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5 22:45
文昌市华侨农场,海南省文昌市下辖农场,位于文昌市潭牛镇升谷坡。
文昌市华侨农场位于文昌市潭牛镇升谷坡。北距海口市60千米、美兰国际机场40千米、海文高速路潭牛出口2.5千米;南距文城镇11千米、清澜港22千米;东距龙楼镇航天发射基地28千米。
1996年,海南省国有文昌华侨农场隶属海南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2000年12月至2004年6月,隶属海南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2004年7月,移交给海南省政府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管理,同时委托海南金城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管理。
2006年3月,省国资委委托海南省林业总公司管理。2007年10月,根据国务院和海南省政府文件,从省国资委正式移交文昌市人民政府属地管理。2009年8月,成立文昌市华侨经济区管理委员会,为文昌市人民政府副处级直属事业单位;同时,保留华侨农场牌子,更名为文昌市华侨农场。2010年3月,成立中共文昌市华侨经济区工作委员会。中共文昌市华侨经济区工作委员会和文昌市华侨经济区管理委员会分别作为中共文昌市委、文昌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代表市委、市政府行使文昌市华侨经济区有关职权,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体制,内设4个科级职能机构: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和经济发展办公室。核定财政全额预算管理事业编制人员33人,其中单位领导职数5人(其中副处级领导职数2人)。内设机构领导岗位10个(正职4个,副职6个),其他管理人员15人,工勤人员岗位3个。1996年,辖区总面积为948公顷,直属单位有一队、二队、三队、四队、五队、六队、七队、八队、水产队、直属队、迁安队等11个生产队以及商业贸易公司、供销公司等2个公司,总户数为561户,总人口为1979人。2000年,总户数728户,总人口2541人。2005年,直属单位有一队、二队、三队、四队、五队、六队、七队、水产队、直属队等9个生产队,总户数836户,总人口2941人。2010年,土地总面积1111公顷,直属单位有一队、二队、三队、四队、五队、六队、七队、水产队、直属队等9个生产队,总户数为958户,总人口为3368人。
农场的经济发展以淡水养殖、南药谷精籽、反季节瓜菜和畜牧生产为主。1996年,工农业总产值225.5万元,职工年均收入3768元,人均收入1546元。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826万元,职工年均收入3582元,人均收入1023元。2005年,工农业总产值1536万元,职工年均收入6299元,人均收入2525元。2010年,工农业总产值2277万元,职工年均收入9297元,人均收入3729元。
农场第一产业以淡水养殖为主。1996年前后,农场兴起新一轮的淡水养殖产业高潮,当时引进养殖的淡水白鲳鱼销路较好,农场支持职工大挖鱼塘养鱼,这一轮淡水养殖生产和建设,为农场日后的淡水养殖产业发展奠定基础。1996年,淡水养殖面积98公顷,年产罗非肉鱼2205吨,年产值1323万元。2000年,淡水养殖面积98.7公顷,年产罗非鱼2520吨,年产值1764万元。2006年,省海洋与渔业厅将农场淡水养殖基地列入全省最大的示范基地建设。2007年,省海洋渔业厅投资1600万元,对农场淡水养殖基地的道路、排水、鱼塘以及供电系统进行全面改造建设。2009年,省海洋渔业厅投资1800万元对农场淡水养殖基地进行高标准建设。2010年,淡水养殖面积近266.7公顷,年产罗非鱼近6000吨,年产值近5000万元。
华侨农场15%左右的职工从事瓜菜种植生产,主要以冬季瓜菜为主,生产面积有限,职工家庭零星种植。水稻种植较少,每年播种面积约20公顷,年亩产量约250千克。1996年,种植谷精子10.4公顷,总产值23.4万元。2000年,种植谷精子2.7公顷。2010年,种植33公顷,年产量约30吨,产值约90万元;同年,种植水稻25.7公顷,种植台湾珍珠石榴0.7公顷。
林业面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呈逐年减少态势。2010年,种植林木约13.3公顷,这些林地主要是在主干公路两旁和居民点周围。
