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

更新时间:2024-04-19 14:16

文庙,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即清代“上海县学文庙”,位于上海老城厢,今黄浦区文庙路215号,是上海城区唯一祭祀孔子的庙宇。

简介

据记载,南宋末,上海建梓潼祠,又称文昌宫,是上海有“镇学”之始,到了元代升上海镇为上海县,于是“镇学”也改称“县学”。

元朝推崇儒学,使孔子的地位继续上升。

全国掀起兴建或重建文庙之风,上海也在文昌宫的基础上修筑了孔子庙。

明《弘治上海志》中记,文庙“在县治东一百二十步”。所谓“县治”就是县衙门。上海建县后,县衙门长期固定在一个位置,没有搬迁。

今天的上海旧城里有一条叫“学院路”的路,它的旧名就叫“县前街”,它北面还有“县后街”和“县左街”,均是以县衙门的方位得名的。这样就可以确定当时上海县治的位置,同样也能确定文庙的位置,在今学院路的北面,四牌楼路的东面。

历史沿革

从小镇学到三朝圣庙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上海正式建镇,士绅唐时措兄弟于方浜长生桥东北(今丹凤路西)购韩姓房屋并改建为梓潼祠,画孔子像于祠中,又增建古修堂,作为诸生肄习之所,上海始有镇学。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分华亭五乡二十保,建立上海县。根据中国封建制度,建县后,除建造县衙门,还须修建城隍庙和文庙。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县尹周汝楫将原镇学改作县学,并令县教谕在县署东首营建文庙,未竣。次年,由乡贵万户长费拱辰出资建成,有正殿、讲堂、斋舍等建筑。

元大德六年(1302年),松江判官张纪、县丞范天桢又添筑殿轩,增设大门、学门,重绘至圣先师像于大成殿,再绘先贤像于两庑。县尹辛思仁又筑墙130尺,前通泮水,架桥于上,文庙规模具备。

元至大三年(1310年),两浙盐运使瞿霆发捐肇家浜(今复兴东路)北岸县衙(今学院路)土地,兴建新文庙。四年后(1314年),县丞王珪又将文庙迁回原址,庙制更加扩大,有天光云影池(取自南宋大儒朱熹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池中有芹洲,洲上有止庵、杏坛、盟欧渚、舞雩桥、洗心亭、酸窝、古井和焦石堂诸胜,并植古松梧竹无数。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县尹何缉还在庙左建明伦堂。僧觉元捐田荡600多庙,作为修葺费用。

明正统四年(1439年)提学御史彭勋,巡按御史肖启命知县张祯拓展文庙,遂建射亭、戟门、修斋舍、馔堂、殿庑、仪门等。明正统九年(1444年),巡按御史郑颙增建东西两庑。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知县刘琬建尊经阁于明伦堂后。明嘉靖九年(1530年),皇帝诏天下厘正祀典,改大成殿为先师庙,又建启圣祠。清顺治二年(1645年),诏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先师庙重又改称大成殿。清康熙十年(1671年),教谕陈迪建名宦词、乡贤祠。清雍正元年(1723年),诏改启圣祠为崇圣祠,封孔子五代祖先为王,故崇圣祠又称五王殿。清雍正八年(1730年),巡道王澄慧移驻上海,择文庙东南隅建魁星阁。

几经沧桑 终获新生

清咸丰三年(1853年)9月4日,以刘丽川为首的小刀会发动起义。9月7日,小刀会占据文庙,在明伦堂设行辕指挥战事。清咸丰五年(1855年)文庙毁于战火。同年在学院路旧址重建文庙时,因房梁未上便遭火灾,于是弃旧址不用,选定西城原明代海防道署遗址(即今文庙路215号),重新修建庙舍,历时一年竣工,占地计17.3亩,今日文庙即由此而来。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压境,上海县官、绅商为防不测,共邀英、法兵入城协防,将文庙作为西兵驻屯场所。清同治三年(1864)6月西兵撤防,但庙内建筑被西兵毁损大半。事后,巡道丁日昌令知县修缮文庙。1914年上海县公产经理处筹款修建文庙,并拓大成殿月台,置祭器、舞器、祭服以备祭典之需。1927年,上海特别市工务局向市政府备案,拟将文庙改建为文庙公园。1931年3月,开始兴建文庙公园,一、二期工程于10月完成后,余下工程因资金不继而作罢。之后,移交市教育局管理。同年12月,将文庙改为上海市民众教育馆。1932年6月,文庙尊经阁被改建为市立图书馆,内有藏书15300余册。

