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明道

更新时间:2023-01-21 16:18

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 ,对文学作品中“文”与“道”关系的概括说法 。

历史起源

文以明道的思想 ,早在战国时《荀子》中已露端倪。汉代的扬雄则进一步提出了作者要遵循自然之道的问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设有《原道》篇,更加明确地论述了文以明道的问题,强调文是用来阐明道的。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和柳宗元都主张文以明道,韩愈重在提倡“古道”,以恢复自魏晋以后中断了的儒家道统;柳宗元比较注重治世之道,从社会需要出发,重在经世致用,比韩愈的道较有进步意义。

名人看法

欧阳修

宋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欧阳修 对这个问题的论述,沿着韩愈的方向又向前发展了一大步。他反对“舍近取远,骛高言而鲜事实”,主张从日常百事着眼,并且主张“载道”要能“载大”,即载历史上和现实中与国家、社会有关的“文”的相对独立性,指出有德者未必有言,强调应当“文与道俱”,反对因重道而轻文。宋代理学家们不是重道轻文,就是将文与道对立起来。

周敦颐

北宋的理学家周敦颐是第一个明确标榜“文以载道”的人,但他所说的“文以载道”,与唐宋古文家不同。他把文当作道的运载工具,“载道”如车载物,车是车,物是物,这比起古文家文道结合的主张显然是一种倒退。理学家所说的“道”,也与古文家不同,他们的“道”杂有心性义理之学的内容,其哲学基础是唯心的。

程颢程颐

周敦颐之后,程颢程颐将其重道轻文的主张,向更加片面的方向发展,甚至认为“作文害道”,完全把文和道对立起来。南宋理学家朱熹则把文看作是道的附庸和派生物,他主张文统一于道,认为“道外无物”,没有离开道而存在的文,文是道的表现形式或反映。这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看,有其合理的内核,但也带着理学家排斥纯文学的偏见。程、朱之后,理学成了儒家的正统,在其后的几百年中,对文道关系的种种意见,便主要表现为宣扬理学与反对理学的斗争。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反理学的斗争十分激烈,李贽对于“假道学”的批判,在当时曾产生了重大影响。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等人,都大力反对雕虫篆刻的形式主义作品,主张明道致用。他们所说的“道”,与理学家脱离实际、空谈心性的“道”是不同的。清代的章学诚,对六朝以后关于文道关系的论争作了总结,他的《文史通义》有《原道》三篇,专门论“道”。他反对“舍天下事物人伦日用,而守六籍以言道”,这是他论道的基本观点。其基本精神,就是从实际出发为文章,使文在社会生活中起作用。这样的文就符合道,这就是文与道的统一。章学诚也很重视文的特点与规律,肯定文自有其本身的特殊规律,不是道的附庸;因而他也不同意“文贵明道,何取声情色彩以为愉悦”的说法。在封建社会的文论家中,章学诚的文道统一论,被认为是古代文论中比较突出的。

柳宗元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推崇先秦两汉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经典及《庄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学习借鉴,博观约取,以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寄”的传统。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喻诗的主张一致。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

韩愈

韩愈在散文创作方面极力主张“文以明道”,倡导文章的一种社会政教公用性,但是与他之前的像独孤及等人相比,韩愈重视文章的语言艺术,和一种内在的“气”,所以他又提出了文章的“养气说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