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9 00:52
当电影放完、演职员表升起的那一刻,作为观众的你是立马起身走人吗?如果答案是Yes,那很遗憾地告诉你,有时候你会错过一段精彩的电影片段。正如《钢铁侠》,如果是你没有耐性看完长达8分多钟的演职员表,就看不到黑人影星塞缪尔·杰克逊与“钢铁侠”的40秒钟的精彩互动。其实,这种在电影片尾再附加片段的手法在好莱坞已经成为一种营销手段,同时也被影迷津津乐道,这种手法被称为“思丁格”。
“思丁格”在好莱坞也是电影创作的一部份,它在刺激观众的观影体验,同时也在引导观众的欣赏口味。电影人只需要不断完善和创造出新的“思丁格”,虽然只在片末出现很短时间,它依然可以成为不少人的趣味,也让出演职员表这段枯燥时间成为营销时段。目前,在互联网上研究“思丁格”已经小有气候,在欧美多个网站上的爱好者们把他们找到的“思丁格”影片一一列出,介绍有关内容,而且凡有新片上映,也会坐到最后,查看是否还有“思丁格”。一般观众其实也是愿意看“思丁格”的,只是大部分人并不知道演职员表后面还有些有趣的内容,电影公司可能需要通过媒体让更多的人知道“思丁格”的存在。不过不少电影公司更愿意保持神秘,“思丁格”毕竟对影片没有太大的影响,而观众会从发现的乐趣中体会到意外的惊喜。
Stinger的历史可以一路追溯到1903年的《火车大劫案》,该片的第14幕里,一个前面死掉的土匪爬起来瞄准观众开了一枪,此举不仅打破了传说中的“第四堵墙”,还给影片添了个耐人寻味的结尾。
好莱坞对Stinger的运用,则要追溯到1963年那部007电影《铁金刚勇破间谍网》,该影片在演职员表后加上了一句“詹姆斯·邦德会在……现身”,之后的007系列也都沿用了这个设计。1978年的《超人》效仿此道,在演职员表放完后加进了续集的线索提示。不过,这个时期的影片还只习惯用字幕来玩这些花样。上世纪90年代以后,Stinger成为了绝好的营销手段,效果远胜花钱打广告,因为它不是强行灌输,而是在无意识中进入观众大脑。
真正用影像来跟观众玩这种捉迷藏游戏的主流影片是1979年的《布偶电影》,并且这一招还在80年代的喜剧片中掀起一阵风潮,《布偶电影》还是较早打破“第四堵墙的电影之一。当时,这些喜剧电影在出演职员表时喜欢用一些无厘头的设计,角色会表现出意识到影片结束的样子,有的还会提醒观众该离开戏院了,1969年曾获奥斯卡奖的《制作人》一片即采用了这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