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静寺造像碑

更新时间:2024-08-19 11:07

禅静寺造像碑,亦名禅静寺刹前铭敬史君之碑,又称魏碑、敬史君碑,位于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老城镇第一初中院东南隅,刻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

历史沿革

禅静寺造像碑刻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

清雍正六年(1728年)上午,老城镇辘轳湾一带的村民在耕地时,发现了禅静寺造像碑。该村民不识得眼前石碑的珍贵,将其随意弃在田间地头。

清乾隆三年(1738年),另一村民掘土时,重新发现了禅静寺造像碑。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当地士人发现了这座石碑的价值,将碑体移至城内陉山书院(今老城镇初级中学),并修建亭子加以保护,并在碑阴空白处刻了沈青崖撰的跋语(张庚书丹)。

1949年以后,禅静寺造像碑得到妥善保护。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生以破“四旧”为名砸了禅静寺造像碑刻部分浮雕,毁掉一些文字。

1981年4月,长葛县人民政府发出通知对禅静寺造像碑加以保护。1981年冬,河南省人民政府拨款重修碑亭。

2006年,长葛市文物保护部门重修碑亭,并对禅静寺造像碑加装了保护罩。

遗址特点

禅静寺造像碑亦名禅静寺刹前铭敬史君之碑,又称魏碑、敬史君碑,碑文记载了东魏重臣敬史君(又称敬显俊)担任地方官时勤政爱民的事迹。除了独特的书法艺术,禅静寺造像碑上的雕刻也较有特色。碑文成刻的年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禅静寺造像碑高250厘米(座除外),宽84厘米,厚26厘米。90厘米长的碑额上,精工雕刻6条倒首盘龙和壁龛浮雕造像。碑体高160厘米,碑文计1265字,字体结构扁平匀称圆润含蓄,既承《张弘墓志》之遗风,又开唐楷之先河。清人辑入《精石粹编》。1949年,建国后编人《书法大辞典》。碑文内容是敬史君的“功德”铭。

文物遗存

禅静寺造像碑顶部是一个佛龛,位于中间的是释迦牟尼莲花坐像,2弟子2菩萨2飞天分列两侧颔首而立。释迦牟尼面前,9名信徒敬首向佛,神态各异。碑身的两侧则是两条浮雕夔龙。夔龙是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一种装饰图案。相传舜帝有两位名臣,夔为乐官,龙为谏官,后世常以夔龙来指代辅弼良臣。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禅静寺造像碑用了1265字来详细描写北齐权臣敬史君的半生功绩。根据禅静寺造像碑的记载,敬史君出生于山西临汾,早年间是布衣,为人豪爽仗义。后在机缘巧合下,敬史君结识了后来的北齐高祖高欢。魏普泰元年(531年),高欢举旗反对北魏权臣尔朱荣。敬史君随高欢南征北战,并先后在晋州(今山西临汾)和汾州(今山西汾阳)任官。彼时北魏刚刚分裂为东西魏,两魏在山西黄河至洛阳一线激战不断。作为颍州治所、颍川郡治所的长社(现长葛市)正位于东魏与南梁淮河一线的最前线。高欢派遣敬史君出任颍州刺史、大都督,都颍州诸军事、仪同三司,让他稳定与南梁边境线的局势,自己好腾出主要精力对付西魏。也正是在这时候,为教化长社本地百姓,已成为封疆大吏的敬史君在当时的长社城,今老城镇辘轳湾一带修建了七层宝刹禅静寺。禅静寺造像碑是随着佛寺的建成一并树立的。

历史记载

康有为编著的《广艺舟双楫》中,禅静寺造像碑被列为碑品中的“逸品上”,将禅静寺造像碑艺术特色概括为“静密茂穆之宗”,并一再称道:圆劲遒厚,以浑逸开生面,若闲鸥飞凫游戏汀渚,实即石如(邓石如)楷书所从出。

文化活动

1973年,禅静寺造像碑拓片应邀赴日本展出。

价值意义

禅静寺造像碑是中国现有保存较好的造像碑刻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书法价值和雕刻艺术价值,该碑呈现出的东魏初年的书法、雕刻审美趣味,对研究中国古代书法演变历程、南北朝时期雕刻艺术风格都有重要意义,其碑文可补《北齐书》之不足。

保护措施

1963年,禅静寺造像碑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禅静寺造像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获荣誉

2023年7月,禅静寺造像碑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禅静寺造像碑位于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老城镇第一初中院东南隅。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禅静寺造像碑,路程约6.6千米,用时约13分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