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村

更新时间:2019-12-02 22:08

文峰村,原名石堂黄厝。据《宁德县志》记载:“石堂在明、清时期为宁德县青田乡安远里二十都一图的钟山景与唐山景。”到了1943年,石堂分为文峰与梅鹤两村。文峰这村名,从古遗先生韩信同石堂八景诗中的“文峰卓笔”而来。“尖新文笔倒书天,渺视群山一瓯覆。”这里山川秀美,是闽东十大最美乡村之一。

历史沿革

文峰村位于宁德市蕉城区的西部,南面为展旗峰;北面有“笑天狮子”峰;东面有笔架山峰,文笔峰,砚石山;西面有将军山峰;东北面山石多且气势滂沱,全境犹如一个石的厅堂,且本身北面有一山名为石堂山,故而有石堂之称,后因宋末元初诞生于石堂(今文峰村)的陈普出名,世人也就称陈普先生为石堂先生。石堂,在唐宋时期曾名园州,一直到民国三十二年石堂才改为文峰村,石堂的命名已有千把年的历史。

基本村情

全村由前宫坑、新桥头、大乾路、坪南楼、东山、院后畲族村、三际坑等七个自然村组成,共512户,2300多人。耕地面积41773亩,其中水田1573亩、农地810亩、山地36600亩,以农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甘薯,兼发展茶叶、林业、香菇等产业,完小学校1所,完成通电、通水,公路可达市区和屏南县。

文物古迹

①仁丰书院;②奶娘宫;③下马亭;④北上抗日集训地:文峰村,1937年冬,闽东红军在桃花溪整编后,移驻虎贝石堂集训;⑤清朝圣旨。

文峰村落集中,明、清古建筑仍保存较为完好,村内现有明清古建筑20余幢,包括元、明时期的奶娘宫,明、清时期的下马亭、陈普墓、陈普祠堂、清朝“进士第”、“将军府”、“绣楼”等。还有清朝圣旨、镀金仪杖牌、将军武官像等大量珍贵文物遗存,历史文化遗存十分丰富。

蓝天下,马头墙高低错落,文峰村古民居多少有点徽派建筑的味道。但徽派建筑是白墙黑瓦的,这儿的墙却“不施粉黛”,原汁原味地裸露着夯土的颜色,中国古代建筑的原始夯土技术在这里被完整保留下来。

徽派建筑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文峰的土屋外表粗犷,而内心却是细腻温婉的。门窗木雕精致细腻,栩栩如生,檐牙雨墙上尽是泥塑的人物花鸟,其立体构图惟妙惟肖,虽经数百年,可依然色泽明丽,纹路清晰。屋脊上还有数只“仙鹤”守望着远方,尽显当年之豪华。

古代名人

文峰村地处蕉城区最西部,四县交界的大山重岭深处,在古代交通极为不便。然而,这里民风淳朴、尚文习武,人才辈出,仅清朝两百多年,这个人口不足千人的村落,就出了2名进士、8名举人、182名秀才,“武魁”牌匾随处可见,更有“文武魁”父子登科,一时传为佳话。

①石堂先生(陈普):宋末元初著名天文学家、理学家与教育学家。他以出生在石堂村,学者尊称为“石堂先生”;②振威将军黄礼珍:道光十二年壬辰恩科中二十五

名武举人,进就挑列一等,分发本省随标以千总用,致此开始,历任福建桐山参将、金门左营游击、奉旨统领闽浙官兵、台湾水师安平协副将、台澎总督等职,其中在台任职十一年。

红色故地

在曲折的土墙深巷中,有一座老房子并不起眼,从大门走进是一个小院落,第二道门上挂着“紫宸高拱”的牌匾,这里曾是叶飞住过的地方。

1937年底,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和各县游击队共1300多人在石堂集结,进行为期两个多月的整编训练,整编整训后,改编为新四军三支队六团,从这里出发北上抗日。在石堂整训期间,团部与一营、三营、兵械厂、服装被服厂都设在文峰村,这座老房子就是当年整编部队的地方。在那峥嵘岁月里,许多文峰青年加入部队,成为部队的骨干。旧址犹在,而今后院里的桔子树依然向着四方天井之外生长着,一年又一年结出累累硕果。

诗谶八景

文峰村村口新修的“八景桥”上,刻着“八景图”和诗文。站在桥上,向远山望去,在薄雾中隐约能看到“双箸擎天”——“玉帝何年宴众仙,误遗双箸在人间。至今忘却收将去,插在南闽半壁天。”在文峰,玉帝留下一双“玉筷”,也许在山中还能找到一只“玉碗”。

还有“翠屏霁雪”“石屋朝天”“笑天狮子”“蛟潭映月”……我们不得不敬佩大自然的造物神奇和古人的想象力,然而山路难行,道阻且长,想要学先人寻山问水并不容易。文峰村正抓紧整修寻访“石堂八景”的便道,将各景点串点成线,推出传统村落文化之旅,让这些深藏的奇景渐为人知。

对于文峰,还有太多秘密被掩藏在逝去的时光里。而今,水泥钢筋取代了黄土老屋,村民住上了新楼房。值得庆幸的是,文峰的许多古建筑、古民居被保留了下来,同时文峰村以古建筑保护与开发利用和发展生态旅游为重点,加强对古建筑的修缮保护及对周边环境的整治,对每座古建筑的历史文化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后生努力各自修,不坠遗风好私淑。天开文运常循环,洙泗之滨咸拭目。”如今,古村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她,正撩开面纱,深得赞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