁和打击法国,而得到英国和俄国支持的法国已不在是以前的羔羊了。两次危机中尽管德国一再兵戎相向、杀机必露,第二次危机中德国海军直接示威,然而这都被法国顶了回去,这在俾斯麦时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中英国表现出与德国不惜一战的态度,这促使德国上下对英国的恼怒达到了极点。德皇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候所说的“大多数德国人都反对英国人。”在这时看来已经不是信口开河而是略显保守了。而英国也不在把德国仅仅当成是假想敌,而是真正的敌人来认真对付。
1906年英国和法国之间的军事人员已经开始研究对德作战的合作可能。
发生在巴尔干的两次冲突,使本就紧张的局势更为恶化,也使得早以躁动不安的巴尔干火药桶名副其实。
1908年奥匈帝国认为土耳其爆发的革命是一个机会,乘机吞并了波斯为亚和黑塞哥为那。这就引起了视这两地为己土的塞尔维亚和塞尔维亚身后的俄国的强烈不满。沙皇政府以战争相迫。但在这个问题上柏林和维也纳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德国向俄国递交了一分态度极其强硬的声明表示对奥匈的支持,同日奥匈帝国部分军队进入“紧急状态”最终俄国退缩了。这个结果不仅使得塞尔维亚怒火中烧,沙皇政府也发誓不再受辱。
早在1903年就对摩洛哥表现了强烈的兴趣。受英国支持的法国在摩洛哥的影响引起了德国的反应。
1905年到1906年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在阿尔赫西拉斯会议得到解决。法国的“特殊地位”得到了正式承认,而摩洛哥的治安托管权被给予了法国和西班牙。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由德国引起,加剧了欧洲列强之间的紧张,但1912年3月30日签订的《非斯条约》把摩洛哥变为法国的被保护国。同样,在《非斯条约》中,那一年的11月27日西班牙得到了北部和南部地区(伊夫尼地区)保护者的地位。
分离主义者的利夫共和国(RepublicoftheRif)于1921年9月18日由利夫人宣布建国,1926年5月27日被西班牙和法国军队解散。
二战时期摩洛哥还是由西班牙和法国分别占领,同时也有德军的进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