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1-11 17:11
所谓文化整合,是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文化整合的概念起初由文化人类学、文化社会学界提出并关注,后渐为地理学者重视并开始研究,也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化整合”一般用于经济领域,指企业间通过吸收、学习,创造优良的企业文化。
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是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文化整合与政治、经济因素有密切关系。如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殖民地人民由于共同的经济生活和政治斗争,导致了美利坚民族文化的兴起。我国政府推行各民族平等的民族政策,有利于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交流、吸收和整合。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特别是接受现代文化的人口增多,大大加快了文化整合的速度。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口大规模移动,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整合。先进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在文化整合中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先进文化是指各种文化中优秀、合理、符合时代要求的部分。中原汉族先进的农耕技术传到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后,推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语言是文化整合的重要媒介,如我国大力宣传推广普通话,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整合。如美国作为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形成了有别于西欧文化的美国多元文化。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频繁,大批农民进城务工,也促进了我国地域文化和城乡文化的整合。
文化整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对比选择和体验吸收,逐渐实现融合。
经济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构成,区域经济决定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但是,文化并不是随经济亦步亦趋地发展。文化有自己的独立性,一旦形成,就有其相对稳定性。文化除受经济的根本作用外,还受历史积淀、传统演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个地区过去经济发达,后因多种因素落后了,其文化影响力仍可能因惯性持续很长时间。政治等社会环境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地理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而影响当地文化进程。一方水土育一方人,风萧萧兮易水寒,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地理环境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地人们的性格和心理。
关系
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对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支撑作用,不同的区域经济孕育出不同的地域文化;而地域文化环境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总是体现出受不同类型地域文化影响的深刻印记。作为非上层建筑层面的文化,属于非正式规则的文化,它经历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公共选择后,最终积淀在这个地区的血液里,然后,又由一代一代人承袭下去,构成了这个地区的文化底色、社群特色和民族特质。人们往往把这种文化称之为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具有非常持久的稳定性,它是一个地区、一个社群、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和文化的根。没有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就没有存在的土壤。因此,传统文化在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稳定、平衡、协调的作用。下面,以几种具体的地域文化来说明传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概述
地域文化环境是经济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前提。在经济运行中,每一个活动主体都无可避免地感受到文化背景的深沉力量。文化背景的差异,总是通过经济活动的方式、规模、层次曲折地反映出来。在当代,文化力量对于经济效益的作用日益显著,一方面,人们享受着文化背景所赐予的灵感和力量;另一方面,他们也日益感受到消极文化所带来的惰性与锁定效应。
精神力量
地域文化本身具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现代市场经济绝不是没有主体的单纯经济运作过程,而其主体就是具有健全的经济理性和道德约束的人。经济发展离不开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一定的经济土壤必然生长出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当地域文化经过挖掘、整合、归纳、成型,被群众所认可进而深入人心之后,它就会成为一种粘合剂,使广大干部群众团结起来,树立起共同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从而对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时时刻刻发生影响和作用。不同的地域文化也塑造不同品位的人,不同品位的人创造出有着质的差异的生产力的其它要素,进而影响到经济发展、社会兴衰。地域文化一种生产力。因为经济成果并非一种单纯的物质加机械、资源加资金,而是包括文化教育、思想精神、科技智慧等因素的综合凝结。社会历史的发展实践表明,经济需求有着明显的文化导向,这种导向逐步由原来以经济价值、经济消费为中心转变到以心理、道德、社会及审美等精神价值为中心。用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的话说,就是由原来只能满足少量基本物质需求的经济,转变为力求满足永无止境的各种精神需求的经济,这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表现尤为突出,成为社会的发展趋势。
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一般来说,先进的文化造就发达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只能伴随着贫困的经济。例如,长江三角洲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中,历史传统、科技人文等地域文化因素即是重要一方面。但也有例外。日本文化是一种拿来主义式的文化,这种文化是把外部的东西拉至内部,呈现出典型的缩小意识。所以在历史上日本把自己的文化教授给外国的很少,日本文化史又被称为外国文化学习史。然而,正是这杂合式的“反求优化”的文化导致了日本在近代的崛起。深圳的文化也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化杂合体。
市场化、全球化和网络化将最终合地域文化淡化直至消亡。当今信息社会使得处于不同地域的居民面对着共同的生活境遇,不在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再也不是像过去那样与自己完全不相关了。全球化的浪潮,把不同地域纳入到同一的、全国性的、甚至全球性的体系之中,从而促使人们的眼光从狭隘的、封闭的视野中摆脱出来,而把更遥远的地域范围作为自身的关注对象,对更遥远的地域出现的文化现象发生兴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地的文化正逐渐脱离产生它的特定社会语境,转而成为一种“浮动的符号”,直接进入其他不同地域的文化语境,并融入一个巨大的全球文化网络之中。在许多连生活必需品还仍然匮乏的乡村和城市,人们却可以收看到卫星电视、音乐电视、有线电视和色情电影或收听到世界来自各个角落的无线广播,可以通过网络连接整个世界。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我们各地的地域文化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全球化浪潮和信息网络不仅是摧毁“一切万里长城”,“打破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的强大力量,而且也是摧毁地域文化边界的一种最锐利武器。当地域文化被商业化的文化生产机制加以大众化的制作、改造之后,它原有的地域局限性和特殊性等特征就会被无情地、彻底地削平,从而具有了平均性、同质性、大众性、普适性的特征。这时,传统的抱死守旧和全盘西化都会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市场化、全球化和网络化要求我们建立兼容创新的地域文化形态。这是一种科学文化的整合与文化的生命接续方式,促使地域文化形态不断地对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世界的先进文化进行优化选择、整合吸收,在吸收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