1937年8月8日,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上海50多个群众歌咏团体约1000多人,在上海文庙举行国民救亡歌咏协会成立大会暨救亡歌咏大会。会议决定在这天下午举行救亡歌咏大会,参加演唱的抗日救亡歌曲有:《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热血》《救国军歌》《救亡进行曲》等20多首,气氛悲壮热烈,十分感人。

上海解放后,于1949年5月,上海市民众教育馆由上海市军管会接管,并建立上海市沪南人民文化馆。1979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会拨款重修大成殿、明伦堂、魁星阁、崇圣祠,还重建东西庑殿,并疏浚天光云影池。1997年,南市区人民政府对文庙进行全面整修,历经数年,终于全面恢复了文庙在清代最盛时期的风貌,于1999年9月24日,举行了盛大的上海文庙修缮竣工开放仪式,并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上海市弘扬、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耀眼明珠。

布局结构

民国元年至十五年(1912-1926年),文庙每年有春秋两祭。在此期间,上海的县知事和绅士来此举行隆重的祀孔礼仪。

文庙在抗战前的百余年时间中,逐渐成为旧城厢的文化中心,上海教育事业起源于旧城厢,不少与文庙有关。文庙一度改为上海市民众教育馆,那时钱万能曾在大成殿里举行过几次中国历代钞票展览会。袁德昌办过假钞票展览会。

上海文庙建筑采用群体组合方式,简称建筑群体。它是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典范之一。

在整体布局上,上海文庙严格按照两条纵轴线展开。其中一条为祭祀线,包括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而大成殿前东、西两庑殿,则在纵轴线两边,以衬托大成殿的恢宏壮丽。另一条为学宫线,内有学门、仪门、明伦堂、尊经阁。而明伦堂前东、西两侧建有听雨轩和杏廊,它们都在纵轴线两旁作明伦堂的陪衬。此外,还有一条庙园线,在这条线上建有魁星阁、天光云影池和儒学署。在文庙东北部还有一条上海最大的街坊式旧图书(民营)批发市场——上海文庙书刊交易市场;逢星期日在文庙大成殿前庭院中开设临时搭建的“上海文庙星期日旧书集市”,曾是市民淘书的乐园。这个书刊市场和旧书集市,在当时海内外文庙或孔庙中都是没有的。

上海文庙建筑群体中的主要建筑有6处: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魁星阁、儒学署和崇圣祠。它们都是儒家文化的载体和象征。换句话说,儒家文化精神贯穿于文庙建筑,是文庙建筑的生命和灵魂。反之,儒家文化精神又通过富有表现力的建筑语言和人文景观展示出来。这也就是上海文庙建筑艺术特色。

大成殿是上海文庙的主体建筑,面积为260平方米,高14米,面阔三间,使人感到稳重、端庄,而歇山重檐式的大屋顶又易使人感到沉重和压抑,幸好大成殿屋脊生动的弧线和两边的飞檐翘角却如振翅欲飞的大鹏,化解了这份沉重和压抑,尤其是屋顶上装饰着奔走跳跃的狻猊、辟邪等动态十足的小动物,使庄严肃穆的大成殿又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强烈地表现出东方建筑艺术的个性魅力。

四个砖刻大字“海滨邹鲁”,镶嵌于大成殿屋脊正中,十分显眼,由清代禁烟大官林则徐所书。在大成殿正面的双重飞檐中间竖有一块上书“大成殿”三字的涂金匾额,为清雍正皇帝墨迹。大成殿檐下悬有一块上书“万世师表”的金色大匾,为清康熙皇帝墨迹。

大成殿内正中靠北墙处,置有用香樟木雕成的孔子涂金像等设施,表达了历代对孔子的尊敬和缅怀。殿中四根大柱上都悬有抱柱联,在孔子神龛前一副为“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第二副为“觉世牖民诗书易象春秋永垂道法,出类拔萃河海泰山麟凤莫喻圣人。”这两副楹联都是颂扬孔子的功绩和为人的高尚。

