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市曾都区九口堰五师旧址纪念馆

更新时间:2023-08-31 06:21

随州市曾都区九口堰五师旧址纪念馆,位于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洛阳镇九口堰村,由纪念馆、纪念园、烈士纪念碑、烈士公墓、抗大十分校及十二处革命旧址群所组成。占地面积1452平方米。是社会科学类历史遗址专题纪念馆。

历史沿革

1982年,随县人民政府在九口堰设立了洛阳九口堰革命旧址纪念馆。

1983年,更名为“九口堰文物管理处”,属洛阳区政府管理。

1984年4月,随州市人民政府在九口堰设立了洛阳九口堰文物管理处,由随州市文物事业管理局代管。

1987年12月,随州市编委同意将“九口堰文物管理处”更名为“随州市洛阳九口堰五师旧址纪念馆”,隶属随州市文物局。

1992年12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在公布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将“洛阳九口堰五师司令部、政治部旧址”更名为“九口堰革命旧址”。

2000年6月,成立地级随州市,“九口堰五师旧址纪念馆”隶属曾都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由曾都区文物局代管。

建筑布局

综述

随州市曾都区九口堰五师旧址纪念馆占地面积1452平方米。由纪念馆、纪念园、烈士纪念碑、烈士公墓、抗大十分校及十二处革命旧址群所组成。

新五师纪念馆(新五师司令部旧址)是一处较为完整的古民居,其本身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的民俗文化广场位于大门的正前方,建有李先念铜像一座,供游人瞻仰。随州市曾都区九口堰五师旧址纪念馆接待中心、黄春庭烈士墓、革命英雄纪念碑依次毗邻于司令部旧址的西北方向,“九口堰”整齐的排列在接待中心门前。除主体建筑新五师司令部,周围五公里以内还分布了战地医院、新五师印刷厂、新五师被服厂、抗大十分校旧址、边区建设银行、挺进报社、随南军政联合办事处旧址、十三旅部旧址等抗战遗址。

随州市曾都区九口堰五师旧址纪念馆(五师司令部政治部旧址)主体采用明清徽派建筑风格,坐西朝东,原为当地大地主孙少楚的庄园,为两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硬山式砖木结构,穿斗式梁架。分前堂、中厅、正房及左右偏房。前中、后三层均为阔面一间,进深三间,通面阔25米,单进深5.8米,左右各开一门。前堂门框内收1米,墙封檐,中厅、正房前各有一宽1.2米走廊。偏房共六间,其中前部各二间,后院左右各一间,开间3.1米,进深4.3米,前有1米的走廊。该建筑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共有房屋56间,占地面积1452平方米,建筑面积1278平方米。

战地医院旧址坐西朝东,有房屋两栋,前后排列,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开间4.5米,进深6.8米。为一般民房,硬山式砖瓦结构。医院原为随军医疗所,初始仅十余人,至随南后划归医务处管辖,成为纵队野战医院,编制扩大为35人,分内外及护理三科,有行政领导三人,主治医生八人,余皆为护理人员。

新五师印刷厂旧址坐东朝西,呈四合院式布局,两院并列。前砌围墙,中开门,两侧厢房面阔三间10米,进深3.2米,正屋面阔三间12米,进深5.6米,为硬山式砖瓦结构,现有房屋10间。

新五师被服厂旧址,坐西朝东,为前后两排瓦房,泥砖砌筑。原有房屋十五间,现仅有八间,开间3.4米,进深

6.8米。

随南县政府旧址,民国三十年(1941年)3月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6月及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3月至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8月,随南县政府设于此地。坐落在桥湾自然村,主要为机要办公处。旧址坐东朝西,原为二层瓦房,共有房屋十五间,现仅有八间,亦分上下层,开间4米,进深58米。

基本陈列

九口堰文物处共有四个展览区:革命旧址纪念馆、李先念铜像、革命英雄纪念碑、黄春庭烈士墓。

1、革命旧址纪念馆该馆的历史文物于2005年重新进行布展后,又划分为司令部会议室、两个展厅、沙盘厅、油盘(战斗)厅、书画厅和实物厅六个部分。

(1)司令部会议室,展示的是当年纵队和五师的部分诗词和歌曲,正厅悬挂着一块书写为“一切为了战胜帝国主义”的毛泽东题词,配有音响设备,可自动播放新五师当年吟唱的部分歌曲。

(2)两个展厅,布置有展版,展示着征集到的一些珍贵的历史图片,分别列有开辟随南白兆山、保卫随南白兆山、凯旋随南白兆山、情系随南白兆山四大版块,展厅内还陈列着锈迹斑斑的手榴弹、手枪、大刀等战斗实物,让人们感受到当年战争的激烈,并配有音响设备,有自动解说功能。

