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16 17:10
古六大茶山位于北伟21°51′至22°06′,东经101°14′,至101°31′之间,东与老挝交界,国境线长87.3公里,北与江城县接界,西与景洪市毗邻,南与勐仑、瑶区连接,幅员2260余平方公里,约合3,38,800亩,历史上称为江内地区。其中攸乐茶山是景洪市的一个乡,位于景洪市东北部,距景洪城53公里;易武茶区(包括)易武茶山、漫撒茶山,距景洪123公里,距勐腊县城110公里;象明茶区(包括倚邦茶山、蛮砖茶山、革登茶山)距景洪168公里,距勐腊县城163公里。
据西双版纳州茶业协会秘书长陈宏斌先生提供,2004年4月至5月州茶业协会与州农业局组织有关专家、技术人员对全州茶园情况进行普查,普查结果易武茶山现有茶园面积29662亩,其中采摘面积15200亩;漫撒茶山6440亩,采摘面积2572亩;象明茶区24821亩,采摘面积 9721亩,攸乐茶山3200亩,采摘面积1400亩。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古六大茶山古茶园的恢复及新茶园的开垦种植潜力很大,若认真抓好种植、管理、采摘、加工、和销售,前景是十分美好的。
历史资料对古六大茶山的各说不一,因此,远在1957年11月至12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组织专业茶叶普查工作队,对古六大茶山进行了认真的实地普查,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蒋铨先生亲自参加,历时整整一个月,行程1200余里,走遍了古六大茶山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走访了许多健在的男女老少,查看了许多碑石记录,历尽千辛万苦,搜集看了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为古六大茶山史料提供了宝贵的、不可磨灭的证据,向州人民政府作了口头及书面汇报,根据当时现存的茶山范围、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古六大茶山依次是易武、倚邦、攸乐(基诺)、漫撒、蛮砖和革登,州人民政府确认了他们的报告。(历史上所称六大茶山是攸乐、倚邦、莽枝、革登、曼撒(含易武))。
自然条件
古六大茶山山水相连,地形、气候、植被相近。根据测试,海拔最高2023米,位于易武茶区的黑水梁子,最低海拔565米,位于象明茶区曼配罗梭江(人渡)水面,海拔高低差距1458米,以海拔每升高100米温度降低0.5℃看,有立体性气候特点,海拔800米至1800米范围内的土地有上百万亩,这些土地屑赤红壤、红壤,土层深厚、肥沃,土壤pH值多在4.5-6.5之间,理化性能十分有利于茶树生长。
六大茶山地处南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9℃—20℃,年积温6000℃—7000℃,最热月平均气温23℃左右,最低气温10℃~13℃,极端最低气温0℃~-3℃的天数很少.一般在7℃以上,有轻霜3-5天,或无霜,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植物四季常青,鲜花月月可见,一年四季不明显,月有雨季与旱季之分。
年降雨量1700毫米至2100毫米,一般年降雨量多在1800毫米左右,其中4月至10月较多,达1400—1500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百分之八十左右。
日照短、雾日长,年日照时数达1880—1950小时,仲秋至来年孟春,不论高山或沟壑,常常云雾弥漫,午后方散,特别是秋冬站在山顶鸟瞰,一望无边的茫茫云海中露出点点山峰,壮观无比,真有一览众山小,山高人为峰酌感觉,不愧是高山云雾出名茶的好地方。
生产传统
