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09 11:41
敦刻尔克级战列舰(英文:Dunkerque class battleship),是20世纪30年代法国建造的一型战列舰。
法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海军舰船总吨位达69万吨,另有25.7万吨战斗舰艇(包括战列舰在内)正在建造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海军损失了40%的战斗力。但损失的舰艇无法补充,因为法国陆军处于优先地位、补充新装备。截止到1918年,在建造5艘诺曼底级战列舰,只有4艘舰体建成下水,而这4艘军舰的装配工作已停止。第5艘诺曼底级战列舰的建造已被取消,拟安装在这些战列舰上的340毫米和140毫米火炮则被法国陆军强行征用送往前线,而这些战列舰上的锅炉则被转用于驱逐舰或巡洋舰上。
1930年3月,法国舰艇性能委员会经过审议后确定了新战列舰的技术要求,其甲板装甲应能抵御从3千米空中投下的500千克炸弹的穿透,主炮则从305毫米增加到330毫米,为2座4联装。这些要求构成了1931年完成敦刻尔克级战列舰设计的基础。当时最大的困难是该级舰的标准排水量问题。经过多次讨论,最后确定新舰的标准排水量应增加到26500吨。
法国国内潜艇和飞机的支持者批评建造这些新战列舰,因此新战列舰将具有旧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所不具有的特点。新战列舰应能抵御鱼雷、水雷的攻击以及德意志级战列舰上火炮的射击。从战争的发展来看,无疑飞机将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武器,因此,新战列舰将能经受高空水平轰炸的攻击。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法国海军领导层要求新战列舰应具备舰侧纵深保护系统、高平两用副炮以及相应的装甲系统,而且从一开始新战列舰就具有携载飞机的功能。
1932年4月27日,法国海军舰艇性能委员会召开会议,最后批准了新战列舰的建造,并命名首舰为“敦刻尔克”号。但是,法国议会后来却又强烈反对建造新的主力舰。1931年削减了建造资金,因此“敦刻尔克”号的建造不得不推迟。最后在1931年12月,经过多次争辩该级舰终于获得批准。1934年,当意大利宣布将建造2艘新战列舰时,法国又批准了“敦刻尔克”号的姐妹舰“斯特拉斯堡”号的建造资金。
“斯特拉斯堡”号在许多方面与“敦刻尔克”号相同,但“斯特拉斯堡”号加厚了军舰舷部防护装甲。1935年1月2日,法国宣布不承认华盛顿条约,并仿效日本开始建造新舰。因此,华盛顿条约的有关限制条款从此不再限制法国战斗舰队的规模了。
对于“敦刻尔克”号和“斯特拉斯堡”号舰,有着许多不同的名称。法国议会称它们为战列舰、战列巡洋舰、装甲舰或装甲巡洋舰,但法国海军始终称它们为战列舰。
“敦刻尔克”级战列舰的性能重点放在航行速度上,以期在与德国德意志级战列舰进行交战中利用火力和速度优势取胜。从“敦刻尔克”号开始设计时,军方就要求该舰航速至少达到29.5节。
“敦刻尔克”号战列舰由法国布列斯特海军造船厂于1931年12月24日铺设龙骨,由于萨洛干船坞太小而无法容纳整个船体,因此舰首部分在另外的地方建造。1935年10月2日,该舰船体被拖至拉宁农干船坞,并将舰首部分拼装好。“敦刻尔克”号于1936年2月1日正式建成服役,1936年5月1日被正式编入法国舰队。
