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7 02:35
文学虽然是语言的艺术,但文学与语言学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科。这是一本具有自己的角度、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语言的著作。它的付梓不单单说明又有一本好书问世,在某种程度上还表明了当代文学研究将跨越对西方文论的横向借鉴的自我构建的开始,标示着中年一代理论家在认真、刻苦的理论探索中正日益走向成熟。
鲁枢元,男,生于1946年1月,祖籍河南省开封市,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现任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生态批评研究中心主任;曾任郑州大学、海南大学教授及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客座教授。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文艺学跨学科研究,在文学心理学、文学言语学、生态批评及生态文艺学诸领域有开拓性贡献。坚信性情先于知识、观念重于方法,学术姿态应是生命本色的展露。主要著作有:《创作心理研究》(1985)、《文艺心理阐释》(1989)、《超越语言》(1990)、《精神守望》(1998)、《生态文艺学》(2000)、《生态批评的空间》(2006)等。主编有《文艺心理学著译丛书》、《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生态批评学术资源库》等。1988年被国家人事部遴选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序
本卷说明
超越语言
第一章:语言的干涸
1.1 古老的岔道
1.2 一步跨过大西洋
1.3 大鱼骨头
1.4 气氛型信息复现
1.5 反叛结构主义
第二章:寻找绿洲
2.1 艰难的转折
2.2 回到索绪尔的起点
2.3 理解的门槛
2.4 文学言语学
2.5 操斧伐柯
第三章:回溯泰一
3.1 风格的零点
3.2 在言语的下边
3.3 生命与语言
3.4 沉寂的钟声
3.5 论“铟媪”
第四章:裸体语言
4.1 重提言语起源
4.2 文学的原始细月包
4.3 从司汤达到布勒东
4.4 袒露内部语言
4.5 潜修辞
第五章:精神的升腾
5.1 突破与超越
5.2 三分法
5.3 “超语言学”
5.4 英伽登的天空
第六章:场型语言
6.1 线·面·场
6.2 说“神韵”
6.3 言语格式塔
6.4 西蒙的调色盘
6.5 开发右脑
第七章:诗性的天国
7.1 言语的天地
7.2 灿烂的感性
7.3 打通心灵的囚牢
7.4 语言的狂欢
7.5 瞬间伊甸园
第八章:汉语言,诗语言
8.1 那辉煌的银杏树
8.2 语言与传统
8.3 汉语言的诗性资质
8.4 从“血战”到“服从”
跋
克隆与语言
言语与色彩
语言与混沌
修辞学与人类生态观念
汉字“风”的语义场与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
批评的修辞学平台
倾听言语的深渊
文学创作与话语的私有性
语言学与文学
学术延伸
身体与语言发生黄侠
色彩言语:文学家的心理奥秘张婷婷
私人感觉与个人化表达潘华琴
修辞论视角与“新时期”文学批评张红军
“场型语言”理论与《红楼梦》研究王正康
附录:外界评论选摘
王蒙:致鲁枢元信
王蒙:缘木求鱼——读鲁枢元的《超越语言》
韩少功:致鲁枢元信
南帆:主体与符号
南帆:超越的本义
白烨:一部充满创新精神的著作——评鲁枢元的《超越语言》
刘士林:“文艺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
杜田材:建构言语新景观
陈力丹:《符号学:通往巴别塔之路——读三本国人的符号学著作》
曲春景:关于语言哲学的对话
姚文放:评《超越语言》
陈冲:也说《语言与混沌》
伍铁平、孙逊:评《超越语言》中的若干语言学观点
伍铁平:要运用语言学理论必须首先掌握语言学理论
王希杰:把握真实的索绪尔
吴世雄:评《超越语言》
宗廷虎:《20世纪中国修辞学》:鲁枢元的文学言语学研究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