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心理学

更新时间:2024-01-07 08:46

《文化心理学》是2007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炳全。

简介

文化心理学是心理学的最新研究领域之一,它是研究心理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的学科,它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文化和心理之间的相互整合的机制。

文化心理学是研究文化传统与社会活动的调整、表达、传递以及渗透与影响人类心理生活方式的学科,它涉及主观与客观、自我与他人、心理和文化、个人与生活环境等诸多领域的内容。

文化心理学有两个最基本的前提:人类的生活受制于自身所生活的社会文化情境;文化本身又是人类创造性活 动的结果。

本书是笔者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经进一步加工整理完成的。这是迄今我国第一部系统介绍和研究“文化心理学”的学术专著:不仅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开拓性,而且对于人们较为全面地了解和开展文化心理学研究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本书从多视域、多维度对文化心理学进行了探讨,基本展示了文化心理学的完整面貌。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学取向,它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上都有很大突破,这对于我国的心理学研究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特别是它以文化为中心,强调文化的作用,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理论体系极具启发与指导意义。

范畴

1.文化人类学:关注社会文化的特征以及运作。

2.跨文化心理学:以不同文化下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方式的异同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些异同的文化背景及心理含 义。

3.文化心理学:研究文化对人的心理的影响。

研究对象

1.文化对生理活动的影响。

2.文化与信息加工的机制。

3.文化与符号表征。

4.文化与社会。

5.文化多元性的影响。

研究的领域

(1)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Gould 和 Kolb(1964)最早定义了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概念,认为个人主义是一种以个体自己为最终目的、认识到自我和自己的决断以及不能容忍社会压力之下的从众的信念。鲁克斯(Lukes 1973)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概念的主题,认为它包括重视个人尊严与自我发展、自主与个人隐私,同时强调个体是社会的基础。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相反,集体主义则是一种以强调内团体(为核心的信念),它关注内团体的目标与需要胜于个体自己,强调团体的规范与责任,而不是个体自身的快乐,并且乐于接受他人。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测量

何友晖(Hui)和垂安迪斯(1988)构建了一个个人主义 — 集体主义量表(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Scale 简称IC),从个体对待配偶、父母、亲戚、朋友、邻居及同事的态度等六个方面衡量一个人的集体主义倾向。他们还以此为工具证明了这一人格结构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影响

服从性

来自集体主义文化的人有较高的服从倾向。梁爵(Leung 1986)在研究到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时就发现,在他们处理与导师的关系时,服从的倾向要远高于美国学生对导师的服从。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更愿意求助于来自上下级的帮助,而不象美国学生那样求助于同级的朋友。

自我概念

马库斯认为,东方文化中依赖型的自我结构使得自我的内容延伸到了与自我关系密切的他人。对中国人来说,自我在一定程度上与内团体重合,因此在处理与外界的关系时往往以内团体为准。中国人所谓的内团体包括父母兄弟以及朋友同事等诸多与个体关系密切的人。

(2) 社会行为

在解决现实中的人际冲突时,集体主义者更倾向于用协商的方法,而不象个人主义者那样更多地求助于法律。在社会知觉与人际交往方面,集体主义者看重团体的欢乐与和谐,而个人主义者强调竞争和控制他人。

独立型的自我(Independent View of the Self)是西方文化中自我的主要表现形式。这种形式的自我强调个人的独立自主, 关注个人的特点和目标,鼓励—个人的成就和实现,看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反对顺从一致。大圈表示自我,小圈表示特定的他人,X表示自我和他人各自的属性。

依赖型的自我(Interdependent View of the Self)

马库斯认为依赖型自我看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强调集体的目标和团结,认为关系和责任是社会中最主要的东西,反对人的自私自利。这种自我结构常常出现在亚洲和一些第三世界的文化中。

(3)文化与归因

基本归因偏差

从内部对行为加以归因,忽略行为产生的外部原因。但是,一些研究表明这种偏差主要出现在强调个体自主的西方文化中。因为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一个人被看成是独立自主的,他或她的行为反映了其内部特点、动机和价值观。

中国、日本和韩国这样的国家中,因为强调的是团体以及个体从所属社会团体中获得的自我感。这时候问题就出来了:是否强调个人自由和自主的西方文化通过社会化,使其成员偏好内在归因而不是情境归因呢?研究证实了上述的猜测: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人的确更偏好对他人做出内在归因,而相比之下,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更偏好作出情境归因。但是如果认为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从不进行内在归因,则是错误的。

行动者和旁观者差异

发现在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韩国被试和美国被试并没有太大差异——都对自己的行为都做出了情境归因,区别就在于他们以一种自己熟悉的方式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美国人更有可能认为另一个人的行为是由其人格所引起的,而韩国人更有可能认为他人的行为是由情境引起的。

自利偏差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谦逊和人际和谐,可以预期,中国学生会将他们的成功归结于他人,比如他们的老师或父母,或者情境中的某些方面,如学校的教学质量很高。正如所料,美国被试比中国被试更加地将成功归因于自己;中国学生将他们的成功归结于情境中的某些方面,这正好反映了他们所属文化的价值观。

公正世界:在一个大多数人都倾向于相信世界是公正的文化中,经济和社会不平等会被看成“公正”的。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相信穷人和弱势群体之所以所得较少,是因为他们本来应该得到的就少。因此,公正世界归因可以被用来为不公正进行解释和辩护。一些研究显示:在贫富分化极端严重的文化中,公正世界归因比在财富分配比较公允的文化中更为常见。

(4)文化与思维方式

辨证思维:

中国人的辨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变化论从世界的变化性出发,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

逻辑思维:

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统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

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来源

社会背景

古希腊社会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的为主的社会;而古代中国社会却截然相反,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

社会认知系统

东西方不同的哲学和认识论在社会历史背景中建构了不同的心理学理论。中国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中国人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相反西方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

生态背景

中国文化基于农业社会,这种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等级社会,强调等级与和谐;与中华文明形成鲜明对比的希腊文明则不完全依赖于农业。由于生态环境的原因,他们对狩猎和捕鱼的依赖较大,而这些产业对个人特征的要求更高,所以为了适应这种生态环境,西方人的思维取向是个人式的,与中国人人际式的取向不同。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