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人类学

更新时间:2022-07-21 14:47

文化教育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 of education),亦称“教育人类学文化学派”。教育人类学最早形成的流派之一。批判传统教育过于重视教育过程的心理学基础和社会方面,强调根据文化背景分析教育过程和学习问题。代表人物为美国学者乔治·D.斯平德勒和索伦·K. 金博尔。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发展较快。理论上,受科学哲学家托·库恩的影响,把文化概念作为一个“范式”引进教育领域,注重以文化的理论分析教育过程,试图形成教育的文化理论;把教育界定为文化传播与文化获得过程,确认教育事实应放在文化背景上进行分析;文化与人格的形成,文化与学习,文化与学业成败的关系为中心研究问题。

方法上,系统采用人类学的实地研究与参与观察法,强调定性分析。美国学者休伊特为早期倡导者, 在《美国人类学家》杂志上发表《人类学与教育》和《教育的种族因素》两文。1928年,美国人类学家弗朗兹·博厄斯根据体质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资料,论证学业成绩的差异可归因于文化差异,而不是生物学的或地理学的差异。英国人类学家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斯基则批驳了通常认为非洲人的智商低于欧洲人的观点,认为学生学业失败是由于学校教育忽视了学生的文化背景。斯平德勒 1946年在《教育杂志》上撰文探讨人类学与教育的关系;1963年发表《教育与文化:人类学的探讨》一书,把“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定为研究的基本问题,标志着学派的形成。1974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人类学与教育丛书》,列入索伦·T.金博尔著的《文化与教育过程:一种人类学观》。作者以人类学的视野和文化的范畴,系统地探讨了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学习问题与文化背景的关系;社区与国家发展的教育因素问题以及教育政策问题。同年,斯平德勒主编的《教育与文化过程:教育人类学探索》及其第二版(1987)的问世,标志着该派在理论上的成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