“斯特拉斯堡”号由法国圣纳泽尔的2个造船厂,即彭赫特船厂和卢瓦尔船厂共同建造。该舰是于1934年11月25日铺设龙骨,1936年12月12日下水。然后,该舰被送往布列斯特进行最后的装配、试验,并于1939年初编入海军舰队。“斯特拉斯堡”号舰在外观上和“敦刻尔克”号相类似;为了区分起见,“斯特拉斯堡”号舰的烟囱四周有一道白箍,而“敦刻尔克”号舰则有二道白箍。
敦刻尔克级战列舰装有4部帕森斯型齿轮传动式涡轮机,分别安装在2个机舱内。由于舰体长度和排水量的限制,舰上机械安置非常紧凑,并装有6台高温高压锅炉,分别安装在3个锅炉舱内。锅炉设计的工作压力为2.65兆帕,温度为摄氏350°,通常最大轴马力为82.38兆瓦。
该级舰设计的续航力是15节巡航速度时为15000海里。“敦刻尔克”号通常的燃料装载量5775吨,由于“斯特拉斯堡”号上的装甲比“敦刻尔克”号的重,因此将燃料装载增至6045吨,以保持它与“敦刻尔克”号相同的续航力。
该级舰装有3套发电装置,其中2套8台发电机由4台汽轮机驱动,分别安装在2个机舱内,每台发动机为450千瓦。每个机舱的发电机可发电1800千瓦。第3套发电机装置是紧急备用的,它由3台柴油发电机组成,每台可发电400千瓦。这样,在涡轮发电机不能发电时,柴油发电机可发电1200千瓦(230伏或460伏)。此外,在舰艏楼甲板上还装有2台较小型的100千瓦应急柴油发电机,但只能提供230伏电流。总之,敦刻尔克级战列舰的总发电量为5000千瓦。
敦刻尔克级战列舰主炮是两座四联装330毫米口径火炮,全部两座主炮塔布置在舰桥之前,由两对主炮组成一座四联装主炮塔,四联装主炮塔全部布置在前甲板上层建筑前的布局减小了主炮塔总重量,减少了重装甲防护区域,舰首面对敌舰时可发挥全部主炮火力。但主炮全部前置不利于火力的发扬,向后方火力非常薄弱,火力损失概率较大。而且会导致船体重心前移,影响船型设计。舰体艉部布置了四联装副炮以及舰载飞机机库。该级舰首次在设计时考虑携带飞机以及存放飞机的机库。该级舰火炮系统详情如下:
主炮:2座四联装330毫米/52倍身管火炮。均配置于上层建筑前面。主炮之所以采用四联装配置,主要是出于技术和战术上的考虑,采用四联装比采用双联装(舰炮数量均为8门)要减少27.6%的重量。主炮炮弹重560千克,炮弹初速0.87千米/秒,最大射程41.7千米,最大仰角35°。1号炮塔的旋廻角为280°,2号炮塔的旋廻角为300°。主炮的发射速率可达到每22秒钟发射一发炮弹。装有19.3千克炸药的穿甲弹可在28千米的射程上穿透300毫米的装甲。主炮的旋廻速度为1.5度/秒。
副炮:5座16门130毫米/45倍身管高平两用炮。其中3座四联装(12门),2座双联装(4门)。四联装副炮均置于舰尾部,成三角形配置,双联装副炮置于烟囱与舰桥之间的舷侧。侧面的四联装和双联装副炮,其旋廻角分别为175°和171°,最尾部那座四联装由于位于机库之上,旋廻角则为300°。副炮炮弹重32.1千克,炮弹初速为0.8千米/秒,发射率10~12发/分。仰角45°时最大射程为20.8千米,俯角可达10°,最大仰角为75°,仰角射击速率为6度/秒。
高射炮:4座双联装(8门)37毫米炮和8座四联装(32门)13.2毫米机枪。但是,“敦刻尔克”号和“斯特拉斯堡”号在战争中均未使用过这些防空武器。因此,对它们的实战性能难以判断。37毫米炮的发射速率为85发/分,炮弹重0.37千克,炮弹初速0.81千米/秒,仰角为10°,最大仰角为80°,最大射程7.6千米。13.2毫米机枪,子弹初速0.8千米/秒,最大射程7.2千米,虽然发射速率为700发/分,但完全不能对付鱼雷轰炸机或高空轰炸机的攻击。
