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2-23 19:18
文昌桥,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大公路,桥跨抚河两岸,始建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是抚河上的第一座桥梁,有800多年的历史。
南宋乾道初年(1165年),抚州汝水上第一座桥浮桥建成,名通济桥,由45艘船只连接而成。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7月,抚州漂航断笮,45艘船只全部随水飘零;同年十月,太守赵烨重修浮桥,并把船只数量从45艘增加到54艘。吕祖谦写下了《抚州新作浮桥记》,为文昌桥记文之肇始。
南宋嘉泰年间(1201年—1204年),抚州军合六县人的力量,建成石桥,桥面上铺有木板,建筑房屋,由于狂风暴雨,大桥几度被破坏复修。
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文昌桥重修完成,重修后大桥长65丈,宽1丈6尺。桥上建屋,总共61间。桥上还奉妥佛氏及观音大士、泗洲僧伽、天王金刚等神威,由守桥僧按时敬进香火。
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采石大修文昌桥,前后一共花了六年,耗费白银十七万两。
清朝嘉庆八年至十八年(1803年—1813年),文昌桥第三次重建,费银十七万多两。桥建成时,桥上两侧皆有店铺,“上棼下宇,其脊渠渠;重檐直栏,其翼舒舒。”小商小贩,百业俱全。桥中有座“观音阁”,内塑有观音菩萨,亦有僧侣居住,侍奉香火。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因修筑南(昌)临(川)及临(川)南(丰)两公路,将桥上店铺拆除,改建成混凝土桥面,并于桥南侧另修一木质桥为人行道,建有引桥,使之成为南(昌)临(川)线上重要的公路桥,通行汽车。
建国后,抚州人民政府先后于1960年、1982年两次拨款进行扩建和大修,加固了桥基,加厚了桥面,桥上两侧各挑出2米,增设人行道,并设置了雕花栏杆和高桅路灯。
2001年,抚州市市政工程管理处正式接管文昌桥。
2002年,抚州市政府重修大桥,每个桥墩上均设十二生肖一种,并重新加固大桥。
文昌桥长255.4米,宽11米,高13米。桥身和桥下装了霓虹灯,桥分水墩上放着十二生肖,桥的两头各放两只石狮守卫大桥。
文昌桥桥西,是抚州老城区市民休闲、娱乐、交流的重要活动场所。文昌桥下两边是广场。
文昌桥主要文物遗存有清朝嘉庆八年至十八年(1803年—1813年)重建时的桥墩和桥体,桥墩用的是钟岭乌石山的红色花岗岩。
汤显祖先后对文昌桥写有4首诗2篇文。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八月,文昌桥因火灾毁坏,老百姓修复文昌桥的呼声甚高,官府却拿不出钱来修建。这时汤显祖正在浙江遂昌县当知县,闻知此事,他动员父亲和叔父积极捐助。汤显祖的父辈一向热心公益事业,文昌桥共11个桥墩,他们就捐助了两个桥墩的修建费。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汤显祖从遂昌县弃官回家,在汤显祖的多方呼吁努力下,终于在万历三十年(1602年)腊月,在新桥上举行了迎春庆典。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文昌桥又遭水毁,新任抚州知府苏宇庶决心修复文昌桥。到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在临川展坪一个马寡妇捐助10万两白银后,文昌桥又修复如新。汤显祖写了《苏公眉源新成文昌桥碑》的文章,记述苏知府修桥的功德。
农历五月初八是抚州市区一年一度的传统庙会,抚河文昌桥段每年都会举办划龙舟活动。
文昌桥专志名叫《抚郡文昌桥志》,是该桥重建成功后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抚郡人土编纂的。《抚郡文昌桥志》共有4册,全面收集了历次修桥资料,系统地记载了重建文昌桥的工作人员、捐款人员、筹款方法、工程技术和管理方法等情况。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和光绪七年(1881年),人们对文昌桥进行修葺后,又先后两次续修了《抚郡文昌桥志》。《文昌桥志》的编成,开创了中国编写桥梁建筑专著的先河,曾被清代各地作为建桥蓝本。
文昌桥是抚州市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见证,已经成为城市的象征和骄傲。
文昌桥虽经多次重建,仍保存着八百多年来的文字记录及施工图、竣工图。
桥梁专家罗英所著、1959年出版的《中国石桥》一书,就连篇累牍地引用重建文昌桥时使用的“干修法”(即围堰作柜排干水,挖尽泥沙下基础),并指出重建文昌桥用“干修”代替“水修”,“实为我国桥梁工程的一大进步。”
2017年8月4日9月10日,抚州市政府对文昌桥进行夜间封闭维护施工。
2018年3月,文昌桥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4月,抚州市政府制定实施了文昌桥头绿地改造提升工程。以“一桥一廊唤文亭,古阁妙音绕昌苑”为主题,结合文昌桥悠久历史文化背景和才子佳话故事,采用古典园林风格进行规划设计,一条名为“舒翼廊”的文化长廊将贯穿整个游园,串联起“妙音阁”“文昌亭”“黄昏亭”,打造渡桥古风、文昌才情、流金叹岁三个不同文化休闲区域。
文昌桥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大公路,桥跨抚河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