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共价键理论

更新时间:2023-08-10 13:00

改性共价键理论是指在金属晶体中,自由电子作穿梭运动,它不专属于某个金属离子而为整个金属晶体所共有。

理论简介

这些自由电子与全部金属离子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某种结合,这种作用称为金属键。由于金属只有少数价电子能用于成键,金属在形成晶体时,倾向于构成极为紧密的结构,使每个原子都有尽可能多的相邻原子(金属晶体一般都具有高配位数和紧密堆积结构),这样,电子能级可以得到尽可能多的重叠,从而形成金属键。

上述假设模型叫做金属的自由电子模型,称为改性共价键理论。这一理论是1900年德鲁德(drude)等人为解释金属的导电、导热性能所提出的一种假设。这种理论先后经过洛伦茨(Lorentz,1904)和佐默费尔德(Sommerfeld,1928)等人的改进和发展,对金属的许多重要性质都给予了一定的解释。但是,由于金属的自由电子模型过于简单化,不能解释金属晶体为什么有结合力,也不能解释金属晶体为什么有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之分。随着科学和生产的发展,主要是量子理论的发展,建立了能带理论。

周期表中大约有80%的元素为金属元素,除汞之外的其他金属在常温常压下都是金属晶体。金属和许多合金显示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所不具备的某些特征,例如具有金属光泽、优良的导电导热性、延展性等。金属的特性是由金属内部结合力的特殊性决定的。

与非金属原子相比,金属原子的半径比较大,核对价电子的吸引力比较弱。这些价电子很容易从金属原子上脱离,脱离下来的电子能在整个金属晶体中自由流动,被称为自由电子或离域电子。在金属晶体中,自由电子汇集形成“电子的海洋”,失去电子的金属离子浸在自由电子的海洋中。金属中的自由电子把金属正离子吸引并约束在一起,这就是金属键的实质。金属键无方向性,无固定的键能。金属键的强弱和自由电子的多少有关,也和离子半径、电子层结构等复杂因素有关。

金属离子通过吸引自由电子联系在一起,形成金属晶体。在金属晶体中,由于自由电子的存在和金属的紧密堆积结构,使金属具有共同的性质,如具有金属光泽、较大的密度、导电性和导热性等。

金属晶体对辐射能有良好的反射性能。金属中自由电子可以吸收波长范围极广的光,并重新反射出,所以金属晶体不透明,且有金属光泽。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自由电子可以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故有导电性。受热时通过自由电子的碰撞及其与金属离子之间的碰撞,传递能量,所以金属也是热的良导体。当金属受外力发生变形时,金属紧密堆积结构允许在外力下使原子层滑动而金属键不被破坏,故金属有很好的延展性,这与离子晶体的情况正好相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