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08 12:43
擒贼擒王(拼音是qín zéi qín wáng)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汉语成语,出自唐·杜甫《前出塞》。
唐·杜甫《前出塞》诗之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后由此人们总结出成语“擒贼擒王”。
唐玄宗的时候,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气焰嚣张,连连大捷。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派勇将尹子奇率劲旅进攻睢阳。当时睢阳是江准的屏障,许远、张巡率众死守,多次力挫敌军。但双方兵力悬殊,睢阳危在旦夕。张巡知道只要擒住或杀死敌帅尹子奇,就能扭转战局,便命令部队注意寻找尹子奇。但尹子奇十分狡猾,就是不暴露。
后来叛军攻城,尹子奇终于出现。尹子奇平时上阵,总让几个人和他一样打扮,使守军无法认出他。张巡便想法辨认尹子奇,他故意命士兵把用野蒿削成的箭射到敌阵中。叛军拾到,以为城中箭尽,急忙报告尹子奇。张巡在城上观察,推测接受禀报的那个一定是尹子奇,便吩咐身边的神箭手南霁云即刻用箭射之。在尹子奇刚把蒿箭接在手的时候,南霁云的箭便向他射了过来。尹子奇左眼被射中,顿时跌下马去,敌军一片混乱。张巡急忙命将士出城冲杀,敌军将士急忙将尹子奇救回。守军虽然出击得胜,可惜没将尹子奇擒获。
“擒贼擒王”用在军事上,就是指首先捕杀敌军首领或者摧毁敌人的首脑机关,借此影响并动摇敌人的军心,使敌军陷于混乱的状态,进而便于我方彻底击溃。民间有“打蛇要打七寸”的说法,就是说打蛇的时候要朝七寸的部位,也就是心脏所在地下手。否则,即使把蛇斩为两段,它仍有反扑的能力。事物也存在这样的关键和要害部位,抓住了它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兵家们认为,“贼王”是敌人的主心骨,仅仅击溃了敌军算不了什么胜利,但让“贼王”跑掉,无异于放虎归山,后患无穷。而擒住了“贼王”,就会使敌人陷于群龙无首、树倒猢狲散的境地。此外“擒贼擒王”在生活中还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善于张网的人,总是抓住网的总纲绳,而不去一一地拿取成千上万个网目;提裘皮衣要提领子,提着领子上下一抖,就可以将所有的毛都理顺,而用不着一根一根地去梳理。不管是在战争中还是在生活中,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会迎刃而解,这正是“擒贼擒王”的魅力所在。
成文用法
“擒贼擒王”原意是指捉坏人要先捉住头头,后比喻行事要抓住要领;该成语在句子当中充当谓语、定语。
运用示例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四十四回:“所谓擒贼擒王,这就是办事的诀窍。”
清·曾朴《孽海花》:“姓李的就是李纯客,他是个当今老名士,年纪是三朝耆硕,文章为四海宗师,如今要收罗名士,收罗了他,,就是‘擒贼擒王’之意。”
现代作家·吐圣陶《倪焕之》十二:“只要他肯答应,我相信其余的抵抗力也就消散了,这是‘擒贼擒王’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