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08 07:15
《文源》,有十二卷。林义光撰。林义光认为《说文解字》只就篆字说解,不足以探文字制作之源,因采辑钟鼎遗文,审察六书,以定本形、本义。虽有臆说,亦多创见。本书如今市面罕见,其说散见丁福保所编《说文解字诂林》。
林义光(?-1932),字药园,福建闽侯人。
林义光(?-1932),字药园,福建闽侯人。卒业于外交部译学馆,先后在清华学校任国文教员、北平中国大学、师范大学任讲师。与杨树达有书信交往。徐文镜《古籀汇编·序》称:“闽侯林药园与邹安、方若、容庚、商承祚都是清末民初研究古籀的名家。”除《文源》外,尚著有《诗经通解》等。
六书通义
古音略说
凡例
卷一,全体象形
卷二,连延象形
卷三,分理象形
卷四,表象象形
卷五,表象象形
卷六,肴列象形
卷七,表象指事
卷八,肴列指事
卷九,形变指事
卷十,会意
卷十一,转注兼形声
卷十二,二重形声
附
通检
引用彝器异名笺
叙曰:昔仓颉观兽迮鸟迹之文,作书契以代结绳、画卦,历世寖远,孳益弥繁,然后文字臻于极备。班固称:古制书必同文。自书契以来,世运递有升降,而世异文同,后人得以识古。是以文武之政,人存则举;文武之道,贤不贤者识其小大,莫不有焉。五帝三王,中间虽更衰乱治化,常进而益隆。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岂不以徵文而礼有可见。后之王者遂能损益而因革之也。《周礼·保氏》教国子以六书者,造字之本,所以维文字使万世可识。周宣王世《史籀篇》与古文或异,而孔子书六经皆古文。及战国诸侯去王室之典籍,秦燔经书,古文由此遂绝。汉世尉律试学童,仅以秦书八体。及尉律不课,小学不修,则变乱常行,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者竞起矣。许君叔重惧学绝道丧,作《说文解字》,以述六书。盖古世于书,不知则阙,问诸故老,今则壹以许氏为归。秦汉以来,文字遂以不坠。虽古文中绝,赖秦书存其近似,而世犹知有周孔之书也。故论者或推尊许氏,谓功不在禹下,岂不信欤!顾许氏叙篆文,合古籀,而所取古文由壁中书及郡国所得鼎彝,时未有椠书之业、拓墨之术,壁经彝器传习盖寡,即许君睹记,亦不能无失其真,故于古籀造字之源,多阙不论,但就秦篆立说,而遂多不可通。既讥“俗儒鄙夫以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而自为书适以周官之六书,说省改之小篆,庸渠愈乎。
余好古,幸生之晚,值兹宝器咸觌,文学继绝之时,爰就拓本所传,去伪存真,参互校核。自宋以来,考释多谬,抉其理证,不敢雷同。观爻象之变,掇采遗文,以定文字之本形,审六书,窥制作之源,以定文字之本义,然后古文可复,先圣述作之意,晓然可知,文化之盛,庶以不泯也。余既致力于是,辨正彝器释文,及训释诸经,以积稿繁多,不易写定,乃作《文源》以发其凡,金刻不备之文,仍取足于小篆,“马头”“屈中”之诮,固亦不免,庶有君子,理董斯业,非复有取于后得之鼎彝曷由哉。民国九年九月闽县林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