为了使敦刻尔克级舰能有最好的装甲防护,在“敦刻尔克”号设计时,其免遭杀伤区是设定在16.6~28.3千米的距离上能经受住280毫米炮弹的命中攻击。“斯特拉斯堡”号的免遭杀伤区是设定在12.9~28.3千米的距离上能经受住280毫米炮弹的命中攻击。法国海军对该舰的装甲防护和鱼雷的有效防御系统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甲板装甲:“敦刻尔克”号主炮炮塔装甲的面板为330毫米,边板为250毫米,后背板为345毫米,塔顶板150毫米;“斯特拉斯堡”号主炮炮塔装甲的面板为360毫米,边板为250毫米,后背板355毫米,塔顶板160毫米。副炮四联装炮塔装甲的面板为135毫米,边板90毫米,后背板80毫米,顶板90毫米,塔座为120毫米,副炮双联装炮塔装甲的面板、边板、后背板和顶板均为20毫米。
指挥塔装甲:中线前部为270毫米,边侧为270毫米;中线后部为220毫米,顶部为130毫米,通信筒为160毫米。
水下防护系统:设计的抗击能力为300千克TNT炸药。
敦刻尔克级防护装甲按照可以经受德国海军袖珍战列舰280毫米口径火炮攻击的标准设计,舰体舷侧装甲采用倾斜布置,重视舰体水线以下抵御鱼(水)雷的能力,强化水平装甲防御来自空中飞机投掷炸弹的攻击。1934年在意大利宣布将建造新战列舰后,法国又批准建造第二艘敦刻尔克级战列舰。同级二号舰斯特拉斯堡号加强了舷部、主炮炮塔以及弹药舱上部防御装甲。
敦刻尔克级战列舰高航速、重防御的设计针对的假想敌就是德国的“德意志级装甲舰”以及当时列强海军正在研制建造的巡洋舰。
“敦刻尔克”号和“斯特拉斯堡”号是世界上第一批载有飞机的主力战舰。两艘舰均可携带3架“卢瓦尔河·纽波特”130式水上飞机。其中1架位于飞机弹射器上,另外2架置放于机库内。舰上备有飞机弹射器和一部起重机,用于飞机的起飞和回收。这2艘舰建造于雷达发明之前,因此就需要飞机进行空中侦察和观察弹着点。然而,舰上的航空设施却影响了舰尾四联装130毫米炮的射界。
敦刻尔克级战列舰参考数据:
敦刻尔克级战列舰各舰简况:
1937年5月,敦刻尔克号战列舰成为法国德温海军中将的旗舰。而后,该舰加入法国大西洋舰队,并于1938年9月1日成为金索尔中将的旗舰。
1939年4月,敦刻尔克号战列舰驶离布列斯特,前往掩护训练巡洋舰“圣女贞德”号从西印度洋群岛返回法国。
1939年5月,敦刻尔克号在布列斯特接待英国本土舰队,并在当月参加了法国大西洋舰队和英国本土舰队的联合演习。9月6日,该舰返回布列斯特,参加了对班船“法国”号的搜寻。在这次搜寻中,“敦刻尔克”号损失了一架水上飞机,另有一架受伤。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法国大西洋舰队重新编成数个袭击编队。“敦刻尔克”号和“斯特拉斯堡”号同当时最现代化的3艘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被编入第一分队。这支袭击编队专门用于截击德国的装甲舰,此外还参与掩护重要的护航运输队。
1940年5月至6月,在与德国交战中法军溃败,以贝当为首的法国政府(因将新政府所在地迁至维希,故称“维希法国”)向纳粹德国投降。
