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应用数学

更新时间:2024-07-02 20:32

数学与应用数学(Mathematics and Applied Mathematics)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数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发展历程

1984年,教育部对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进行了规范,正式颁布了高等学校工科本科专业目录,应用数学专业正式设立,属应用理科及力学类专业。

1986年,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及毕业生使用方向介绍》中,原工科中的应用数学、计算数学、工程数学、运筹学、信息论专业调整为应用数学专业,并设置了归属理科的数学专业和应用数学专业。

1989年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简介(理工、农林、医药)》中,数学(理科0101)专业和应用数学(理科0103)专业属理科专业,应用数学(工科2101)专业属工科专业。

1993年,教委高等教育司编写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中,原数学(理科0101)、数理逻辑(理科特05)专业合并为数学(070101)专业,原应用数学(理科0103)、经济数学(理科试02)、经济应用数学(理科另01)、应用数学(工科2102)等专业合并为应用数学(070102)专业,均属数学类专业,学科门类为理学。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将原数学、应用数学、统计与概率(部分)、数学教育专业合并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专业代码为070101,属数学类专业。

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202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理学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70101,属数学类专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科学与文化素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够适应数学与科技发展需求进行知识更新,能够在数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或在科技、教育、信息产业、经济金融、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等工作的人才。

培养规格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参考总学分:总学分为130~170学分。

1、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

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爱国、诚信、友善、守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保护世界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能够适应科学和社会的发展。

2、业务方面

(1)接受系统的数学思维训练,掌握数学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较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2)具备数学研究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3)了解数学的历史概况和广泛应用,以及当代数学的新进展。

(4)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5)熟练使用计算机,并掌握1门外语。

(6)师范类毕业生还应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具有教师职业的基本素养,以及一定的教学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根据自身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科特点和区域特色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在上述业务要求的基础上,强化或者增加某些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3、体育方面

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知识体系包括通识类知识、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性教学等。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特点,课程体系由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跨专业选修课程、实践类课程和实践环节等构成。选修课程由各高校根据自身的专业定位与特色自主设置。

专业核心课程学分不少于除通识课以外总学分的60%。

实践类课程和实践环节学分不少于除通识课以外总学分的20%。

理论课程

除教育部和各高校统一规定的教学内容外,建议还应包含大学物理(含实验)等。

(1)核心知识领域

分析学、代数学、几何学、随机数学、计算科学、运筹与控制、信息科学等。

(2)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统计、常微分方程。

专业主干课程: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各高校须从下列3组课程的至少2组中选取至少6门课程作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主干课程:

A组:抽象代数、微分几何、拓扑学、初等数论。

B组:偏微分方程、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泛函分析、数学建模。

C组:数理统计、随机过程、离散数学、数值分析、运筹学、控制论基础。

师范类院校还需规定数学教育为主干课程。

实践教学

主要包括学术与科技活动、课程设计及实验、毕业实习、社会调査(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应当建立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专任全职教师人数不少于15人。生师比不高于18:1。

教师队伍中应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或者专业带头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不低于30%。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不低于60%,35岁以下专任教师必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低于30%,至少1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所有专任全职教师必须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在编的主讲教师中应全部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并通过岗前培训;兼职教师人数不超过专任全职教师总数的1/4。35岁以下实验技术人员应具有相关专业学士及以上学位。

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师应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且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人数原则上不超过6人。

忠实履行教书育人职责,主动承担教学任务,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关心学生成长,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对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

具有数学学科或相关学科的教育背景,熟练掌握课程教学内容,能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特点、学生学习情况,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因材施教、注重效果。

用科研带动教学。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学术水平,掌握数学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课外学术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建立基层教学组织,健全教学研讨制度,实施教师上岗资格制度。实施青年教师助教制度、试讲制度、培养计划,使青年教师能够尽快掌握教学技能,传承学校优良教学传统。

设备资源

基本办学条件:基本办学条件参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规定的综合类和师范类的合格标准执行。鉴于数学学科的特点,还应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提供相对独立的办公场所。

教学设施要求:

(1)教室及教学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能够满足教学需要。教学设备有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

(2)实验室设备能满足教学需要,装备有较先进的硬件、软件配置的计算机并与国际互联网相连,学校还应配备有一定数量的中小型计算和信息处理设备,保证学生的上机和实验需求。

