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虫岩

更新时间:2022-12-12 16:32

放射虫岩是指主要由放射虫壳体堆积而成的一种“ 化学一生物化学岩” 。放射虫岩为薄层状(10-25 厘米)的致密硅质岩,主要由放射虫介壳组成,可分为疏松和坚硬两种。

成因

将放射虫岩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见到:主要造岩成分为蛋白石一玉髓再结晶形成的石英,放射虫、海绵骨针都是由这种石英组成,包围着放射虫和海绵骨针的基质为硅质小点( 以石英为主) 和少量粘土及鲡绿泥石成分,硅质和泥质的比例大约为1:6 。放射虫岩中包含的放射虫球体占全岩体积的30%多以上, 大者0.5毫米,小者可小于0.05 毫米。岩石中没有钙质壳的生物遗骸。

以上关于放射虫岩的矿物,生物组成以及在硅质岩中未见到任何钙质壳生物的遗骸和被硅质交代的钙质壳体的痕迹等,均说明放射虫岩为原生沉积成因,而不是次生的。

分类

疏松的放射虫岩

疏松的放射虫岩外貌很像硅藻土,质软,灰色或黄灰色。除放射虫外,还可有硅藻、海绵骨针、灰色海藻、有孔虫等生物遗体。常混有粘土物质,有时还见方解石、海绿石、碎屑石英等矿物。这类岩石见于某些地区的白垩纪和第三纪沉积中。

坚硬的放射虫岩

坚硬的放射虫岩为氧化硅所胶结。有两种类型:1.蛋白石质放射虫岩介壳和胶结结构为蛋白石,部分蛋白石常转变成玉髓和自生石英,外貌极似蛋白岩,这类岩石通常见于白垩纪和第三纪沉积中;2.玉髓-石英质放射虫岩介壳和胶结物均为玉髓和自生石英,放射介壳有时被方解石所交代,岩石坚固致密,不透水。外貌很似硅质板岩或碧玉岩,这类岩石见于地槽区的中生代和古生代沉积内。坚硬的放射虫岩实际上很少见,常见的是汗放射虫蛋白岩或含放射虫的硅质板岩及碧玉岩。

在现代海洋沉积中,放射虫软泥分布地区比硅藻分分布区的纬度低,其中放射虫的最大含量可达60%~70%,并常混有粘土和碳酸盐。

形成环境

放射虫岩的形成环境有各种解释。五、六十年代欧洲广为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放射虫岩形成于深海环境, 即在碳酸盐补偿深度线以下形成的。并提出了放射虫岩的生物成因和火山成因两种假说,R.L.Folk和E.F.,Mcbrirde研究了意大利侏罗纪放射虫岩后认为,可以在陆壳上浅水环境中形成。许靖华在我国成都讲学时,提出了放射虫岩是由深海硅质生物堆积而成,对火山沉积成因假说持否定态度,并认为放射虫岩主要分布于赤道带和大陆西部的广海环境。根据现代日本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放射虫软泥研究资料表明,它们主要形成于大洋的深海带中,尤与海沟或深海沟关系更为密切。

宋夭锐和王乃文对广东曲江-仁化地区早二叠世“当冲层” 放射虫岩研究后指出:“放射虫岩是在陆棚外缘带中, 即在一种比浅海深, 比深海浅的半深海环境中形成的” 。童玉明和周祖勋研究了鄂东南下二叠统茅口组的放射虫硅质岩后,认为放射虫岩可以形成于陆棚边缘带至深水盆地环境中,海水深度可从10-20m 或以下,部分放射虫硅质岩形成于碳酸盐补偿深度线 以下 。四川龙门山北段晚二叠世大隆组放射虫岩,从沉积序列、物质组分、沉积构造和生物共生组合等特征证明,放射虫岩的形成环境不完全是相同的,放射虫不同的堆积时期就可能是一个特定的形成环境。

放射虫岩中硅质来源

硅质放射虫岩的硅质( SiO2) 的来源一直是争论不休的问题,从岩石学和矿物学资料分析,SiO2大部分为原生沉淀物,其来源主要来自硅质生物( 如放射虫、硅质海绵骨针) 壳体的堆积和生物SiO2凝胶沉淀而成,即为放射虫软泥经成岩作用变成的。其次,根据在硅质放射虫岩夹层中出现的凝灰质粘土岩以及放射虫岩本身所发现的方沸石等特征,推断部分SiO2来自火山灰流作用或后期成岩交代形成也是可能的。

应用

应用放射虫岩具有丰富的颜色和不同的透明度,从蓝紫色和各种层次的紫色、绿色、黄色、红色,一直到棕色。自古以来,就被用于纪念性建筑。

研究意义

放射虫岩与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以及工程建设的规划和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放射虫岩是地壳发展历史的重要记录,通过对放射虫岩的研究,可查明地质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变迁、地壳运动及构造变动情况,同时还可获得生命起源和生物演化的宝贵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