古六大茶山的土地全部被各种树木、竹林、草、藤条、鲜花覆盖庀们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终年小溪叮冬流淌,蝴蝶起舞飞翔,各种小鸟竞相比赛歌唱,构成了一个美丽富绕多姿多彩的动植物王国。这里又远距城镇、工矿,不受废气、污物、声响的污染,空气是多么的清新而富有营养,环境是那么的洁静和美丽,若三、五好友林间小路漫步,真会使人留连忘返。
这里生长的古茶园,历来不施用农药化肥,色、香、味、形具佳,远在清雍正十年就被朝廷指定象明茶区年解贡茶15000斤,易武茶区66666斤,为什么要6呢?据说6(禄)是吉祥的象征, 66有福,66大顺。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曾对著名作家老舍(舒舍予)先生说过:“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宠物,拥有古六大茶山产的普洱茶是皇室成员显贵的标志,普洱茶还是朝廷馈赠各国首脑、贵宾的礼品,深受外宾喜爱。贡茶制一直持续到光绪三十年,历时一百六十三年,后因清朝末期,内部动荡,社会治安不好,贡茶送到昆明附近被贼抢,朝廷边长奠及,没有追究,贡茶制到此结束”。
清政府指定年解贡茶,并在普洱建办贡茶厂,将六大茶山晒青毛茶运普洱加工成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瓶装芽茶、蕊茶、装茶膏等八种(称八色贡茶)。乾隆年间,倚邦、易武已会加工饼茶、沱茶、方茶,茶叶就地加工后直运昆明,再转运北京。
大叶白毫的原产地
六大茶山未受到第四世纪冰川,的破坏影响,保留下来的山茶科植物繁多,恐龙时代的活化石牺椤随处可见。2002年1月16B张毂先生带领日本爱知大学教授松下智先生一行四人在响导李保生(瑶族)的引道下到六大茶山最高山峰海拔2023米的黑水梁子考察,这里山峰陡峭,有桫椤、有野生大叶种茶和小叶种茶,他们找到一株围茎198厘米,高10余米的大茶树,根据保生讲这株样大的附近有10余株,在1998年被野火烧死了。通过松下智先生几次到易武考察,他说大叶种茶的发源地就是这些地方。
2002年3-4月张毅与朱光发、杨富贵先生到易武王罗河及金厂河头右侧考察,发现两片分别为30余亩及10余亩的野生大茶树,围茎在140-198厘米,高14-18米的有几株.属野生大叶白毫。在易武茶区最大的茶树是茶王树村的茶王树,据传茶工树村的群众搬到这里改造野生茶林时,看到这株特大,就把它保护下来,平时不允许大人小孩攀登,奉为茶王树,村名也取为茶王树村,到20世纪初这株茶王树茎粗已长得要两个人才围得过来(约3.4米),高达四丈多(约12米),树冠很大,每年开始采春茶时要杀猪祭祀,由村中长老背诵祭语,然后全村会采茶的爬上去采,当天要采完,一季春茶就可采得干茶一担另一只(约90千克)。可惜主干在 1935年枯死,后发出几枝侧枝,1948年前后,该村群众先后搬迁他乡,1959年12月23日云南省茶科所第一任所长蒋铨先生与易武农技站张绍儒、杨家寨群众张六四、段寿康等四人去考察时,侧枝茎粗大的已达20余厘米。只可惜40多年来无人保护,几次野火烧,几次开荒种地,全株已死无遗。
易武茶区新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有易武与瑶区交界的同线河畔300余亩的一片,最大的1株距土面60厘米处围茎达180厘米,高15米;易武落水洞村背后公路边(20世纪80年代发现),栽培型大叶白毫1株,围茎124厘米,高12米,已列为保护对象。
据口碑流传及易武《茶祖史话》记载,易武茶始于公元225年左右。在那缺医少药的历史时期,当地土著民族本人(自称及外称)生病了,用植物的根、皮、茶、叶、果试病,发现茶叶具有清热解毒、醒脑明目,止痛除烦的药用功效,又解渴好喝,便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外地到这里做生意或路过的人员生病了,群众也用茶叶为其治病,病治好了,免不了买些回去,需要量愈来愈多,茶叶变成了商品,有的群众就相约迁到野生茶林多的地方改造野生茶树,把高大的茶树砍矮,砍除杂树、杂草、藤条,变成人工容易采摘的茶园。到唐朝“大兴土木”时期又得到较大发展,初步形成山山有茶园,处处有人家的宏大局面。