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腿泛树蛙

更新时间:2024-06-27 11:10

斑腿泛树蛙是树蛙科泛树蛙属的两栖动物。体型扁而窄长,雄蛙体长41-48毫米,雌蛙体长57-65毫米,头部扁平,头长大于头宽或相等,吻长,吻端钝尖或钝圆,突出于下唇,呈倾斜状,吻棱明显,鼻孔近吻端,颊面内陷,后肢细长,内蹠突扁平,外蹠突甚小,背面皮肤光滑,有细小痣粒;体腹面有扁平疣,咽胸部的疣较小,腹部的疣大而稠密。背面颜色有变异,多为浅棕色、褐绿色或黄棕色,一般有深色“X”形斑或呈纵条纹,有的仅散有深色斑点;腹面乳白或乳黄色,咽喉部有褐色斑点;股后有网状斑。雄蛙第一、二指有乳白色婚垫。

动物学史

较长时期以来,斑腿泛树蛙在中国的标本被定名为Rhacophorus leucomystax或Polypedates leucomystax。Matsui等(1986)将中国台湾等地居群与加里曼丹居群做了比较,结果证明以上两个居群在形态、鸣声和染色体组型上都不相同,故认为中国内地和台湾的居群不同于Polypedates leucomystax,中国居群的分类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建议中国居群的种名先用Polpedates megacephalus Hallowell 模式标本产地:香港)。费梁等根据研究,恢复泛树蛙属(Polypedates)为有效属,并采用斑腿泛树蛙(Polypedates megacephalus)这一学名。

形态特征

体扁而窄长,雄蛙体长45毫米,雌蛙体长61毫米左右。头长、宽几乎相等或长大于宽;吻长,吻端钝尖或钝圆,突出于下唇,呈倾斜状;吻棱明显,颊面内陷;鼻孔近吻端,鼻间距小于眼间距,上眼睑宽为眼间距的2/3;鼓膜明显,为眼径的1/2-2/3;犁骨齿强,由内鼻孔前内角向内侧中线斜伸至内鼻孔后角,左、右间距约与内鼻孔宽度同;舌后端缺刻深。

前肢细长,前臂及手长超过体长之半;指长顺序为3、4、2、1;指端均有吸盘其腹面有马蹄形边缘沟,第一指吸盘小,第三指吸盘小于鼓膜;指间无蹼,指侧均有缘膜,第四指缘膜延至掌部;关节下瘤均很发达,有成行或单枚指基下瘤;掌突3个,不甚明显。后肢细长,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与鼻孔之间,左、右跟部重叠,胫长约为体长之半,足短于胫;趾吸盘略小于指吸盘,指、趾吸盘背面可见到“Y”形迹;第三趾略短于第五趾;趾间约具半蹼,外侧3趾间蹼达第二关节下瘤,内侧2趾蹠达第一关节下瘤以缘膜达趾端;外侧蹠间蹼不甚发达;关节下瘤很发达,一般外侧2趾的趾基下瘤明显;内蹠突扁平,外蹠突甚小。

皮肤平滑,背面有很小的痣粒;颞褶平直而长,达肩上方;一般头顶皮肤不紧贴头骨。腹面有扁平疣,咽胸部的较小,腹部的大而稠密。

生活时体色常随栖息环境而改变,一般背面为浅棕色,在光强而干燥的环境下呈浅粉棕色或浅黄棕色,在黑暗处即变为深棕色,上面有黑褐色或黑色斑纹,其形状变异大,有的个体有4条或6条深色纵纹、有的前背部有“X”形斑或仅有不规则的点状斑。四肢背面有黑色或暗绿色横纹或呈斑点状;肛部至股后方有黄色、紫色、棕色及乳白色交织成的网状斑。腹面乳白色,个别标本有黑点;咽喉部常有深色斑点。

雄蛙体较小;第一、第二指基部内侧背面有乳白色婚垫,有时第三指上也有不甚明显之婚垫;雄蛙有一对咽下内声囊;雄性线明显。

卵泡及卵粒白色,卵径1.9毫米左右。

体形笨重,尾鳍高而薄,尾肌后半段明显薄弱,尾末端细尖。蝌蚪体色因环境而异,生活在清水荡内的体形较小,背面为绿黄色,在食料丰富的水池内者体形较大,背面为橄榄绿色,体侧绿黄色;腹面均为乳白色;尾部黑棕色斑点颇多,尾后半段色较深,有很小而均匀的黑斑点,一般能与前半段能截然区别出来。第33-36期的蝌蚪,其后肢芽5毫米左右,头体长13毫米,尾长24毫米左右。头部及背面平扁,眼位于头两极侧,眼间距很宽,虹彩棕黑色;鼻孔近吻端;出水孔大,位于体左侧下方,无游离管,不易看清孔口;肛孔位于下尾鳍基部右侧。唇齿式一般为Ⅰ∶3+3/+1∶Ⅱ;上唇缘无唇乳突,口角和下唇乳突一般为一排,交错排列,乳突在下唇中央不连续,乳突上一般有色素;角质颌适中。

