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11 17:29
政治及国家风险分析是用于评估企业在国外运作的风险类型(如:资产、营运、赢利能力、人员等)与风险程度。假如你的竞争对手属于跨国经营的公司,并且所属行业受所在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很大,比如石油开采业,就可以考虑对其进行政治及国家风险分析。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进军海外市场,由于投资目的国存在政治、经济、金融、战争等不可预知的因素,因而如何尽可能地规避海外风险成为海外投资的重要课题。从2005年起,政府有关部门、一些投资企业及不少学者就开始探讨“国家风险”这一重要课题。
一、中国企业“走出去”已初具规模
多年来,我国一些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实力不断壮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海尔、TCL、联想、华为等制造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初步建立起全球生产和销售网络,中石油、中石化等已成为与境外伙伴合作开发资源的主力,中远、中国银行、中信保等服务类企业在国际经营中初见成效。“走出去”各项业务快速发展。商务部提供的资料显示,“十五”期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66%,对外承包工程年均增长25%,对外劳务合作年均增长11%。2006年,中国企业实现对外直接投资161.3亿美元,同比增长31.6%。截至2006年底,中国企业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达到733.3亿美元,设立境外中资企业万余家。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从过去的一般出口贸易、餐饮、简单加工等,逐步扩大到营销网络、资源开发、航运物流、生产制造和设计研发等多个领域,对外直接投资取得重大突破,开始向跨国并购等方式扩展,投资区域从欧美、港澳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拓展到亚太、非洲、拉美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此外,对外承包工程发展到总承包、交钥匙、建设—经营—管理及带资承包等多种方式,对外承包工程与进出口贸易和资源开发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我国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资源长期合作关系,国内有实力的油气企业与相关国家合作,在当地建立了勘探开采、炼化加工、管道运输等较为完整的石化工业体系。
据商务部不完全统计,境外中资企业(非金融类)的资产总额已超过2000亿美元,年销售收入超过1500亿美元,年实现利润177亿美元。仅2005年境外中资企业就实现进出口额670亿美元,增长71%,为东道国创造税收35亿多美元、直接增加就业27万人。
随着企业实力的增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规模将持续扩大,涉及的领域将不断拓宽,合作的方式也将日趋多样,经济社会效益也将进一步提高。我国已成为建筑、纺织和海员劳务的重要输出国,在缓解国内就业压力和生产能力过剩的同时,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国家风险”制约海外拓展
但中资企业进军海外市场也并非一帆风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晓郁认为,在自身商业风险之外,国家风险已成为阻碍投资的重要因素。由于中资企业对通行规则和他国法律不熟悉,防范和化解国家风险的管理和服务还不完善,东道国在金融、政治、国有化政策及可能出现的恐怖活动等方面不可预知的风险将影响到中资企业“走出去”的成功率。
国家风险是指因为国家的某种特定政治、经济、金融、自然环境和突发事件等因素引致的经济利益损失的可能性。许多中小企业对国际市场不熟悉,运用东道国法律及国际通行规则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不足,难以适应国际竞争的风浪。一些企业境外投资决策盲目性强、成功率低。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以纺织业为例介绍说,在蒙古、越南、柬埔寨等国就有60多家中资服装厂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大多数中国出口企业对出口信用保险不熟悉。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副总经理周纪安透露,当前我国95%的出口均是在没有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和保障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根据商务部的一项调查,我国外贸企业国际业务的坏账率高达5%,远远超过发达国家0.5%的水平,而这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因国家风险而造成的。
此外,商务部还提醒说,当前我国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外部风险尤其需要加强防范。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比较稳定,但恐怖主义、局部动荡、宗教和民族冲突等各类突发事件不断。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各种论调的“中国威胁论”不绝于耳,一些国家对中国企业存在着防范、猜忌等复杂心态,对我国企业“走出去”形成了阻挠和掣肘。
三、风险预测预警机制亟待建立
到国际市场做生意,必然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孙晓郁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家风险已经是不容回避的话题。一方面社会要加大宣传,帮助出口企业树立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增强风险意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国家应从战略角度采取措施发展长期稳定的多边经贸关系,有关部门需要构建防范和化解国家风险的机制和体系。
一些企业界人士建议,企业走出去要实行行业多元化和国家、地区多元化,通过扩展行业和市场分布,使相关风险能够互相抵消,分散并降低单个业务风险形成的总体风险水平。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董事长邢炜说,许多大的跨国公司都在多个国家运营,形成了国家风险的组合,这是管理国家风险的一种手段。
当然,这并不是要求企业为了简单防止国家风险而去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对外贸易和投资要考虑诸多因素,是一个战略上的重要选择。但是,在关联度低的国家之间进行投资,确实是分散风险的办法之一。
加强信息服务和政策咨询服务,健全企业“走出去”的信息网络服务系统。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张涛建议,中国需要尽快建立境外投资风险信息的评价和分享机制,利用出口信用保险等渠道规避国家风险。借助研究机构和中信保等金融服务企业的力量,加强对重点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形势、民族宗教矛盾、恐怖主义活动等信息的收集、评估和发布,建立国家风险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理机制,在应急资金支持、交通运输、医疗救护、保险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
据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透露,中国已经与178个国家建立了双边经贸业委会和磋商机制,商务部定期发布的报告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拓国外市场的重要参考资料。
此外,中国已有2000多家出口企业在不同程度地利用信用保险的相关产品规避对外业务中的国家风险。中国信保总经理唐若昕说:“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对国家风险的共同关注,有助于提高企业识别商业机会和防范国家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可以减少在参与国际竞争中的盲目性,实现经济活动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