此殿的东、北、西三面壁间镶嵌有沪上著名书法家刘小晴书写的楷书《论语》全文,刻于青石上的石碑。这在全球孔庙中是个首创。在大殿梁间置有三块金字大匾:一为清代道光帝墨迹:“圣集大成”,取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也”;二为“圣协时中”,语出《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句,也为清道光帝墨迹;三为“德齐帱载”,选自《左传》:“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句,字为清咸丰帝手迹。

在孔子神龛前东、西两侧,还置有钟、鼓等祭祀用品,其中以在文庙出土的一套青铜编钟最为名贵。这套编钟铸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由上海江南制造局承造,外形呈圆桶式,钟纽为半圆形,大异于北方编钟的外形呈扁圆形,钟纽为直柄式。敲击时发出的五种音阶,准确而又亮丽。据说,这套完整的编钟在抗日战争时期,文庙管理者为防日侵略军掠去制造军火而将它埋藏于地下。1982年,在文庙大成殿月台前挖防空洞时发现并出土,今成为上海文庙的镇庙之宝。

大成殿前月台(又称石露台)上,置有孔子立式佩剑青铜像,高1.80米,大理石基座正面镌刻有周谷城教授的题词:“先哲,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铜像”。月台东南部置有一口大成钟,钟高1.80米,直径1.10米,重达1.50吨。此钟工艺精湛,图案生动,钟纽为一对首尾相缠的蒲牢(相传龙生九子,蒲牢为九子名之一),呈现高吼之状;钟肩铸有12条春秋龙纹围绕,下沿铸有4对相向的双龙戏珠;钟灵处镶嵌有上海市花白玉兰图案;钟腰上下两圈共铸有24辆顺向排列的孔子出游马车图;钟镇上直铸“大成钟”三个大字,其相向北面铸有铭文,两侧还铸有135名捐资铸钟者名单。撞击此钟时发出的声音洪亮、圆润、悠扬、祥和,声波可持续3分钟之久,为各地孔庙钟声之最。

东、西庑殿在大成殿前两侧,为大成殿的配殿,硬山式建筑比较低矮。昔为祭祀孔子三千弟子中七十二贤的地方,今在其壁间镶嵌有300副明、清文人自撰自书的楹联碑刻。其中有清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的楹联,有民族英雄史可法、林则徐的手迹,也有八大山人、扬州八怪、江南才子的墨迹,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被誉为“联语大观”。

明伦堂为上海文庙学宫线上的主要建筑之一。堂为古代宫室建筑之一,用于进行讲学、演讲的场所,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宣扬之地。堂名“明伦”,语出《孟子》:“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是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制,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

明伦堂为古代饱学之士讲述“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书经》《礼经》《周易》《春秋》)之地。在明伦堂屋脊上置有“诗礼垂训”四个大篆书。

明伦堂曾做过小刀会起义军的总指挥部,又做过“国民救亡歌咏协会”成立大会会场,是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地方。

尊经阁是一座二层楼的阁式建筑,宽敞、高爽。原是贮存六经、御制诸书及百家子史之地。这里曾是上海特别市最早的一家市立流通图书馆。其上层为重要贵宾接待室,内悬一幅由著名人物画大家戴敦邦创作的《孔子问道》图,描写孔子向老子虚心求教的场面。孔子对老子十分尊敬,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也一再告诫孔子说:“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暗示孔子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是难以行得通的。这便是此画的潜在含意。上海文庙尊经阁郭新洋 摄

此阁前面有个宣廊,廊内置有“上海县籍进士名录碑”,上面刻有自元朝至清末荣登进士的279人姓名、考中日期和被任命官职。其中有元至正四年(1344)甲申科进士秦裕伯,官至福建省郎中,死后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敕封为上海县城隍老爷;另一是徐光启,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他将西方科学技术引进中国,著有《农政全书》等科学著作。

魁星阁是上海文庙古建筑群中的建筑艺术珍品,共三层,高约20米,外观呈六角型,阁内六根金丝楠木柱,自底层直通阁顶却没有一根铁钉。从前登临此阁可以俯瞰老城厢全景。此阁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原供奉奎星神。

据古籍记载,奎星乃二十八宿之一,为西方白虎之首,有星十六颗,“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故有奎主文章之说,后人遂将奎星演化为文官之首,说孔子乃是天上奎星,所以文庙中必建奎星阁。至于奎与魁通用,原出于顾炎武著的《日知录》:“神像不能象奎,而改奎为魁”。魁星神头部像鬼,一脚向后翘起,如魁字中的大弯勾;一手捧斗,如魁字中的斗字,一手拿一株如椽朱笔,意在用笔点中应试人的姓名。现阁内悬有两幅魁星图,供人瞻仰。

