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9 08:49
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赵文子曰:‘信!我实不德,而以隶人之坦以赢诸侯,是吾罪也。’使士文伯谢不敏焉。”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敬谢不敏”。
公元前542年,在鲁襄公逝世的当月,郑国大夫子产随同郑简公出访诸侯盟主国晋国,晋平公以鲁国国丧致衰为借口,没有接见他们。子产对晋国的态度非常愤怒,他命令随从将招待外宾馆舍的围墙全部拆毁,然后将随行车马统统赶入馆舍安放。
晋平公得知消息后,派大夫士文伯责问子产拆墙究竟是何用意。子产对士文伯解释说:“这次我们携带大量宝物来朝见盟主,可盟主却没有时间召见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被召见。我们不敢不经过仪式便进献宝物。若将宝物露天摆放,便加重了我们的罪过。听说文公做盟主的时候,宫室低小,却把接纳诸侯的宾馆修整得宽敞高大,像王宫一样舒适。库房完好,道路平整。晚上,馆舍周围点着火把,卫士们巡逻警戒,各种杂役有人服务,使者们来到之后,很快就能办完事情,从不耽搁,更不用说担心携带的礼品被盗窃或被风吹日晒了。可是晋侯的宫室绵延数里,来朝的诸侯宾客却像是住在奴隶的屋子里似的。门口进不去车马,车马货物又无法翻墙而过。雨淋日晒无法避免,加上盗贼横行,宾客进见又没有准确时候,要是还不拆毁围墙,就因为没地方收藏财礼而加重罪过了。”
士文伯将子产的话回复给晋国正卿赵武,赵武认为子产言之有理,派士文伯回去给郑简公一行道歉,承认是因为自己没有能力把事情办好,并与晋平公一起用更高规格的礼仪接待了郑简公等人。
“敬谢不敏”表达的是一种委婉而不失礼貌的拒绝,虽然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并不是每个人每一天都有时间和精力去帮助他人的,如果遇到力所不能及的请求,不应该打肿脸充胖子,而是要直言自己没有能力办好对方的请求,坦诚地把原因说明白,从而获取对方的谅解。如此既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又不会让对方感到难堪。
成文用法
“敬谢不敏”指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多作推辞做某事时的婉辞。紧缩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补语。
运用示例
茅盾《新性道德的唯物史观》:“所以新性道德若有敬谢不敏的时候,换言之,即在新性道统治之下而两性间仍有悲剧发生时一一正足以证明新性道德实是活的生活条件所造成的性道德,而非出于一二人的空想。”
郭沫若《洪波曲》:“假设我们要拿着‘一个主义’的尺度来衡量人才;那我就敬谢不敏;实在连一打也找不到。”
周信芳《唱腔在戏曲中的地位》:“进一步说,现在的派字,究竟是真艺术换来的,抑是捧起来的?再问一句,现在的派,能成派不能成派?我只好敬谢不敏,怨难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