由于茶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事业,易武成了滇南有名的“利润城”。元朝时期由于国内战争和疾病直接影响到当地土著民族的安危,人丁大量减少,茶园大量荒芜。明末清初石屏地处偏僻,人多地少,风调雨顺年份多数人可解决温饱问题,若遇水旱失调,许多人便衣不暖体、食不饱肚,“穷走夷方急走广(广东、广西)”是石屏人生计的真实写照。许多南下的石屏人看到六大茶山气候适宜,土地宽广肥沃,大面积丢荒的茶园谁恢复属于谁,便相约“奔茶山”而来,来后经过几年的辛劳,不但恢复了许多老茶园,还在村寨附近择地而种,六大茶山的茶业进入了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据《茶祖史话》及李拂一先生著《镇越县新志稿》载:“清嘉庆、道光年间是六大茶山最辉煌的时期,易武茶区年产干毛茶7至8万担(每担150老斤),倚邦茶区两万担。”由于茶业的发展,使群众的经济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富裕,展现出盖楼房、建寺庙、立茶庄,办学堂,筑路架桥,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易武茶区的易武镇、易比、漫秀、大路边、漫撒、湾弓、大寨、旧庙等八大村寨都建有大庙,铺设有石板街道,民居中四合院楼房拔地而起;象明茶区的倚邦街、曼拱街、牛滚塘街,蛮砖街也热闹非凡,一派富有景象。
为了营运茶叶、货物、人员往来方便,除每年发动群众整修从倚邦、易武两个主要集散地向外辐射的大道小路外,在道光年间还集资修筑易武为起点,经漫撒、倚邦、勐旺到思茅的青石板运茶大道,宽2—3米,长240余公里。20世纪90年代后期称青石茶马古道。在青石板茶马古道经过的磨者河上先后架设有永安桥、圆功桥、承天桥,只可惜在2002年7月5日特大洪峰中把剩下的最后一座石拱桥(承天桥)冲毁。
六大茶山的茶叶在采运旺季,靠当地常住十六、七万常住人口,六万多劳动力,五千余匹骡马、牛帮是无法将9万-10万担茶叶采下来加工好,运出去的,得依靠外地的劳力、运力来帮助、因此,外来打工帮助采茶、收购、加工、贩运、经商的遍及六大茶山的村村寨寨、大街小巷,在运茶旺季(每年10月至来年3月),每天有1000余匹(头)骡马、牛帮在六大茶山集散,将茶叶运往中外各地,又将粮食、日用百货、棉花、鹿茸、虎骨……等贵重药材运人,真可谓高旅云集,骡马塞途。清·檀萃著《滇海虞衡志》载:“……人山作茶者数十万人”,是真实的写照。
古六大茶山茶庄(收购、加工、贩卖)创建时间不一,有清雍正、同治、光绪、民国等时期,有的开开停停,停停又恢复。截至抗日战争前夕的1937年,易武茶区沿袭下来的茶庄有:
“同兴”号(同顺样、中信行)创建于雍正十年(1733年),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的庄主是向纯弄(易武有名的三武之一),年收购、加工,贩卖茶叶400-500担,拥有资金10余万元,营业额20余万元,有骡马20余匹,驼牛20余头,是易武建立最早的茶庄,与“同庆”号、乾利真,同昌号多年形成四强鼎立之势,在石屏设有同源利茶叶公司,在香港设有天福泰公司。
“同庆”号创建于雍正十三年(1736年),比“同兴”号晚三年,但后来追上,成为易武茶区最大的茶庄,清光绪年间庄主刘顺成被朝廷诰封为奉直大夫,去世后由子刘葵光(向阳)、刘芸光诰封为奉直大夫、知州(次五品),群众称之为刘大老爷,中华民国九年九月获“见义勇为”大匾,“同庆”号在光绪年间是易武茶区最大的官,最大的茶庄,与土司署又有姻缘关系,是有权、有势的高门大户。年收购、加工、贩卖茶叶500—600担,拥有资金20余万元,营业额30余万元,骡马30余匹、驼牛40余头,茶叶主销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日本、韩国,颇受好评,经销“同庆”号茶叶的香港“金山楼”和“龙门茶楼”也名声大振。
乾利真茶庄(四家合股)年经营茶叶500-600担,拥有资金15万元,营业额20余万元,有骡马30余匹,驼牛20余头,靠四家股东出谋划策,又仰仗“经济特元”袁嘉谷(股东袁谦六的哥)的大名,生意得心应手,茶叶主销中国香港地区、越南勐莱、泰国米赛。
