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带髭鲷

更新时间:2024-05-29 09:20

斜带髭鲷(学名:Hapalogenys nitens)是石鲈科、髭鲷属鱼类。体长100~250毫米。体长椭圆形,高而侧扁,背缘深弧形隆起,腹缘圆钝,浅弧形,尾柄短而侧扁。头较大。吻钝尖,大于眼径。眼中大,上侧位。口中大,前位,微斜。鳃孔大。前鳃盖骨边缘具锯齿。体被细小强栉鳞,头部鳞小于体鳞,仅在吻的前。上颌骨具小鳞。背鳍及臀鳍均具鳞鞘。侧线完全,与背缘平行。背鳍起点在鳃盖后角上方,前端有一向前倒棘;鳍棘强大,以第四鳍棘最长,向后渐短;鳍条部后缘圆形。臀鳍小,起点与背鳍鳍条部相对。胸鳍小,末端圆形。腹鳍位于胸鳍后下方,末端不伸达肛门。尾鳍圆形。体上部黑褐色,腹部色较淡。体侧具黑色斜带3条;第一斜带在背鳍第一鳍棘前,下斜至胸鳍鳍条处;第二斜带自背鳍第四至第九鳍棘间起,向后下方弯曲;第三斜带甚短窄,位于背鳍鳍条部基底下方各鳍灰褐色,边缘不呈黑色。腹膜和鳃腔白色。

形态特征

成鱼

背鳍Ⅰ,Ⅺ-14~16;臀鳍Ⅲ-9~10;胸鳍17~18;腹鳍Ⅰ-5;尾鳍17。侧线鳞59~62,侧线上鳞12~13,侧线下鳞22~24。鳃耙5~6+11~13。体长为体高2.0~2.1倍,为头长2.5~2.6倍。头长为吻长2.8~3.0倍,为眼径3.8~4.1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0~1.2倍。

体长100~250毫米。体长椭圆形,高而侧扁,背缘深弧形隆起,腹缘圆钝,浅弧形,尾柄短而侧扁。头较大,由吻端至第一背鳍前较高陡隆起,头腹面宽,略平直。吻钝尖,大于眼径。眼中大,上侧位,距鳃盖后上角较距吻端为近。眼间隔突起。鼻孔每侧2个,椭圆形;前鼻孔大于后鼻孔,后缘具三角形鼻瓣。口中大,前位,微斜。上下领约等长。两颌具绒毛状齿带,外行齿较大,圆锥形,犁骨、腭骨及舌上无齿。颏部密生小髭;颏孔4对,最后1对呈裂孔状。鳃孔大。前鳃盖骨边缘具锯齿。鳃盖条7,具假鳃。鳃耙短小,内缘具细齿。

体被细小强栉鳞,头部鳞小于体鳞,仅在吻的前端,颏部及眼前缘部分无鳞。上颌骨具小鳞。背鳍及臀鳍均具鳞鞘。侧线完全,与背缘平行。

背鳍起点在鳃盖后角上方,前端有一向前倒棘,具11鳍棘、14~16鳍条;鳍棘强大,以第四鳍棘最长,向后渐短;鳍条部后缘圆形,基底长为鳍棘部基底的1/2。臀鳍小,起点与背鳍鳍条部相对,同形,具3鳍棘、9~10鳍条,以第二鳍棘最粗壮,为头长1/3~1/4。胸鳍小,末端圆形。腹鳍位于胸鳍后下方,末端不伸达肛门。尾鳍圆形。

体上部黑褐色,腹部色较淡。体侧具黑色斜带3条;第一斜带在背鳍第一鳍棘前,下斜至胸鳍鳍条处,再向后弯曲直达臀鳍基部;第二斜带自背鳍第四至第九鳍棘间起,向后下方弯曲,与第一斜带平行,直达尾柄;第三斜带甚短窄,位于背鳍鳍条部基底下方各鳍灰褐色,边缘不呈黑色。腹膜和鳃腔白色。

幼鱼

初孵仔鱼全长为2.100~2.475毫米,肌节27节(18~23℃)。1日龄仔鱼全长为2.800毫米,卵黄囊已部分吸收。3日仔鱼全长为3.150~3.400毫米、平均3.350毫米,卵黄囊大部分吸收,已开口,肛门开通,进入后期仔鱼。6日仔鱼全长为3.725毫米,卵黄囊、油球全部消失,鳔泡发生。11日仔鱼尾鳍分化,发育至稚鱼期。37日稚鱼,全长10~12毫米、平均10.8毫米,背鳍棘、鳍条分化完成,体色黑。40日稚鱼全长为15毫米,腹部、尾、胸部有数列鳞片生成。62日全长25毫米,鳞片完全形成,完成变态,进入幼鱼阶段。

近种区别

该种与同样分布于中国东海的纵带髭鲷(Hapalogenys kishinouye)和横带髭鲷(Hapalogenys mucronatus)近似。前者与该种区别是体侧具4条深色纵带,后者与该种区别是体侧具5条深色横带。

生活习性

斜带髭鲷为近海中下层鱼类。生活水深一般在90米以浅。喜栖息于多岩礁或泥底海区,有因季节和气候影响,在各自栖息海区进行深、浅水水域移动的习性。对温度和盐度适应较广,适温范围为8.0~35℃,适盐范围为15~35‰。

饵料主要为虾类和蟹类以及小型鱼类。饵料组成中,虾蟹类占83%,鱼类占9%,糠虾类占8%。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朝鲜半岛、日本沿海。

