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8 17:35
断章取义(拼音:duàn zhāng qǔ yì)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卢蒲癸)曰:“宗不余辟,余独焉辟之?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恶识宗?”(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后人将这段话概括为成语“断章取义”。
春秋时后期,齐国的大夫崔杼和庆封合伙杀死了齐庄公,齐庄公的异母弟杵臼为国君,史称齐景公。崔杼与庆封因功分右相和左相。
庄公有两个忠诚的卫土,一个叫卢蒲癸,一个叫王何,他们在庄公遇害后逃到国外去。卢蒲癸在出逃前恳切地嘱托弟弟卢蒲敝:“你要千方百计取得崔杼和庆封的信任,在适当时候使我回国,为庄公报仇。”卢蒲敝不忘哥哥的嘱托,后来当了庆封的家臣。他很快发现,庆封虽然是左相,但朝政大权全被右相崔杼揽住,庆封只是名义上的相国而已。于是他帮庆封施出一条计谋,利用崔杼几个儿子争夺继承权的矛盾,杀了崔杼一家,崔杼也自杀身亡。此后,齐国的朝政大权全落入了庆封手里。后来,庆封迷恋上了卢蒲癸的妻子,不再关心朝政大事,便让儿子庆合来掌管。
卢蒲敝在逼死崔杼的过程中立了大功,自然成了大红人。他根据哥哥卢蒲癸的嘱托,设法让哥哥回到齐国,当了庆合的侍卫。卢蒲癸本来是卫士,勇力过人,庆合很欣赏他,不久把自己的女儿庆姜嫁给了他。在受到庆合宠信后,他又设法让同时逃到国外去的卫士王何回到齐国,与自已一起当庆舍的侍卫。从此,两人私下联络了一些不满庆氏父子的人,准备杀灭庆氏,为庄公报仇。
卢蒲癸的妻子庆姜发现丈夫的行为很神秘,便问他究竟在干什么,能否与自己一起商量商量。卢蒲癸心想,我在干杀灭你们庆氏的事,怎么能与你商量呢?但经不起她一再询问,便对她说,如果告诉了她,可能不但自己难逃一死还会坏了大事。于是庆姜说:“你的事也就是我的事。你告诉了我,我能出力就与你一起策划,不能出力也决不泄露出去。”在这种情况下,卢蒲癸把准备杀灭庆氏的事告诉了庆姜。庆姜表示要大义灭亲,帮助丈夫完成这一义举,并严守秘密。预定举事的日子,选在庆封外出打猎的那天,庆姜又说服父亲庆合随同齐景公去太庙举行祭礼。就在这时候,卢蒲癸突然将长戈刺进了庆合的胸膛。庆合死后,卢蒲癸率兵杀灭了庆氏余党。庆封在出猎途中得知这个消息后,带着随从的士兵回城,因城坚无法攻克,逃奔鲁国,后被杀。
事后,有人问卢蒲癸道:“庆氏和你们卢氏都是姜姓的后裔,你怎么会和的庆氏联姻,娶庆姜为妻的呢?”卢蒲癸回答说:“庆合不因为我与他是同宗而避开,把女儿嫁给我,我又为什么要去避开呢?就像有人常常截取《诗经》中某篇诗的某一章节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我只取我所要求的,管它什么同宗不同宗!”
春秋时期,通行赋诗,从诗里断章取义,以诗言志。孔子为学生解诗时也常常根据教学需要断章取义。卢蒲癸效法孔子,不避讳同宗联姻,娶庆姜为妻,以求自己所需。二人做法本无可非议。但对于学知识、做学问则需力戒浮躁,克服断章取义、不求甚解的作风,做到“知其然,知其不然,知其所以然”,方能长进。
“断章取义”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而只根据自己的需要孤立地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该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定语,也作状语;含贬义。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句》:“寻诗人拟喻,虽断章取义,然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原始要终,体必鳞次。”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六回》:“探春笑道:“如今只断章取义,念出底下一句,我自己骂我自己不成!”
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五九回:“碰巧他这位老贤甥听话也只听一半,竟是断章取义,听了老母舅临终的说话,以为是老母舅保举他堂舅爷接他的手,所以才会夸奖他能下。”
现代·朱自清《清华的一日》:“宋人攻击王介甫,说他将明妃写成一个不忠君不爱国的人,其实是断章取义,故入人罪。”
现代·巴金《随想录》七二:“他的著作被人斯章取义、用来打人,他的名宇给新出现的‘战友’、‘知己’们作为装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