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性风险

更新时间:2024-04-08 19:29

操作性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其特征是损失特殊、形式多样、计量困难、管理差异性。

操作性风险的分类

公债市场中的操作性风险可以分为两类:

1.是客观操作性风险

2.是主观操作性风险

客观操作性风险是指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如火灾、抢劫或盗窃、通讯线路故障、计算机系统故障、高级管理人员人身意外事故以及职员的日常工作差错等原因延迟结算,从而造成损失的风险。

主观操作性风险是指由于经营管理上的漏洞,使交易员交易决策出现故意的错误或者非故意的失误,而清算银行不能准确地获得结算信息而做出错误判断,从而带来损失的风险。

关于客观和主观操作性风险孰重孰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主观操作性风险的危害要甚于客观操作性风险,因此更加重要。这种观点认为,客观操作性风险并不能够为经营机构带来收益,属于一种纯粹风险,一般能够通过保险等方式进行转嫁,因此,为经营带来损失的风险通常是有限的。而主观操作性风险则属于一种投机风险,不能通过保险的方式转嫁,并往往会为经营机构带来巨大风险。特别是巴林银行倒闭事件,使得人们对金融机构的管理体制、市场约束机制以及市场或机构中的操作人员的道德风险更加看重。金融市场(当然也包括公债市场)中发生的诸多案件表明,经营管理上的漏洞以及交易员决策上出现故意的错误,会使得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损失的规模急剧扩大,为整个机构带来的风险往往是一家机构无法避免、无法转嫁、也无法承担的。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在实践中客观操作性风险其实比主观操作性风险更常见,也更容易导致风险损失。例如,衍生工具的交易具有较高的技术性和复杂性,它客观上要求从事衍生品交易的投资机构,要有充足的专业人员、完备的管理模型,以保证和监控交易的进行及头寸的变动。管理模型的片面性或失效、金融机构错弊记录的数据库不完善以及会计处理偏差等因素,都会引发客观性操作风险。在从事金融产品的交易过程中,前台交易人员与后台管理人员要跟踪头寸价值变动,并通过先进完备的管理模型进行监控。然而,许多管理模型只能在正常市场波动条件下起作用,在极端市场条件下会失效,无法告诉正确的答案,从而会产生“模型风险”。从理论上说,金融机构还应该建立关于全球金融市场(当然包括公债市场)错弊记录的数据库。但是从实践情况来看,要做到这一点还存在着重重障碍。此外,现代会计理论落后于衍生工具创新的发展,现行会计制度对衍生合约的“表外性”处理,使得其风险和收益在会计报表中不明朗,对于衍生交易业务量大的机构来说,会计报表无法反映其真正的资产负债状况,信息披露不透明,使衍生交易潜在盈亏在会计报表中不能真实反映,就会产生会计风险,导致管理人员对其交易头寸的管理与监控不到位,从而出现“表外风险”。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