繁殖方式

繁殖期随海区的地理位置而异,黄渤海的鱼群繁殖期为8月,中国福建、广东沿海为9~12月,产卵盛期为10~11月,东海一般在11~12月。产卵水温为19~27℃、最适温度为20.5~25.0℃。属分批产卵类型,亲鱼性腺在每年繁殖期内能连续成熟、分批产卵。体长300毫米、体重1700克、3龄鱼怀卵量为100万粒左右。受精卵圆形、透明,浮性,卵径为0.875~1.000毫米,油球1个,油球径为0.178~0.230毫米,卵黄间隙为0.018~0.022毫米。受精卵在水温22.4~24.0℃、盐度32.0‰、pH为8.4的海水中,经27~29小时孵化。

养殖技术

该试验养殖海区选择在避风条件较好、周边无污染源,水流通畅,流速0.5~1.5米/秒,海水交换好,水质清新,常年水温11.5~33.5℃,透明度0.5~2.6米,盐度30.4~33.2‰,溶解氧≥5毫克/升,pH值7.9~8.3,最低潮时水深10~15米,底质泥沙的莆田市南日岛海岱海区。

斜带髭鲷网箱养殖设施为3.6米×3.6米×3.6米的浮式网箱,网衣为聚乙烯无结网,网目依据试验养殖鱼的大小而定,以防止鱼逃逸为原则,体长5~8厘米鱼种用1.4厘米网目;体长8~10厘米鱼体用1.6厘米网目;体长10~15厘米鱼体用2.0厘米网目;体长15厘米以上鱼体用4.0厘米网目;网箱底部用沙袋做沉子。

养殖海区每台筏架长宽为21.0米×8.7米,用松木作材料,75千克级的泡沫浮球作浮力,每台使用30~35个。每台分10格,每格的规格为3.6米×3.6米。筏架设置每4台连为一区。顺流设置,每区四周用锚固定,锚绳为2500丝3股捻合的聚氯乙烯绳。台与台之间留出80厘米的间距。区与区之间的距离保持在20~30米之间,既可增加网箱之间的水体流动性,避免因水体流动性差而导致网箱内海水的浑浊,又便于进行日常管理时船只的通行。

放养鱼种种质好坏、是否体质健壮,极大影响网箱养殖的成功与否。购买种苗时,一般选择5厘米左右的种质优良、体形完整、体质健壮、无伤病、游动活泼、大小均匀的斜带髭鲷鱼种。

优质、适口的人工配合饲料能够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饵料系数,减少残饵量。该养殖试验投喂饵料分别为新鲜小杂鱼和人工配合饲料,当斜带髭鲷体质量小于100克时,投喂鲜小杂鱼绞成的鱼糜或大小适宜的鱼块;当斜带髭鲷体质量在100克以上,以优质人工配合饲料(粗蛋白40.5%、粗脂肪4.5%、灰分12.3%)代替鲜杂鱼肉糜投喂。斜带髭鲷幼鱼投放后2天内不投喂饵料,从第3天开始进行投喂。投喂时采取“慢、快、慢”的投喂方式,尽量撒开、撒匀,尽可能使鱼都有摄食的机会;开始时应少投慢投,以诱引鱼群上浮摄食,待鱼纷纷向上层争食时,则多投快投,当大部分鱼已喂饱散开或下沉时,则放慢投喂速度和减少投喂量,切不可一次将饵料倾倒入网箱,以免造成浪费。

同时根据斜带髭鲷个体大小、水质、水温、天气和摄食情况等,灵活掌握投饵次数及投饵量。放养初期,苗种个体小以“多次小量的原则”,每天投喂3次,早、中、晚各1次,日投饵量为鱼体质量的7~10%,当鱼体长达16厘米以上时,每天投喂2次,早、晚各1次,投喂量为鱼体的5%~7%。当鱼体长达22厘米以上时,投喂量为鱼体的3%~4%。当水温高于28℃或低于16℃时斜带髭鲷摄食量减少,要适当减少投饵量。体长5~8厘米斜带髭鲷幼鱼经过13个月的养殖,平均体质量达752克。

斜带髭鲷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易受病原生物的侵袭,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鱼种运输、放养、分选、更换网衣时,操作要细致轻微,以免损伤鱼体,造成细菌感染。每次操作后,应采用含氯消毒剂等药物在网箱内泼洒消毒。夏季高温季节应在饵料中添加大蒜素、免疫多糖等中草药制剂,加工制成软颗粒饲料经口投喂,以增强鱼体的抗病能力。同时每隔10天1次在每个网箱内四角吊挂漂白粉或二溴海因等消毒剂药袋进行消毒,预防或减轻疾病的发生。

主要价值

斜带髭鲷是中国南方的海水养殖经济品种,由于其肉味鲜美且富有营养,市场需求大,养殖规模不断发展。据厦门大学海洋学院张纹等研究表明:斜带髭鲷蛋白质含量较高,脂类含量较低;氨基酸种类齐全,(半)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占氨基酸总量的50.95~54.57%;必需氨基酸的比例基本符合FHO/WHO的标准;富含谷氨酸、甘氨酸、精氨酸及丙氨酸等鲜味氨基酸,支/芳值也较接近人体正常的支/芳值。此外,这种鱼类肌肉还含有较丰富的人体必需营养元素。另据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林利民等研究,斜带髭鲷肌肉中饱和脂肪酸总量为30.8%,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为58.7%。饱和脂肪酸是基础脂肪酸,相对较易吸收,可以提供能量或转化为其他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中最重要的是EPADHA,EPA和DHA是人体内十分重要的必需脂肪酸。这类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抗血栓、抗炎症、抗肿瘤以及促进大脑发育,增强记忆力等功能。在中国国内外的人体医学临床研究中,已被用于治疗和预防脑血栓、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以及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疾病。可见,斜带髭鲷的肌肉确为营养全面的优质蛋白源,是人类理想的保健食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