儒学署在风光秀美的天光云影池北侧,为一幢两层小楼。旧时,此署为掌管文庙祭祀和生员教育的场所,其官员称教谕。上海县学首任教谕为上海镇学创办人、教育家唐时措。今天,此署底楼为历代茶具陈列室,二楼为文庙会议室。署前右侧有听雨轩,三面临池,边置吴王靠,中置石桌石凳,供人憩息,小巧玲珑,清幽雅致。轩名取自古诗句:“秋阴不散霜正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十分贴切。

崇圣祠在大成殿之后,为一座四合院式的悬山式建筑。前为门墙,中为庭院,东、西两厢,后为大厅及耳房,为供奉孔子父母等五代祖宗的祠堂。今作为庙办公之用。

拨款重修

解放后,市政府先后拨款重修文庙,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在“文革”期间,又遭到严重破坏。但改革开放以后,政府拨款修葺和重建了一批建筑和景点,使文庙初步恢复原貌。

文物保护

1959年被列为南市区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4月~1999年9月,南市区政府对文庙进行大规模修缮、开发。

对外开放

1999年5月上海文庙挂牌对外开放。

2002年4月27日成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规格

在文庙东北部沿梦花街、学宫街处,建造了一条一至三层楼的仿清式街坊,与文庙主体建筑相匹配,建筑面积3130平方米,将原在大成殿、东西庑殿内的“文庙书刊交易市场”迁往该处。

同时重建尊经阁,建筑面积333平方米,修建地下车库、书库240平方米。整修大成殿266平方米和石露台332.94平方米,东西庑殿353.17平方米,大成门及殿前东西平房262.92平方米,大成殿前大院998平方米。

重建明伦堂296.14平方米,仪门72平方米,学门23平方米,听雨轩64平方米,宣廊杏廊220平方米,儒学署246平方米,天光云影池954.46平方米,改建变电所28平方米等。

以上工程占地面积约7890平方米,建筑面积5960平方米,投入资金2500万元。至此,文庙基本上重现了当年的庙容庙貌。

地理位置

主要景点

在修复文庙建筑群的同时,增添了殿、阁、楼、堂等的陈列内容。大成殿东、西、北三面壁间,安置了全本《论语》碑刻,正中设置了香樟木雕刻的孔子颜子曾子“三圣像”;其东侧置有文庙出土的清同治年铸的编钟;西侧置有大鼓一只;上面梁间悬置“圣集大成”、“圣协时中”、“德齐帱载”等匾额;大成殿前梁坊上置有“万世师表”匾额;其下前方石露台上置有“孔子佩剑铜像”一尊;其东南角置有“大成钟”一口。

在东、西庑殿壁间置有明清文人自撰自书的对联碑刻300副。

石碑雕刻

在尊经阁二楼正中置有著名画家戴敦邦创作的巨幅“孔子问道图”,以及明、清红木家俱;楼下置有巨型老红木大理石图案屏风及陈列“名石、奇石、赏石”展;阁前院中置灵壁巨石“玉麒麟”。

宣廊内壁间置有《上海县籍进士名录碑刻》。明伦堂内置有动物造型根雕展。堂前置有“大青铜方鼎”。

杏廊壁间置有《上海县学记碑》等10余块元、明、清记载了文庙和县学历史的碑刻。天光云影池中置有灵壁巨石“龙吟虎啸”,池岸边置有9条喷水龙头。儒学署底楼陈列有“表缔茶壶博物馆”等。

文庙的正门系三座石碑门,门西墙上嵌有“文武百官在此下马”的碑石一方。东墙下端有镂空如篦箕状的半环门,可窥望庙内魁星阁前的池塘及石桥。

过正门三座石碑坊,即见坊后的三座石桥,中桥较东西两桥高大,三桥筑于半圆形的池上,池名“泮池”。

实用信息

门票信息

开放时间

9:00-17:00,16:30停止售票;周日旧书市场7:30-16:00。

交通信息

地铁

乘坐地铁八号线、十号线至老西门站下,出7号口沿中华路往南至文庙路左转,步行共约8分钟可达。

公交

乘坐公交:24、715、775、969路至老西门(复兴东路站下,步行约8分钟可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