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阁

更新时间:2023-02-24 19:13

文昌阁始建于明末,早期仅有楼、东亭、从北至西南的走廊和院中两棵古柏。清同治二年节(1863)回民反清时,楼阁一时尽毁。现阁院东南角的一棵古柏为当年被烧去半面皮而幸存下来的。清代光绪年间重建楼阁和东南厦房,其内墙壁嵌有光绪二十八年(1902)邑人王权撰《大像山文昌阁创立文社碑记》。民国十五年(1926)又增修南厢房,为卷棚顶,砖木结构,分上下两层,底层为地藏室,上层为僧房,后墙左右皆有望窗。门两边有木刻联,为民国时县内名人宋延桢题,其子宋梓篆联:“楼构数椽窜膝易,窗开三面会心多”。内耳房门额有籀字“共星轩”、“通帝座”,中央佛阁中所奉木雕“西方三圣”(中为阿弥陀佛、左为观世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立像)。文昌阁整个建筑以四合式封闭院落为布局,东亭、北廊、西宇皆有望窗,可任意瞰视渭川风光。出后门额首籀“积上台”三字,并通甬道。

文昌阁介绍

甘谷县内文昌阁有多处,但大像山文昌阁规模最大。沿大像山寺小道石阶慢步而止,约三百余步,即为文昌阁。文昌阁建筑面积为182.9平方米,总面积为260.9平方米。阁门前有石阶二十四台,门首有砖雕阳刻篆字“孝友门”三字,两边“阁凌碧字迎朝爽,门对朱山映晚霞”砖刻隶书楹联,系清末民国初本县名士宋延桢手笔.门右侧立有虎皮照壁,南向,壁上嵌有今人魏学文(书名雨 )隶书“落霞岩”三字,字体清秀柔和。文昌楼楼矗于院内,为重檐门柱六角亭式阁楼,分上下两层,砖木结构。上层檐下绘栋画壁,其图案富于写实。下层檐前回廊壁间有书画五幅。其中竹与兰草为天水名字何晓峰所画;别有本县书法家武克雄草书:“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缺溪水鸟飞。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泉声恋翠微”。魏学文隶书《兰亭序》;另一幅“喜鹊闹梅”为礼县文化馆干部马 所画。楼顶作六脊攒尖式,有鸱甍。阁楼高10米,占地33.5平方米,楼座为砖砌筑的须弥座。楼上旧有泥塑文昌帝君像和清代邑人王权写的长联:“帝坐面三峰,恰在此时鄂骞石鼓,鸿翥缇群,檐前便是重霄路,星池涵万象,看气润珠躔,浑联壁府,榜下频出五色云”。楼下有1944年新塑的文昌帝.

文昌阁始建于明末,早期仅有楼、东亭、从北至西南的走廊和院中两棵古柏。清同治二年节(1863)回民反清时,楼阁一时尽毁。现阁院东南角的一棵古柏为当年被烧去半面皮而幸存下来的。清代光绪年间重建楼阁和东南厦房,其内墙壁嵌有光绪二十八年(1902)邑人王权撰《大像山文昌阁创立文社碑记》。民国十五年(1926)又增修南厢房,为卷棚顶,砖木结构,分上下两层,底层为地藏室,上层为僧房,后墙左右皆有望窗。门两边有木刻联,为民国时县内名人宋延桢题,其子宋梓篆联:“楼构数椽窜膝易,窗开三面会心多”。内耳房门额有籀字“共星轩”、“通帝座”,中央佛阁中所奉木雕“西方三圣”(中为阿弥陀佛、左为观世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立像)。文昌阁整个建筑以四合式封闭院落为布局,东亭、北廊、西宇皆有望窗,可任意瞰视渭川风光。出后门额首籀“积上台”三字,并通甬道。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