变态期蝌蚪,当后肢长20毫米左右时,体长15.5毫米,尾长32毫米,透过皮肤可见到前肢,口部无变化;当前肢刚伸出时,体尾长度与上述相同,唇齿及角质颌消失,仅有残存的唇乳突,舌出现,背面斑纹显现。

生活习性

该蛙生活于海拔80–2200米的丘陵和山区,常栖息在稻田、草丛或泥窝内,或在田埂石缝以及附近的灌木、草丛中。 傍晚发出“啪(pa)、啪、啪”的鸣叫声。行动较缓,跳跃力不强。该蛙捕食蜚蠊蝗虫、象䖬、金龟子水龟虫大叶蝉蝽象蚜虫蛀虫沫蝉等多种害虫,也捕食螳螂蜘蛛蚯蚓、虾和螺类等无脊椎动物。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中国、印度;越南可能也有分布。

中国分布:广泛分布于秦岭以南各省(区),如甘肃(南部的文县、康县)、陕西(宁强)、西藏(墨脱)、四川(平武、南江、南充、安县、彭县、都江堰市、茂县、乐山、峨眉、洪雅、天全、宝兴、荥经、雷波、屏山、筠连、兴文、合江、古蔺等县)、重庆(巫山、南川、秀山等)、云南(河口、景东、腾冲、盈江、陇川、永德、沧源、孟连、景洪及勐养、绿春、勐腊、屏边、双柏、新平、维西、龙陵、福贡县等)、贵州(毕节、绥阳、印江、江口、松桃、荔波、罗甸、望谟、榕江、雷山、惠水、安龙、金沙、贵定等)、湖北(利川以及东南部的通山)、河南(商城)、安徽(歉县、祁门、黄山、青阳与石台之间的九华山、霍山和岳西地区的大别山区等)、江苏(苏州、宜兴)、上海、浙江(杭州、龙泉、庆元、开化、江山、天台、乐清、丽水、缙云、云和、遂昌、松阳、临安、湖州、德清、镇海、东阳、盘安、大门岛、洞头山岛等)、江西(西北部、中部和南部山区)、湖南(长沙、衡阳、桑植、大庸、宜章、沅陵、城步、新宁、江永、平江、炎陵)、福建(建安、永泰、武夷山、德化、福州、南平、顺昌、邵武、长汀、诏安等)、台湾、广东、香港、澳门、海南(文昌、琼中五指山、陵水吊罗山、瞻州、白沙、乐东县尖峰岭、万宁、三亚、崖县、屯昌等)、广西(金秀大瑶山、凭祥、龙州、龙胜、南宁、贵港市的龙山、都安、武宣、宜山、藤县、桂平、兴安、资源、桂林、钟山、蒙山、玉林、德保、那坡、浦北县六万大山、容县大容山、东兴、田林岑王老山、上思十万大山、武鸣等)。

繁殖方式

斑腿泛树蛙在中国的产卵季节因地而异,海南岛在4-9月,杭州在4-7月,福建在3-4月,四川在4月底至8月中旬均可见到卵泡。

产卵时,雌蛙先以左、右踏足部将排出之胶质搅拌成泡沫,随后产出卵和雄蛙的排出精液也被搅拌在白泡沫中,这种动作是多次进行的;产卵活动全部完成后,卵群外形成白色的卵泡;随后表面部分逐渐变为米黄色。卵泡的黏性颇强,常粘贴在水坑、稻田的土壁上或旧粪坑的坑壁上;还有将卵泡产在稻秧上或水边草丛或灌木上的;有的卵泡漂浮于水面上;甚至较高的树枝叶片上或竹叶上都可发现卵泡。据陈壁辉主编(1991)记载,安徽的雌蛙,5月中旬卵巢内有卵2140粒,乳白色;在安徽南部该蛙在5一7月产卵。黄美华等主编(1990)记载该蛙产卵250粒。李鹊鸣和王菊凤(1995)记载,该蛙为多次产卵类型,一次产卵273粒。杨大同主编(1991)记载该蛙卵泡内有卵301-460粒。胚胎发育后期,卵泡的胶质物逐渐液化,直到孵化期整个或部分卵泡坠入水内,泡沫状的残留部分即行消失;坠入水塘内的小蝌蚪可立即在水中游动。

1998年6月中旬,叶昌媛将四川都江堰市青城山的斑腿泛树蛙刚产的卵泡1个,采回在成都孵化,在常温下7天左右孵化完毕,其孵化率100%;初孵出的小蝌蚪以卵泡为食,直至其全长15毫米左右时已将泡沫吃完,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于8月中旬蝌蚪陆续变成幼蛙,从卵至变态为幼蛙约经60天左右。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4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两栖类)——无危(LC)。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