1996—2009年,华侨农场畜牧业主要以职工家庭式饲养为主;至2010年,养牛567头,养羊240只,养鸡18234只,其他畜禽饲养约1500只。15年来,农场辖区内外来企业投资项目有恒兴饲料厂、罗牛山养鸡场、文昌罗非鱼良种场、文昌宏海电缆厂、海南电力学校等。1996年5月,农场与马来西亚宏愿公司合作的高尔夫球场项目动工兴建,总投资约1亿元,占地面积161.2公顷,1998年,受亚洲金融经济风波冲击而停建,2004年重建开业。2002年,农场投资100多万元兴建一个水产品加工厂,2004年,因原料运输路途远,且原料紧缺,价格昂贵,成本较高造成亏损而停产。2006年12月,农场与省林业总公司合作兴建淡水鱼切片加工厂项目,总投资1050万元。
1996年,华侨农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为缓慢,至2000年,农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大发展,三纵九横主干道路已有50%进行水泥硬化建设。2001年,农场与高尔夫球会投入40万元挖深水井1口。2005年,国家投入250万元对全场的电网进行改造,文昌市电信部门投入150万元在农场建光缆机站。农场投入资金20多万元建设直属队和五队2个文明居民点。“十五”期间(2001—2005年),农场重点对难侨的危房进行改造,改造面积总计6131.16平方米,总投资132.6万元,国家投资105万元,农场自筹27.6万元。解决68户359名难侨的居住困难的问题。2007年,文昌高尔夫球会投资380万元建设农场大门口至该球会5.3千米的水泥道路。2008年,投资80多万元改造建设农场大门口至一队主干道路两旁的89支路灯。2010年,市政府通过实施“农村道路通畅工程”项目,投资396万元支持农场完成12千米主干道路硬化建设。
2008年11月,市政府出资修编《文昌市华侨农场总体规划(2008—2025)》,明确农场的产业发展定位为“限制、转移及提升第一产业,适当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性质是“以休闲体育产业为主,‘农家乐、渔家乐、老年乐’等乡村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为辅,配套居住、娱乐及商贸等功能的旅游度假服务区”,为文昌市华侨农场描绘新的发展蓝图。
1996年,有小学2所(文昌华侨农场第一小学、文昌华侨农场第二小学),中学1所(文昌华侨农场中学),在校中小学生486人,教职工28人。2001年,撤销文昌华侨农场第二小学,生源安排到第一小学。同年,华侨农场第一小学与华侨农场中学合并,改名为“文昌华侨农场子弟学校”,在校中小学生有465人,教职工25人。在2000至2001学年度,该校54名小学毕业生参加初考,其中有5名被文昌中学录取,4名被文昌华侨中学录取,学生的及格率、优秀率和平均分数均居全市第一。2004年,华侨农场子弟学校获得日本国政府利民工程无偿援助28827美元(折合人民币23.46万元)建造一幢教学大楼,总面积359平方米,总造价26.32万元,其中农场配套30216.11元。2005年,有文昌华侨农场子弟学校1所,在校中小学生有348人,教职工28人(其中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17人;大专学历5人,中师学历18人),学历达标率100%。学校占地面积2.2公顷,办公用房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运动场面积1963平方米。2005年9月,农场通过博鳌亚洲论坛组织捐助20万元,发动社会各界捐助12多万元,建造一幢综合楼,面积共556平方米,并冠名博鳌亚洲论坛文昌华侨农场学校。至2007年,文昌华侨农场子弟学校撤销中学部,农场初中生源就近安排到文西中学就读。2008年,文昌华侨农场子弟学校资产和人员整体移交市教育局,对其进行单列管理,更名为“文昌市华侨农场小学”,为地方公立学校。2010年,有小学1所(文昌市华侨农场小学),在校小学生218人,教职工14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3人,高级职称3人)。
1996年,农场有医院1所,有医护人员10人,建筑面积380平方米。2002年,德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捐助58000元购置自动心电图等器械3台。2004年,医院做好防治非典和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工作。2005年,医院医务人员9人。2008年年底,农场医院移交市卫生局管理。
2000年,农场遭受百年未遇的暴风雨,平均降雨量在450毫米以上,经济损失达184.4万元。2005年9月25日,遭受强台风“达维”袭击,经济损失1968.35万元。2008年1一4月,遭受寒流和“浣熊”台风严重影响,经济损失达1601.5万元。2010年10月1日至9日,遭受特大水灾灾害,经济损失4099万元。
2009年,农场被省禁毒委评为“无毒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