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26 17:12
文县疣螈,asperrimus wenxianensis Fei,Ye et Yang,1984,两栖类,属有尾目,蝾螈科,疣螈属。雄螈全长126毫米~133毫米,雌螈105毫米~140毫米,头长宽几相等。文县疣螈俗称“山娃娃鱼”,是中国特有珍稀两栖生物,主要分布于甘肃文县、贵州雷山、重庆云阳、湖南桑植、湖南浏阳和四川平武、青川的狭窄区域的山体。其一般生活在海拔1000—1400米的林木茂密的山地,成体多以陆栖为主,喜阴畏光。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文县疣螈雄鲵全长126~133mm,雌鲵105~140mm。雄性吻肛长:70.2-73.6毫米,尾长:55.1-67.4毫米,头部长度:15.2-16.8毫米,头部宽度:15.1-16.9毫米;前肢长度:21-22.6毫米;后肢长度:21.3-22.8毫米。头部扁平,头长宽几相等,吻端平直,鼻孔近吻端,无唇褶;皮肤很粗糙;头背面两侧脊棱显著,从吻端延至头后侧;体背、腹面及尾部满布大小较为一致的疣粒,体两侧的瘰疣较为密集。四肢较细,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相遇或略重叠;前足4指,后足5趾,指、趾较扁平。
文县疣螈生活在海拔1000—1400米的林木繁茂的山区。隐藏在保存完好的森林、有大石头附近的小池塘下。 池塘底有淤泥。、水是小于1米深。、生长在草茂密的池塘周围。
文县疣螈成螈以陆栖为主,5月常在静水塘及其附近活动,多隐匿在石隙或土洞内。成体捕食蚯蚓、蜈蚣和多种昆虫。幼体以水生昆虫及其他小动物为食。
分布于中国甘肃(文县),四川(平武、青川、剑阁),重庆(云阳、奉节),贵州(雷山),湖南(桑植、浏阳),安徽(越西)。
文县疣螈3月底出蛰,随着气温升高和降雨量增加,开始向繁殖场迁移。通常是雄性先迁入繁殖水塘周围的陆地上占区后,雌性才迁入,但雌性产卵后即迁出,而雄性迁出通常在繁殖末期。繁殖期性比明显偏雄,雌雄性比先逐渐升高,后逐渐下降,在5月中下旬达到最高。 求偶时雄螈占主动,并伴有竞争现象。求偶、交配和产卵均在繁殖水塘周围的陆地上进行。产卵环境颇为一致,一般在腐叶间或以腐叶覆盖的泥土上。体内受精,雌螈纳精后即开始选择产卵位点,然后筑巢,产卵多在筑巢后24小时开始。从纳精到产下第一粒卵的间隔约为48小时。产卵时间多在傍晚至次日黎明,集中在20:00~次日4:00,昼时较少见到。每次产卵1粒,雌螈产卵期长达(26.8±1.3)天,产卵量在(42.8±11.9)粒左右。窝卵数与成体大小成正相关, 刚产出的卵近球形,周围由一层卵外胶次膜包裹,卵外胶次膜在(5.1±1.3)天后消失。卵由内层的胚盘和外层的卵胶囊构成。初生卵单粒重0.203(0.098~0.233)克,卵径为(4.2±1.8)毫米。动物极浅棕色,植物极乳白色,中央具胚盘,由于地心引力作用胚盘总是向下。 精子除可见头部、颈部和尾部外,其他结构不明显。
文县疣螈大别亚种(Tylototriton wenxianensisdabienicus sp. nov)分布于中国河南省大别山区。
鉴别特征:头长远大于头宽;四肢较短,前后肢贴体相对指、趾端不相遇;前肢前伸,指末端达眼前角;泄殖腔孔周缘橘红色。
濒危因素
(1)5.12汶川大地震,四川和甘肃一带文县疣螈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地震发生赶上其繁殖期高峰,地震及余震引发大量成年疣螈放弃交配或无法正常交配,山体滑坡等原因毁坏了其繁殖时喜阴、好凉、密度大的树林,河道的改道或断流,造成部分已孵化幼体无法入水,毁灭性打击导致文县疣螈数量剧减。
(2)湖南、贵州、甘肃等文县疣螈栖息地从2009年2月起,遭遇最长达8个月的旱情,使得文县疣螈水陆两栖的环境范围越来越小,加上成螈自身迁移能力弱,对生活环境依赖很强,数量锐减。
(3)依据专家已有调查,海拔在1000~1400 m的潮湿森林地或农林混交区也是适合茶树生产的区域,人们不断扩大种茶面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用柴薪进行生活能源消耗并加工农产品,缩小其生存空间,破坏了文县疣螈生存的环境。(右图册)
(4)工业化进程加快,空气污染与大量生活、工业废水造成水体污染,使文县疣螈丧失了良好生存环境。
(5)文县疣螈风干后易被误为中药中的“蛤蚧”, 蛤蚧市场零售价格在30-100元/对,在文县疣螈繁殖季节,文县疣螈曾一度被捕捉贩卖为“假药”。
(6)文县疣螈通体发黑,背部线条突出,爬虫爱好者昵称其为“黑麒麟”,从而遭到人为大量捕捉,用以出售观赏,因此造成种群数量减少。
保护级别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易危(VU),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