同昌号(鸿昌号)创建于清同治七年(1869年)光绪年间庄主是黄锦堂,系清朝士绅,群众称之为黄大老爷,由于创建早,赚了不少钱,不但在易武正街盖了许多楼房,还在距易武30多公里的刮风寨(通往老挝的茶马古道)建盖驿站,方便来往人员、牛、马帮食宿。黄锦堂(黄家珍)弟黄席珍清光绪20年(1895年)进京赶考,考取武进士,被派往四川宜宾做官。黄家大门口两棵柱子锯了下半节,左右安上石狮子,以表示武官家庭。黄锦堂去世后由子黄文兴(黄备武)主持家业,黄备武聪明能干,是易武的三武之一,又仰仗其叔黄席珍武进士的声望,茶业顺手得利。抗日战争前夕有资金10余万元,年收购、加工贩卖茶叶400余担。1948年9月为易武人民反蒋自卫军到外地购置武器弹药,被国民党保安三团侯国玺部捕获杀害。
安乐号庄主李开基(李肇业)群众称之为李大老爷,在光绪20年曾参于科举制度乡试、会试,取得考殿试的资格,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未去参考殿试,向朝廷敬献自家制作的易武正山贡茶,被光绪皇帝戴胎赐予“例贡进士”,钦命头品顶戴云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捷勇马图善吏授皇帝旨意,为李开基题写“瑞贡天朝”大匾,可惜在1949年的火灾中被毁。安乐号在光绪年间曾收购、加工、贩卖茶叶300-400担,有骡马20余匹,驼牛40余头,请有工人40- 50人。李开基还被清政府敕授为修职佐郎(次七品)。
其他茶庄集锦:易武茶区年收购、加工、贩卖茶叶300担以下的还有东和祥(义兴祥)、泰来祥、福元昌、同泰昌、车顺号、庆春号、迎春号、元泰丰、守兴昌、鸿庆号、兴顺祥、成兴昌、陈云号、张正号、德顺祥、同顺号、仁和祥、天顺祥……等25家。
象明茶区茶庄有:庆丰号(宋云号)、惠民号、庆昌号(元昌号)、泰昌号(异义祥),美丽号、杨聘号、大公号、鸿昌号、元昌号、盛裕祥等11家。其中收购、加工、贩卖100担至400担的有4家,其余在100担以下。
易武和倚邦是古六大茶山茶叶的主要集散中心,其中易武占百分之七十左右,在这两个主要集散地,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从事茶业,百分之十从事商业、饮食、糕点、酱茶、缝纫,百分之十从事粮食生产还兼营茶业,所需粮食、肉食、禽蛋从外地供给。那时人们穿靠茶、住靠茶、吃靠茶,村村寨寨、大街小巷,男女老少谈论的都是茶,茶给这些地方带来生机勃勃,造就繁荣富强,茶沟通了六大茶山与国内外的关系,引来了万千客商,增进相互了解,促进了发展进步。古六大茶山在漫长的1700多年历史长河中,有时风风火火,有时又冷冷清清,甚至销声匿迹,其主要原因是天灾、人祸、战争、疾病所致,自光绪年间以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19世纪50年代“白旗乱”(回族乱),控制了六大茶山通往西蕃的运茶道路达二十余年,使六大茶山茶叶销售受到很大损失。
②法国殖民主义者早就对古六大茶山虎视眈眈,在光绪二十年中法(老挝当时是法国殖民地)查界事务中,强占六大茶山茶叶运销越南、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的主要通道中国领土勐乌和乌得,此后他们层层设卡,征收关税,甚至发展到茶叶不许运经两乌地区,已运去的不许倒在那里,叫驼回来,茶商们亏尽了本,放弃了茶叶经营,后来开辟南下通道运往泰国米赛。
③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茶叶销路受阻,无人经营,茶园大量荒芜。
④1941—1943年攸乐族反抗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攻打国民党驻倚帮街部队时放火烧了倚邦街,并影响到六大茶山居民正常生产与生活,同时旱灾、疾病发生,四、五、六月天旱无雨,粮食种不出,七月八月又连绵阴雨,稻谷扬花不低头,尽成秕谷颗粒无收,九月十月又天早,小春种不出,粮价高涨且无粮源,六大茶山灾民缺粮缺钱,实民嗽嗽,人心惶惶,饥馑交迫,叫苦连天,到处争食草根树皮,由于营养不足气力消失,瘟疫四起,尸体遍野,死者不计其数,惨不忍睹,特别是倚邦街更为严重,有的十几口之家死剩一、两人,有的绝门绝户,真是死的死,逃的逃,原人街兴旺,事业发达的倚邦街,变成了万户消疏鬼唱歌的悲惨可怕境地,外人不敢涉足一步。幸有国民镇越县政府县长李文新调动镇越江城两县三万民工及骡马从江城县调运十万斤军粮来拯救还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灾民。