(3)沙盘厅(即政治部会议室),正厅悬挂着李先念主席的题词,侧壁悬挂着任质斌、齐光等原五师领导的部分题词。厅中央放置有随南白兆山根据地抗战形势要略图的沙盘,并配有自动解说音响设备。

(4)战斗厅是纪念馆请来湖北美院的美术师绘画的幅《开辟随南北兆山战役》环型壁画,并配以声、光、电音响效果,重现当年新五师官兵英勇作战的历史场景,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5)书画厅则挂满了随州的文人骚客即兴发挥为新五师旧址创作的优秀作品,并安装音响设备,当游客欣赏字画时可播放古典音乐,增强精神文化的观赏性、趣味性更富有感染力

(6)实物厅陈列着石磨、擂子、马灯、纺车、水桶、木床、桌椅、织布机等生活用品,让人们体会到当年劳动大生产运动的艰辛。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五师官兵乐观向上、追求真理的不懈精神。

2、李先念铜像:2005年征地修建了广场,广场前树立李先念36岁时的铜像,铜像高2.5米,台基高2米,造价15万元。

3、革命英雄纪念碑:2005年,革命烈士纪念碑因交通不便等原因,从纪念馆后山(罗什寺)迁至黄春庭烈士墓处,纪念碑造价20万元,墓碑采用大理石石料,镶汉白玉栏杆,高规格的革命英雄纪念碑在省内较为少见。

4、黄春庭烈土墓由李先念题词。

馆藏文物

综述

随州市曾都区九口堰五师旧址纪念馆藏品来源主要通过遗留、征集、考古发掘、上缴(交)、捐赠、收购等途径取得。九口堰革命旧址陈列的文物以新四军第五师首长李先念、陈少敏等在此办公、生活的用品为主:办公桌、板椅、木床、文件袋、子弹袋、绑腿、手抢、手榴弹等;类别主要有生活用具、生产用具、武器装备、书画、图片等。截至2012年,纪念馆(新五师司令部旧址)共有房屋56间,展品277件,其中生活用具65件、生产用具50件、武器装备52件、书画40幅,图片70幅、李先念铜像一座。截至2019年末,有藏品1538件/套。

藏品保护

九口堰革命旧址纪念馆成立后,纪念馆工作人员一方面负责纪念馆的保护工作,一方面搞好旧址的保护档案工作,记录档案为主卷、副卷及备考卷。主卷主要记录旧址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保存艺术价值和保护管理工作情况。副卷主要记载有关行政管理工作方面的材料。备考卷收载与主卷有关的文献资料、摄影照片、图片等资料。

随州市曾都区九口堰五师旧址纪念馆安全保卫措施主要如下:2003年,购置了部分消防设施、设备,开挖消防水井2口,修建消防水池一口,配备潜水泵2台,消防水带一百米,添置灭火器6支。2004年,进一步完善消防设施设备,购置室内、外消防柱和手抬机动泵、水带、水枪。从2004年一直被列为随州市消防重点单位。成立了防火安全领导小组及专职(义务)消防队。制定了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十条职责,订立了八条消防管理人员职责,七条消防安全责任人职责制订了灭火、应急疏散预案,安全保卫工作领导重视,群防群治,高度警惕,确保文物安全万无一失。

文化活动

随州市曾都区九口堰五师旧址纪念馆有馆长一名,馆员四名,负责纪念馆的日常科学研究和交流合作工作。随着国家对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进一步重视,纪念馆的科研条件得到了逐步改善,电脑、相机及其他科研设备相继配齐。

1978年以来,随州市曾都区九口堰五师旧址纪念馆多次邀请部分新四军老战士后代、新四军史研究人员及附近村民举行座谈,积极追忆和探索新四军老前辈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为弘扬当代的爱国主意精神发挥了很好的宣传和带动作用。纪念馆多年来一直积极配合和参与新四军研究会的工作,为《铁军》《铁军纵横》《随州日报》等杂志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观点和实例实证。同时,随州市曾都区九口堰五师旧址纪念馆还主动与兄弟纪念馆进行了多次交流活动,并与武汉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结对共建、深入合作,共同为九口堰纪念馆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

所获荣誉

1996年8月,随州市人民政府命名九口堰革命旧址为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机构设置

单位性质:社会公益性国营文化事业单位

经费来源:曾都区财政全额拨款。

机构设置:设有馆长室、办公室、保卫室、值班室。

人员编制、组成:馆长1名、会计1名、馆员2名。

观众接待:年观众人数25万人。

参观信息

随州市曾都区九口堰五师旧址纪念馆位于随州市曾都区洛阳镇九口堰村。

从随州市人民政府自驾前往随州市曾都区九口堰五师旧址纪念馆约40.69千米。

8:30—16:30。

免费。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