(3)有相对稳定的专业实习和教学实践基地,以满足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基本信息资源:通过手册或者网站等形式,提供专业培养方案,各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考核要求,毕业审核要求等基本教学信息。

教材及参考书:原则上专业核心课程应采用正式出版的教材,并推荐教学参考资料。

图书信息资源:学校应提供必要的教材、参考书和工具书,生均专业图书量不少于50册,每年生均专业图书进书量不少于2册。学校应提供数字化专业文献资源、数据库和检索工具,以及一定数量的网络教学资源。

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能够保证教学日常运行支出,能满足专业教学、建设、发展的需要,且年教学经费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稳步增长。

已建专业每年正常的教学经费应包含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人员经费、实验室维护更新经费、专业实践经费、图书资料经费、实习基地建设经费等。新建专业除固定资产投资外,还应保证一定数额的专业开办经费。

质量保障

应在学校和学院相关规章制度、质量监控体制机制建设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建立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和学生发展跟踪机制。

有教授每学年给本科生上课的保障机制;有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教学要求;有完善的评教制度;有专业基本状态数据监测评估体系,能够开展专业评估;有专业学情调查和分析评价机制,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综合发展进行有效测评;有完善的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机制。

能够有效征求毕业生、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意见和建议,及对毕业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评价,评价信息得到有效利用。

定期举行学生评教和专家评教活动,及时了解和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定期开展专业评估,妥善解决专业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培养模式

(一)明确培养目标。基于新课改背景,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明确人才培养多元化目标的革新方式,实现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构建。明确培养目标,需要在多角度定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院校需要对专业优势与特色进行充分体现,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与市场需求,科学定位人才培养方向。通过数学师资、数学应用人才等多角度的培养目标定位,提升院校专业教学培养目标的有效性。

(二)优化培养方案。以专业教学中的传统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通过教育工作者的总结与完善工作,实现培养方案的有效优化。优化后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够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方法与教学机制,为学生提供强化其实践能力的平台,使新课改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能力教育全面融入专业教学中,提升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丰富性与教育实效性。

(三)完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层面注重科学性与应用性,整合现有课程与新型应用性能力培养课程,避免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保证学生专业课程开展的有序性与合理性,均衡安排学生的每学期专业课程,使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课程层面的基础保障。还需要优化课程结构形式,综合课程群、模块与平台等教学内容,实现课程结构的层次性。

(四)革新教学方法。借助本原教学法与研究性教学法,实现专业教学方法的全面创新。专业教学可以利用本原教学法,加强专业日常教学的实用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融入科研性内容,加强学生的研究意识,使其数学应用更加具有方向性,提升其实践应用能力,促进院校专业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五)健全评价制度。借助教学、学习与科研等方面的评价内容革新,实现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与过程性评价体系的有效构建。

在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将“与时俱进”的意识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全面有效的数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系和架构,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创业能力是数学专业教学的重要导向,注重数学软件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多实习、见习实践环节,积极努力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素质和应用实践能力。

(1)鼓励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优质的实用教材,重构合理的课程体系;(2)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建立多样化的人才队伍;(3)发挥数学专业的应用性;(4)完善本科生“双导师”制度;(5)将产学研相结合,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6)实施“分流式教学、分类式指导”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四个回归”指的是“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在“四个回归”指导下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应:(1)将“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观念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观念,把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作为专业改革的核心目标;(2)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以导引趣,以疑引趣,改变学生对数学的偏见,让学生“回归常识”,体会数学之美,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力;(3)倡导和推广“探究式教学”。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本科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改变,把“实践”与“知识”统一起来,进而对知识的理解得更透彻,对能力的提高更突出;(4)将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融入数学专业课程教学。以数学实验为依托的教学,不仅将课本上枯燥的定义、定理和方法直观地传授给本科生,而且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技术,使得抽象事物变得直观,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数学理论的构建过程,最终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

发展前景

人才需求

应用数学专业属于基础专业,是其他相关专业的“母专业”。无论是进行科研数据分析、软件开发、三维动画制作还是从事金融保险,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化工制药、通讯工程、建筑设计等,都离不开相关的数学专业知识,数学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的联系紧密,数学专业知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考研方向

可报考数学、计算机、经济、管理、统计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

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面向科技和教育部门,从事数学教育研究和教学等方面的工作,可从事普通中小学、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各种教育培训机构的数学教师,也可到各类企业从事数学应用、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基金管理和数据处理等工作。

开设院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