⑤1949年倚邦街老雷家烧乱苹引起火灾,又烧全寨。几次的天灾人祸使得倚邦街贫困如洗。从1943年到1996年的半个多世纪中,全倚邦街没有建盖过一幢砖木结构的楼房,全是在原残墙倒壁上搭就而成的低矮茅屋,百公尺长的街道上白天能看到的只有20多个老人和小孩,猪比人多,没有小卖部、没有食宿站,外人很少到此。
⑥抗日战争时期易武茶区茶业全部放弃,茶园荒芜,茶庄改行,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 1946年西藏茶商历尽艰苦,跑到易武驼茶,把多年的陈茶买完驼走,1947年有的茶庄又重操旧业,恢复运输,但好景不长,1948年6月底易武发生枪杀国民党县长的事件,茶业又全面停下来。1953年后国家对粮食、茶叶实行统购统销,粮食由粮食部门统一经营,茶叶由外贸统一经营,不允许上市买卖,茶庄全部停业。政府的生产方针是“在保证粮食自给的前提下抓好茶叶生产”,六大茶山田少地多,民以食为天,为了吃饭问题只有毁林种粮,甚至毁茶种粮。茶叶统一由外贸经营,等级、价格由他们定,没有商量的余地,40多年来好的茶每公斤(干毛茶)仅两元左右,外贸部门收购后调往勐海茶厂,古六大茶山成了勐海茶厂廉价的原料基地。
1970年4月12日易武后满堂家烧乱苹起特大火灾,烧毁房屋87幢,乾利真、同泰昌茶庄化为瓦烁,火灾后群众纷纷搬迁他乡,1979年又进农场1700多人,在下的是劳力少、智力差、吃口多的困难户。许多文物古迹多次遭到破坏,从1940年至1995年的半个多世纪中,易武也未盖过一幢楼房,许多中式四合院楼房固无钱修缮而不断倒塌拆除。
易武茶区的漫撒,在清光绪十二年(1887年)及十四年发生两次特大火灾,两次都烧全寨居民:
⑦1939年国民政府在勐海建办茶厂,并开通缅甸方向的茶叶通道,而江北古六大茶山一直未引起重视,越来越变得冷冷清清,消声匿迹。
眼看历史上名扬海内外的“元宝茶”(七子饼)制作技术及传统设备就要失传,从继承及文物保护出发,1985年和1993年张毅先生向还健在的、各掌握一项技能的老师傅高定光、许丕文、张官寿、张世勋学习,井买了一些传统制茶工具,1993年8月台湾中华茶艺业联谊会第九届、十届会长卧L臻先生带领一行20人到易武考察,张毅先生向他们作了介绍,并带领他们查看了古茶庄房屋、古碑、茶马古道,吕先生还把张毅向他们介绍的材料带到台湾印成书籍广泛宣传,又叫张毅为他做“元宝茶’’带到台湾进行实物展出。通过宣传、展出,到易武、倚邦考察、买茶的专家、学者、商人不断前来,为了使这传统工艺发扬光大,传承下去,张毅不仅救易武愿做茶的人做,还打电话叫象明茶区的愿做茶的王梓先、权存安先生到张家学做,会做的人愈来愈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4年底在易武收购、加工、贩卖茶叶的已达40余家,其中有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韩国、中国澳门地区、广州、福建、广西、昆明、思茅、大渡岗、景洪、及当地的,象明茶区也有5家,真是一花引来万花开。干毛茶价格由1993年前的2元左右1公斤增到2004年底的doc—45元l公斤,大大增加了群众的经济收入。有的农产仅茶叶一项年收入达2万元左右,多数农户达5000—10000元,在短短的7-8年的时间里,有百分之八十的农产建盖了砖木结构的瓦面楼房,历史以来居住的草房已找不到了。卡车、中巴车、农用车、微型车、吉普车、轿车、手扶拖拉机、摩托车,不断进入农民家庭。建住房、供子女上学、就医、吃、穿、玩,不少人有钱花了。群众对茶叶生产的积极性很高,就连历来很少参于市场经济的瑶族群众也到处找荒山茶来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