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6 16:38
周宪,男,生于江苏南京。先后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1982)、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哲学硕士,1985)、南京大学中文戏剧学专业(文学博士,1988)。现为南京大学校长助理,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兼任教育部中文学科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美学学会会长,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曾赴韩国崇实大学讲学(1994),获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赴意大利做合作研究(2000),为美国杜克大学访问教授(2006年)。
主要学术兴趣集中在美学、文艺学和文化研究等方面。著有《审美现代性批判》、《20世纪西方美学》、《审美是美学?》等,主编“现代性研究译丛”、“文化与传播译丛”等。
本书采用文学社会学的方法,对19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现状和历史发展作了系统分析。全书以审美文化为研究对象,依据中国当代文化的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三元格局,着重解析了传统审美文化向当代审美文化诸多层面的转变,透过文化分析的棱镜,讨论从文艺大众化到大众文化、主体角色转变和趣味的发展,进而审视了全球化、媒介文化和消费文化。同时,对当代热门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展开了专门分析,在些基础上描述了晚近从审美文化研究向文化研究转变的历史轨迹。
序言
导论
一 文化的概念和文化社会学
二 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变
三 文化生产——接受模式
第一章从传统走向现代
第一节 文化的历史形态及其转变
一 从原始文化到古典文化:整合转向分化
二 从古典文化到现代文化:和谐转向冲突
三 从现代到后现代:“去分化”现象
第二节 多元并存的中国现代文化
一 多元并存的文化结构
二 大众文化的“三部曲”
第三节边界的消解与类型的重组
一 传统的类型和边界
二 边界的消解和共享文化
三 类型的重组
第四节 意义及其历史范式
一 作为美学热点的意义问题
二 意义的历史范式
第五节仿像对传统意象的冲击
一 意象与中国传统审美趣味
二 仿像文化
三 仿像对意象的消解
四 仿像的文化本质
第二章 审美文化的历史分化
第一节 审美文化的民主化与相对剥夺
一 从文艺大众化到大众文化
二 共享文化与公共领域
三 民主化、多元性和相对剥夺
第二节 主体的分化与角色危机
一 角色的分化
二 传统角色的危机
三 新角色的形成
四 “先锋”与“后卫”
第三节 趣味的分化
一 趣味与社会变迁
二 趣味的社会学结构分析
三 趣味的互动结构
第三章 全球化与文化的本土化
第一节 全球化——新的语境
一 现代性的扩张
二 晚期资本主义
三 后殖民主义
四 文化冲突论
五 西方的衰落
第二节 全球化格局中的中国文化
一 全球化的中国视野
二 面对全球化的自我困境
三 文化“失语症”?
第四章 文化的媒介化与工具理性
第一节 面对媒介
一 从面对面转向面对媒介
二 大众传播的文化反思
第二节 审美文化中的工具理性
一 工具理性对表现理性的凌越
二 从主体性到技术崇拜
三 技术对文化:一把双刃剑
第五章 消费社会及其意识形态
第一节 理想主义文化的式微
一 理想型文化与世俗型文化
二 中国审美文化向世俗化的转变
第二节 世俗文化的时代
一 告别崇高: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兴起
二 告别悲剧:“喜剧时代”的来临
三 告别诗意:“散文时代”的到来
第六章 “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第一节 何谓日常生活审美化?
一 “后革命的”消费文化
二 “体验”与“品味”:谁的审美化?
三 作为日常生活审美化主体的中产阶级
四 进一步的问题
第二节 日常生活的美学批判
一 日常生活的日常性
二 审美乌托邦
三 游戏的狂欢
四 游击战策略
五 日常生活审美化
第三节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反思
一 生活与艺术的分合
二 如何看待日常生活审美化?
第七章 从审美文化研究到文化研究
第一节 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
一 文化研究的知识政治
二 范式转换中的资本流动
三 知识本土化与理论生产
四 文化研究的命运
第二节 文化研究是学科还是策略?
第三节 文化研究:精英和民粹的冲突
一 精英文化观的困境
二 民粹文化观的尴尬
三 本土文化语境与二元对立模式的超越
第四节 文化研究与二元对立思维
第五节 文化(知识)场的资本争夺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