1940年6月25日零时30分,法国同德国、意大利之间的停战协定生效。1940年6月底,“敦刻尔克”号和“斯特拉斯堡”号及“普罗旺斯”号和1艘水上飞机供应船汇合。根据停战协定的有关规定,法国舰船开始遣散其舰员,并准备解除武装。
1940年7月3日,英国海军舰队出现于米尔斯克比尔港附近。7时24分,英国驱逐舰运送一名密使,前往“敦刻尔克”号同金索尔中将商谈在米尔斯克比尔港的法国舰艇的处理问题。当时,英国当局担心法国舰艇可能被轴心国控制。金索尔中将陈述说:法舰不准备向轴心国投降,并郑重宣布,“将武力对抗攻击”。13时30分,英国飞机在港口的主要航道上投下了5颗磁性水雷,致使英法双方的谈判更加困难。17时25分,谈判破裂。这是自1815年以来,英国和法国之间首次出现对抗形势。
英国萨默维尔将军最后下令,若法方不接受英方条件,将开火攻击法舰。17时54分,英国舰艇在距法舰大约14千米处向法舰开炮。17时57分,法舰还击。
“敦刻尔克”号舰长18时命令主炮开火,130毫米副炮对付英国的校射飞机。此时,法国海军的旧式战列舰“布列塔尼”号被击中。18时03分,“普罗旺斯”号也被炮弹击中。18时07分,“布列塔尼”号从舰桥到舰尾大火熊熊;2分钟之后,它突然爆炸,并开始倾覆。与此同时,“斯特拉斯堡”号以15节速度向主航道行驶。英军胡德号战列巡洋舰集中火力对付离它最近的“敦刻尔克”号。
“敦刻尔克”号向“胡德”号射出40发330毫米炮弹。由于“敦刻尔克”号的火炮猛烈,“斯特拉斯堡”号又停留在港口主航道的入口处,英国舰艇便在烟幕的掩护下向西机动。此时,“敦刻尔克”号也以12节速度进行机动。正当“敦刻尔克”号开始转弯时,从英舰“胡德”号射出一发381毫米炮弹击中了敦刻尔克号舰尾部,炮弹穿过水上飞机机库和一个军士舱,并从舰体外壳板水线以下2.5米处弹出。炮弹虽然没有爆炸,但切断了左舷的某些电路,损坏了飞机起重机的电机,并导致左舷燃油箱进水。
在“敦刻尔克”号舰长下令驶入航道后,该舰再次被3发381毫米炮弹击中后已无能力驶向外海。18时10分,金索尔将军命令舰长停止向主航道行驶,转而驶向圣安德烈港,以图利用地形为这艘已遭重创的军舰提供掩护。鉴于“布列塔尼”号战列舰已沉没和“普罗旺斯”号失去战斗力,英国舰队于18时12分停火。18时13分,“敦刻尔克”号驶抵圣安德烈港,并在15米水深处抛锚。因“敦刻尔克”号丧失战斗能力,金索尔将军命令“敦刻尔克”号舰长将军舰搁浅。大约19时,2艘拖船和2艘巡逻艇,拖着“敦刻尔克”号向岸边行驶,“敦刻尔克”号搁浅在8米的水深处。
1942年11月27日,敦刻尔克号与斯特拉斯堡号为避免被德国占领军俘获,全部在土伦港内自沉。后来意大利海军曾分别进行打捞,但此后又遭到了盟军轰炸机的轮番轰炸。战争结束后,两舰均被解体。
敦刻尔克级战列舰,在设计有许多创新之处,处于当时的领先地位。但该级舰也存在严重的不足,舰载主炮全部集中在前甲板,导致对后方火力不足。在撤退或进行战术机动时无法对舰尾及侧后方的目标进行射击。同时将主炮炮塔集中配置在前甲板上也很危险,如果一座炮塔中弹,极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并导致其他炮塔受损。尽管如此,敦刻尔克号战列舰和此后1937年建成的姊妹舰“斯特拉斯堡”号在二战初期仍是法国海军与纳粹德国海军对峙的主力战舰。然而,该级舰并未取得重大战果,竟自沉被炸,最后解体。(《现代舰船》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